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

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


以1994-2004碩博士論文為例

張中煖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摘 要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在歷史發展上常受到與智能無關,卻會因肉慾、熱情引發事端之誤解,致使舞蹈地位受損,研究起步也較晚,直到二十世紀舞蹈才脫離體育成為高等教育獨立主修科目,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也促使舞蹈研究開花結果,並結合應用其他領域,擴展研究主題與成果。

台灣自有舞蹈科系以來主要以培養專業舞者為目標,1990年代舞蹈研究所的相繼設立,對舞蹈研究風氣的開創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本論文主要以1994至2004年全國碩博士論文中針對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和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作彙整、分析與探討,不就個別論文內容作評論,而從研究主題回顧中思考並提出未來從「跨越」的觀點擴展研究主題的可能性,俾利舞蹈教育研究量與質的提昇。

關鍵詞:舞蹈教育、舞蹈研究、碩博士論文

Abstract

Dance is made through human body. Because people think it i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separating from mind, and easy to cause crimes, it has been misunderstood

and twisted in the long histo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dance did not win its respectable place. Dance research started late compared to other arts. Dance has gradually not affiliat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enhanced value of dance in academic world, dance research blooms and more research topics have been explored. It also becomes a trend to do research by combining dance with other fields.

To train professional dancers has been the main goal of different dance programs in Taiwan since its start from 1964. Dance research has not been the focus until dance graduate programs were established from 1992. Due to the meaningful era of development of dance research in Taiwan,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itles of theses from 1994 to 2004 with research targets on Talented Dance Class, da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dance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itles of theses, the author discusses what main interests are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tudy within above-mentioned dimensions. However, 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are not criticized. Based on collected materials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uthor submits the interaction of rol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inter-disciplines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re helpful to expand and deep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topic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ance research in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Keywords: Dance Education; Dance Research; Thesis

壹、前言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被認為是藝術之母,是人類最親近的藝術,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手舞足蹈即伴隨著存在。然而,或許因為手舞足蹈的身體經驗非常個人、

主觀,較難以用精準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舞蹈人習慣「動身體」勝於「動筆」,甚且「動身體」的經驗,在中外歷史上似乎都難逃遭到曲解、貶抑、邊緣化及禁制的命運,例如:中國舞蹈史中許多善舞者是名妓(王克芬等,1986;王克芬,1991),因此舞者並未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我們有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及說法,顯示「智」育凌駕「體」育,身體的教育被忽視,藝術教育亦非課程核心,致使舞蹈從未在我國一般學校體制內佔有獨立運作實施的空間,這可從歷來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得到證明(教育部,1993;1995)。在西方雖然柏拉圖認為健全的教育應包括歌舞教育,但自古希臘文明的傳統開始就將身體與智能二元區隔,希臘哲人仍舊憂心跳舞引發過度熱情,危害社會秩序;莎樂美的舞蹈被認為是色情、誘惑與罪惡;清教徒禁慾,舞蹈就像遊戲般只在孩童身上發生;西洋舞蹈史古羅馬帝國時期也曾將舞蹈與肉慾色情掛勾,且因為強迫基督徒跳舞以示懲罰,使得基督宗教亦曾要求信徒禁舞;直到二十世紀前舞蹈在一般人的概念就是身體與情感的化身,與智力無關(Kraus & Chapman, 1981; Hanna, 1999)。個人以為上述種種因素使得舞蹈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相較於其他藝術,起步較晚,相關的文獻亦較缺乏。

貳、舞蹈教育研究開場

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有舞蹈研究學者,中國學者如明朝朱載堉研究歷代舞蹈,包括舞名、舞者、舞衣、舞形、舞容、舞器、舞譜等,甚且以「舞學」來尊崇舞蹈的獨立學術地位(王克芬、蘇祖謙,1996),在舞蹈研究方面貢獻卓著,比起其他國家毫不遜色。但若要論及舞蹈教育研究,筆者始終認為舞蹈作為一獨立知識體的地位須先確立,且其必須可以系統化、結構化地教與學,需要透過具公信力的學術環境滋養支持,才有可能持續累積研究成果,因此從舞蹈在現代化高等教育體制內的發展起算,應該是較務實的做法,而因為現代大學(University)

這種產物來自西方傳統,故舞蹈教育研究的開場從西方世界登台是可預期的,根據Puretz(1989)所述,美國大專院校有關舞蹈研究最早之記錄可推至1901年的Springfield College。

第一個擁有創造性、藝術性舞蹈的教育部門是由Gertrude Colby女士在1913年設立於Speyer學校,該校屬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Teachers College)的分支。Colby女士累積自己在體操、芭蕾、戲劇、音樂律動之訓練,積極發展兒童舞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1916年她轉換跑道至哥大教師學院推動其「自然律動與舞蹈」之師資培訓課程,她回歸走、跑、跳、轉,自由、自然地舞動,以及標榜自我表達、展現想像力的舞蹈教育理想,為舞蹈成為現代學校研習內容打開源頭。之後由於Margaret H’Doubler女士的努力,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於1926年首開創舉訂定舞蹈課程,提供附屬於體育內的舞蹈學位,使舞蹈成為大學主修學習項目,為舞蹈進入高等教育立下里程碑。H’Doubler女士個人有著生物科學、哲學與體育的背景,對舞蹈訓練本身就很強調從生理運動科學的觀點出發,已經為舞蹈研究鋪路,她同時鼓吹以各種觀念方法來研究舞蹈,認為舞蹈作為一種學習領域,應該包括動作科學、動作技巧、律動分析、舞蹈歷史、舞蹈編創、舞蹈哲學和舞蹈教學法,而舞蹈教育的目的旨在啟發每個人的身體覺知能力、智力及創造力,這也為舞蹈研究之路奠下根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Kraus & Chapman, 1981; Ross, 2000; Hagood, 2000)。爾後拉邦動作分析、舞譜等科目進入校園,更為舞蹈研究提供了多樣的工具及方法。美國舞蹈教育的發展即證明了自從舞蹈進入大學體制後,舞蹈的研究伴隨舞蹈地位的提昇,逐漸開花結果,如今還藉由跨領域的研究管道,結合應用其他像是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管理學等領域,促使投入舞蹈相關研究者的背景更多元,舞蹈研究的主題與方向更為拓展,舞蹈研究方法有更多的選擇,研究成果當然也就更豐碩了。

參、台灣舞蹈學術研究的腳步

前已提過舞蹈研究起步較晚,而我國的舞蹈教育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又更晚,這原因其實是可以追溯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中國文化大學是在1964年文化學院時代成立五年制舞蹈科,這是我國最早有舞蹈專科的開始,距離H’Doubler女士的1926年足足晚了近四十年。舞蹈在文化學院內也曾經和音樂合併為舞蹈音樂科(1966年),並與體育合為體育系舞蹈組(1975年),直到1982年才獨立成系(http://www.pccu.edu.tw/dance/)。

由目前六所擁有舞蹈系之校院的網站觀之,不難發現歷史較悠久的學校如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台南家專(今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最初都是在音樂科內設立舞蹈組;位於台中的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則是成立體育科舞蹈組,後改為體育舞蹈學系(1996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1983年成立舞蹈系;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於1998年成立舞蹈系。不同於美國的專業舞者養成能夠倚靠民間舞蹈學校和舞團的訓練,台灣的情形是舞蹈在大專校院內成為獨立之專業主修學習項目後,舞蹈的自主性雖確立,然有鑒於國際舞壇之強烈競爭,需積極提昇舞者的素質,台灣各舞蹈科系皆以培育專業舞者為主要目標,學術理論的建立與研究並非重點。所以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成立時設定為五年制,希望以較多的時間來訓練表演者;舞蹈資優班的設置,也是基於想更早以有系統的方式來發掘並培養年輕舞者。

即便如此,大專校院體育課或體育科系,尤以師範體系內實施舞蹈課程之授課教師,仍因自己的專長而努力從事舞蹈教學和相關研究,舞蹈科系誕生後,因有更多舞蹈專業教師的投入,研究方面也就可仰賴更多高等教育師資的奉獻,他們雖因教學行政工作繁忙,在升等的壓力下仍勉力為之,研究的重點包羅萬象,舉凡中國舞蹈史料彙整分析,台灣原住民樂舞的田野採集研究,中西方舞蹈比較,以及有關舞者的訓練、動作探索、創作教學各方面都包含在內,自1960至1994年劉鳳學(1967)、廖幼茹(1974)、張麗珠(1975)、蔡麗華(1979)、高棪、李維(1983)、施淑慧(1983)、吳明月(1984)、江映碧(1986)、蔣

嘯琴(1988)、黃素雪(1991)、伍曼麗(1992)等人的著作出版可為代表。雖然那時尚未有舞蹈研究所,也有少數與舞蹈相關的碩士論文,例如趙麗雲的【周舞十議】(1977),在此情況下,舞蹈研究算是有不錯的起步,然可繼續追求在量與質方面開拓改善的空間。

近年來學成回國之舞蹈博士也積極投入研究工作,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的論文集可資證明,惟目前所見似乎雲門舞集是蠻多人共同的興趣和研究焦點,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更多樣化的主題探討出現,這群深具潛力的研究學者未來的發展和研究動向著實令人期待。另一值得慶幸的是對台灣舞蹈前輩的資料整理也在文建會推動下,自筆者1995年規劃台灣舞蹈史研討會,有了初步研究報告後(文建會,1995),再接再厲,完成高棪(江映碧,2004)、李天民(伍湘芝,2004)、李彩娥(趙綺芳,2004)林香芸(林郁晶,2004)的單本傳記,加以國家文藝基金會歷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劉鳳學(李小華,1998)、劉紹爐(鍾明德,1999)、羅曼菲(徐開塵,2002)、林懷民(楊孟瑜,2003)等人的傳記出版,都提供舞蹈界更豐富的研究主題史料。舞蹈人類學尤以台灣原住民舞蹈之研究是另一研究主軸,因其為台灣所專有,佔文化地利之優勢,早期舞蹈前輩高棪、劉鳳學、李天民等人即已投入蒐集研究工作,研究前景仍舊看好,融入各族原住民的知名表演團體【原舞者舞團】還以結合研究、推廣與表演自許。劉鳳學博士繼其有關儒家舞蹈研究之後,結合研究與表演唐樂舞的成果,更是獨樹一格,深獲國內外人士的肯定;陳玉秀女士在雅樂舞與古典舞蹈的研究亦貢獻良多。其他有關東方身體觀、現代、後現代等思潮之研究也頗為流行,尚有舞蹈比賽、民間舞團和舞蹈社經營管理等研究,台灣舞蹈學術研究就在一步一腳印中持續前進。

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

舞蹈不僅是情感和身體經驗的表達,也是一種心智現象的反映。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Frame of Mind)(1983)多元智能理論,就明白指出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說明了舞蹈是多元智能的一種表現。廣義而言,舉凡有關舞蹈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就是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不僅是舞蹈的教與學,還著重於舞蹈的教與學之間如何互動、轉化及運用,以激發個人成長之無限潛能。換言之,舞蹈教育提供學生舞蹈之經驗、知識,並強化學習者在其他領域科目的學習能力,以便將所學和所得之能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Hanna, 1999)。而舞蹈本身即有教育的功能,透過人認識舞蹈,透過舞蹈瞭解文化,透過舞蹈研究再深化對不同舞蹈議題面向的發掘與領悟,進而達到教育所賦予之啟發探究的本質與內涵,可見舞蹈教育包含廣闊,舞蹈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舞蹈教育研究可謂是與舞蹈的教與學有關之研究,其主題面向之涵蓋範圍非常寬廣,且並非舞蹈人才有興趣從事與舞蹈教育相關主題之研究工作,研究主題的選擇乃源自於研究者的興趣與關心,研究本身則是研究者隨著時代科技的演變,不斷為舞蹈的教與學發現問題、診斷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以找到新的發展契機之歷程。

伍、本論文之規範

一個沒有範圍限制的研究,只會徒增研究者的困擾,使研究失焦,無法突顯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且筆者自衡時間和能力有限,倘若要全面探究舞蹈教育研究主題,深感惶恐也力不從心,有鑑於此,本論文將以1994年到2004年這十年之全國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且特別以大專校院舞蹈科系、中小學舞蹈班和普通班為對象的研究論文為探討重點,此乃根據民國八十六年公佈的藝術教育法,將藝術教育之實施區分為學校專業藝術教育、學校一般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三大

項,筆者取其前兩項所針對的對象為主。意即本論文僅就近十年來以舞蹈專業科系、中小學舞蹈班,以及中小學普通班為研究對象之碩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作回顧與分析。

其實此次研究在時間點的擷取上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國第一個舞蹈碩士班於1992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成立,距今約十多年,之後陸續有文化大學(1999年)、國立臺灣體育學院(2004年,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及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成立舞蹈研究所(2004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所創立的表演藝術研究所也有舞蹈組(2002年),從時間推算,剛好可作十年回顧。而研究所的成立使得我國舞蹈研究環境更上一層樓,舞蹈研究人才之培育有了更堅實的搖籃,故以研究生論文主題作探討,實有助於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與評估。同時這十年來有更多到歐美國家取得高學歷的舞蹈學者投入舞蹈專業教育工作,對帶動舞蹈學術研究風氣產生極大的效果,這也是去年(200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舉辦國內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主之國際舞蹈論壇的重要因素。筆者將本論文研究之時間點鎖定在近十年內碩博士生論文之研究主題,企圖從回顧、彙整資料中找出相關脈絡,呈現出舞蹈研究的發展趨勢和問題,以展望未來,俾利更多舞蹈研究的產出。本文不會就個別論文內容作分析評論,所有引用的資料筆者都瀏覽過摘要或是全文,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則以吳宜澄、盧姵綺(2003)出版的手冊為參考依據。

陸、舞蹈碩博士論文十年回首

根據筆者在一、二月份初步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輸入電腦,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結果,發現33筆資料,若是以舞蹈連結教育作為關鍵字輸入,搜尋1994年至2004年的碩士論文共得459筆,博士論文30筆,但從檢索到的資料顯示真正與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學生或大專校院專業科系為對象之論文約有

三十多篇,其中許多不在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的選項內,此也引發研究者對關鍵字選擇的好奇及思考,其是否意味著舞蹈教育尚未成為專業用語,使用性並不普遍,有待進一步探究。以下就從檢索到和個人掌握到的資料入手,先以三大研究對象為區隔作回顧與分析探討。

一、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

從以舞蹈班為主題的論文中不難發現主題脫離不了針對舞蹈班整體、學生、教師與教材教法之研究。例如:有關舞蹈班現況發展之研究(謝明叡,2003;唐璽惠,2004);舞蹈班學生特質、學生研讀動機、對課程及教學滿意度、生涯規劃、職業選擇、畢業生追蹤調查之研究(簡美姿,2002;傅茹玲,2004;張介,2003;鄭如吟,2004;林宇涵,2001;林正隆,1999);舞蹈教師培育制度、教學滿意度、工作士氣、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生涯規劃、專業成長、教學行為、教師教學效能等研究(黃萌勤,2002;戴貝玲,2000;許幼靜,2001;康純怡,2003;林靜怡,2003;林逸貞,2003;劉麗雲,2002;張錦昌,2003);以及針對特定課程實施狀況之研究、技巧教學派別訓練、課程或教學設計之改善所作的行動研究(薛美良,2002;石志如,2003;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有趣的是上述例子中,類似的主題會運用於不同年齡層的舞蹈班作為研究主題,或是跨越舞蹈班年齡層,甚或涵蓋技職體系,且量化研究不少於質化研究,可見研究生的興趣和相互影響,也顯示統計數據結果仍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對舞蹈專業背景者而言,則須跨領域學習或尋求相關專業人士之協助。另外,由於早期舞蹈班的設立是依據特殊教育法,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所以研究者的背景延伸至教育和特教領域,也因為須符合特教法規,正式師資須具備特教學分之要求,使得舞蹈班師資來源和教學成為關鍵問題,故明顯看出在教師方面的研究主題又較為豐富。

此外,目前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的論文又明顯較其他研究對象多,究其因,筆者認為是因為舞蹈班於1980年設置,乃世界創舉,具有獨特性,沒有太

多傳統包袱,但實施以來又面臨許多問題,因此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筆者就曾獲國科會補助研究國小舞蹈班的即興創作課(張中煖,1999/2000),也曾為文探討過舞蹈班的相關問題(張中煖,1997),並至國外發表論文介紹我國的舞蹈班(Chang, 2000)。同時,筆者發現這些研究者幾乎都曾擔任過舞蹈班的教師或行政人員,有些還曾是在舞蹈班中成長的學生,會以舞蹈班為研究對象應是自然合理之事。

二、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

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的舞蹈教育研究,因為以往無舞蹈師資專門培育管道,舞蹈是附屬於體育課程內,故在舞蹈專長師資欠缺的情況下,舞蹈教學較難落實,只能倚靠有心人士對舞蹈的熱愛與熱忱,投入教學和研究工作。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啟動之後,舞蹈在國民中小學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與戲劇併入表演藝術中,由於新課程的改變,影響到課程的整合設計與教學之實施。十年來的研究主題包括針對舞蹈教學教師行為、舞蹈教學現況、教學滿意度、教學要領、教學方法、舞蹈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等(陳勝美,1994;蕭玉香,2004;周冠玲,2004),以及有關舞蹈課程與教學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研究主題亦紛紛出爐,涉獵的主題方向包括舞蹈在國民中小學統整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含原住民舞蹈)、教學方法研究等等(莊憶竹,2002;柯佩宜,2003;莊國鑫,2003)。還有一位研究者直接以「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為研究主題,雖然實施對象為幼稚園大班,不在討論範圍內,但研究者既直接又坦白,充分反映了普通班舞蹈教學的困境(張重文,2003)。截至目前為止所看到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之研究,量化和質化研究皆有,研究者不乏師範院校之背景出身,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引起了舞蹈碩士生的興趣,有參與研究的趨勢,未來藉由擁有舞蹈系所學校之師資培育中心,將有更多舞蹈專業人才進入中小學體制內任教,期待能有更多這

方面的舞蹈教育研究出現,也希望以教育為主之舞蹈研究所學生能針對一般中小學之舞蹈教育,勇於開發更多可研究之主題。

三、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

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有以特定舞蹈學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影響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因素為主題之碩士論文(李佩芬,2003;傅家玫,2002),尚有針對專業舞者的身體狀況和動作能力為研究面向的,其多為體育背景或是結合體育領域的舞蹈研究者,且以舞者體態、身體組成、動作分析、動作能力、運動傷害、身體覺察能力、表演能力等為研究主題(郭惠良,2002;曾媚美,2001;黃懿蒨,2003;林麗芬,2004;李奕寬,2004;卓子文,2002;鍾孟玲,2001)。若研究對象為專業舞者,有可能是只針對某一舞蹈專業科系舞者之研究,甚至是以少數舞者為對象,也可能不僅限於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的學生,這些論文皆有助於對舞蹈系學生和專業舞者的瞭解。

在此筆者還想提及舞蹈藝術碩士的畢業成果報告,雖然和教師以作品升等類似,是以舞蹈表演或創作過程和結果作為文字撰寫內容,多半是自身經驗敘述和感想,然而從舞蹈專業者的角度觀之,卻是最直接真實的記錄,仍具有一定的價值,近幾年相關研究主題大多圍繞在身體旅程的探索、表演的「體驗」、表演能力的開發與提昇等面向(謝慧超,2004;林維芬,2004),可作為研究專業舞者及編舞者的寶貴資料。

柒、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跨越

此次彙整近十年來國內碩博士論文有關中小學和舞蹈專業環境之舞蹈教育研究主題,雖然因舞蹈尚未有博士班,以致博士論文闕如,且因個人時間能力因素,難免有所疏漏不足之處,但欣喜看到舞蹈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並看到未來

可再努力的方向。綜觀現有主題,筆者預判未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發展趨勢,會是從「跨越」的觀點所衍生,故提出下列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跨越教師與研究者的角色

傳統教師的做法比較被動保守,自有九年一貫課程後,教師的自主性提高,也被鼓勵自己編教材,自己研究教學方法。近年行動研究又蔚為風潮,使教師參與者的角色,可以透過教學行動,診斷問題,設計方法,改善問題,達到教學與研究合而為一之目標。許多舞蹈研究生具有教師資格,從論文標題顯示有些已經著手進行此類研究(卓子文,2002;莊憶竹,2002;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筆者期盼更多舞蹈教師,尤其是舞蹈技巧、舞蹈即興與創作的任課教師,應思考如何把握舞蹈術科教學所需特殊環境,舞蹈動作學習的特性和方法,舞蹈編創過程之導引方式,或是舞蹈特殊的評量方式,設定研究主題,嚐試行動研究。如此一來,教學和研究結合,教學之後研究結果也水到渠成,對於時間精力的耗費相當經濟,對於大專校院期待教師能兼顧教學與研究工作之目標又最能順利達成。且由此個人跨越角色的想法岀發,又可延伸至不同人、不同角色、不同專業背景、甚至不同國度文化的研究人才,共同發展研究主題,完成跨領域、跨國度、跨文化合作之研究成果的願景。

二、跨越舞蹈與人文領域

舞蹈以人出發,關懷的亦是人的問題。然因長久受到以專業舞者為培訓目標導向之影響,舞蹈人對舞蹈的文史哲學用心不夠,更遑論觸及對一般文史哲學的關注,故筆者在此研究過程中發現舞蹈文史哲學相關之研究主題出自舞蹈研究生的不多(林勇成,2001;趙郁玲,2002;陳詩雲,2004),而可能是來自其他藝術、美術史、國文相關的研究生(劉怡慧,2000;蕭心瑩,2002;袁光明,2003;林姿君,2003;李睿瑜,2003),似乎早期舞蹈前輩對舞蹈史學和美學的研究挖掘,急待舞蹈人承繼。筆者指導研究生時,也常發現他們要針對自己的研究方向,訂出適合的研究主題並非易事。當面對研究主題的選擇、確定時,常會因為思考

窄化、受侷限,可揮灑的空間不足,致使研究主題難產。如何旁徵博引、觸類旁通,使得研究主題更簡潔明確並富有人文氣息,甚至能深及舞蹈人文發展脈絡,是研究者必須深思並謹慎以對的,而這也與舞蹈本身如何能夠以更統整的方式落實在教育體系內息息相關。

三、跨越舞蹈與體育領域

舞蹈作為一般學校正式學習的獨立個體是從體育分立出來的,雖然舞蹈在情感、美感和創意方面的教學是體育課較缺乏的,但畢竟體育界為追求運動選手卓越成績,打破紀錄,已長期借用科技儀器,用較科學的方法來達到動作訓練的目的,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就,值得舞蹈界參考借鏡。以舞蹈班入學甄試為例,在體能測試方面仍仰賴體育基本動作測試和簡單工具來檢視學生的柔軟度、平衡感、敏捷性和空間感,以作為一些參考指標,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目前因為有些舞蹈系設置於體育學院內,從前文分析中已可看到明顯合作的趨勢,筆者認為未來應該促成兩者間更緊密的合作研究,包括武術、體操的動作與舞蹈的融合,如熊衛老師創立的太極導引對舞者的影響;或是強調心肺功能、調整肌肉或塑身減肥效果之動作訓練體系如時下流行之Pilates對舞蹈訓練的輔助;抑或運動科學可對舞蹈學習的內容、時間、方法提供客觀支撐;以及運動傷害的避免和防護,甚或如何針對某一特定舞蹈動作達到精進效果等等。

四、跨越舞蹈與醫學領域

舞蹈是以身體為媒介,瞭解身體、照顧身體,才能讓身體發揮最佳功效。不幸的是為了維持苗條的體態,以便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者對「苗條」的定義可能較一般人更為苛刻,常導致身體不健康,許多舞者吸煙就是為了維持身材,亦有得厭食症者。因此,如何保有維護健康概念,充實營養學知識,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呈現美態,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共同研究。陳玉秀(2002)研究雅樂舞中心軸與振興醫院骨科長期合作的成果,協助病人復建收穫有成,即是最佳寫照,希望對年輕一代有所啟發。此外,舞蹈在一般教育環境中實施,可能會面對

特殊學習者,包括肢障、智障、聽障、情緒障礙、自閉症、視障、精神疾病患者,如何針對這些特殊個案施教,也需要醫療專業人士的共襄盛舉,筆者認為在這方面除了所謂的舞蹈治療領域的研究像李宗芹老師已累積不少成果,並已出書分享大眾(李宗芹,1996;2001),倘若能從舞蹈教育的角度切入,亦可開發出許多值得投入研究的主題。

五、跨越舞蹈與科技領域

科技日新月異,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產生重大影響,舞蹈也被驅使著必須面對改變,也從中得到許多方便。舉例而言,現有舞蹈影像或教學過程的記錄、舞譜的記載、編舞的軟體發明、跨越時空的學習方式、資訊的取得與交流、統計程式、文字、圖檔的輸入、轉換、呈現,都拜科技發達之賜,大幅又快速地增加了舞蹈研究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未來如何善加運用科技於舞蹈教育研究中,已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傳統白紙黑字方式書寫舞蹈課程時,在動作描述上總覺得力有未逮,困難重重,若能配合影像資料同步呈現,並藉由網路廣為流傳分享,對舞蹈教學之研究實是一大利多。身處二十一世紀,結合科技與舞蹈的研究主題在可預見的將來,相信會是最具發展潛力、開拓空間最寬廣、也最值得期待的。現有研究已見端倪,有多媒體輔助傳統舞蹈跳鼓和創造性舞蹈教學的實例(張育婷,2001;潘威麟,2002; 陳秀如,2002)。今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主導,所申請的學界科專研究計畫,企圖藉由舞蹈與科技的結合,探討如何記錄顯現人類動作的質感,未來並進一步計劃將研究結果,發展運用於具創意和效能的產業上,此乃一項深具挑戰的研究工程,且讓大家拭目以待!

六、跨越量化與質化的迷思

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有特點,也各有不足之處,究竟何種方法較合適,端視研究主題的需求而定,調查研究較適合量化研究,行動研究則為質化研究。照理說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是質的提昇,但誠如前述所言有關舞蹈教育的研究顯示量化研究不在少數,因為許多研究生經常採用問卷調查之方式,進行

有關滿意度、職業選擇、生涯規劃、學習動機、教學效能等主題之統計分析研究,或是利用測試工具、科學儀器輔助來實施對身體狀況、動作能力、運動傷害之研究。筆者比較在意的是研究者對於實施方法和工具的專業能力與掌控,是否能對於量化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給予適當合理的詮釋,能夠做進一步地推論,而非僅是停留在統計數字的表層解釋。未來研究者若能根據自己的專長,或是結合其他專業人士,不陷入量化或質化研究的迷思,善用其他相關領域的特長,更有創意地運用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那麼相信會有更意想不到的研究主題及成果出現。

捌、結語

筆者建議從鼓勵更多研究者的參與投入、不同專業與文化背景之研究者的互動合作、舞蹈統整的角度、跨領域研究的激盪、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束縛各層面著手,來探討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可能性,希望對未來擴展及更深入探索舞蹈教育研究之主題能發揮實質的效益,例如:有關舞蹈與國家政策方針、經費預算、設備需求;舞蹈行政主事者的觀念看法;舞蹈專業學、術科各個課程研發和評量;舞蹈與其他領域整合之研究;台灣舞蹈發展史、舞蹈教育史的建構等方面,都有許多探究的可能和價值,可幫助更全面了解我國的舞蹈教育。

然另有一項對研究提昇相當重要、具指標作用之因素必須存在,即是研究發表管道,特別是具有嚴謹論文審查機制的研討會、學術期刊像是「藝術教育研究」期刊、各大學校院之研究學報等,目前仍是研究生和大專校院教師學術論文發表的主要場域,但還需多開闢一些管道,使研究風氣更為活絡。筆者與舞蹈夥伴於2001年成立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每年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還特別舉辦全國研究生的研討會,並出版「台灣舞蹈研究」期刊,就是希望提供舞蹈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管道,今年(2005)還預備設置碩士論文獎,以鼓勵優質的舞蹈研究成

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今年初音樂、戲劇和文化資源三個學院也開始出版屬於自己的學刊,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累積更多的研究主題、研究能量、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

總之,台灣舞蹈研究能量正在逐漸聚集中,舞蹈研究者的數目也在增加當中,雖然現有總量還不足以成大氣候,但明顯可見舞蹈研究在近十年內甚至是五年內是較密集發生的,其中因為舞蹈研究所的成立,督促研究生投入研究工作功不可沒。今年(200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將成立招生,分為教育和評論主修,對未來舞蹈教育研究無疑又增添一樁喜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主客觀研究環境更為健全的情勢下,筆者樂觀地相信透過更多量產達到優質研究水準的期盼實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王克芬(1986)。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台北市:蘭亭。

王克芬(1991)。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市:南天。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台北市:文津。

文建會(1995)。一九九五台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台北市:文建會。

石志如(2003)。葛蘭姆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國中舞蹈才能班現代舞課程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江映碧(1986)。舞蹈教育原論。台北市:快樂兒童漫畫週刊雜誌社。

江映碧(2004)。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台北市:文建會。

伍曼麗(1992)。舞蹈教學:預防傷害之研究。台北縣:麗力。

伍湘芝(2004)。李天民:舞蹈荒原的墾拓者。台北市:文建會。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

李佩芬(2003)。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灣藝術大學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奕寬(2004)。台灣地區舞蹈專長學生之舞蹈傷害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睿瑜(2003)。朱載堉舞學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吳明月(1984)。舞蹈創作理論與實際。新竹市:國興。

吳宜澄、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周冠玲(2004)。Mosston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教學在國小舞蹈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正隆(199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林宇涵(2001)。國中舞蹈班畢業生職業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5瀏覽)。

林勇成(2001)。台灣地區孔子廟「釋奠佾舞」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林姿君(2003)。舞袖飛揚—漢代墓葬中舞人形象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郁晶(2004)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台北市:文建會

林逸貞(2003)。台灣地區高中職舞蹈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維芬(2004)。跨越時空的身體探索,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

林靜怡(2003)。台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麗芬(2004)。舞蹈介入對舞者拇趾外翻及足弓之影響,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運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施淑慧(1983)。舞蹈原論。台北市:香草山。

袁光明(2003)。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高棪、李維(1983)。中西舞蹈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莊國鑫(2003)。花蓮縣北埔國民小學太巴塱傳統舞蹈教學之個案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莊憶竹(2002)。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陳玉秀(2002)。古樂舞主體覺知之探索與再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執行製作,2000年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223-244。宜蘭縣:傳藝中心。

陳秀如(2002)。視覺創造思考應用於創造性舞蹈之探討-以空間元素為創作範例,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勝美(1994)。體育課之教師行為分析-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詩雲(2004)。父權社會意識下女性芭蕾舞者角色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徐開塵(2002)。羅曼菲-紅塵舞者。台北市:聯文。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市:高雄復文。

許幼靜(2001)。舞蹈才能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康純怡(2003)。國小舞蹈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介(2003)。分析台灣地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77-93。

張中煖(1999/2000)。拉邦動作分析在國小舞蹈班即興創作課之應用研究,報告編號:NSC89-2411-H-119-001。台北市:國科會。

張育婷(2001)。電腦多媒體輔助舞蹈學習之研究-以台灣跳鼓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摘要。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張錦昌(2003)。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麗珠(1975)。論我國傳統舞蹈之創新。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社。

張馨尹(2000)。俄羅斯芭蕾藝術之起源與發展,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郭惠良(2002)。台灣地區舞蹈學生身體型態現況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黃素雪(1991)。從創造性舞蹈的動作表現中評估國小高年級女生的人格。台南縣:漢家。

黃萌勤(2002)。國民中學舞蹈資優班舞蹈師資培育制度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琤圈(2003)。合作學習在高中芭蕾教學之應用-以行動研究為主,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懿蒨(2003)。芭蕾舞者平衡能力與時間準確能力(Timing)、空間準確能力(Spacing)、岀力準確能力(Grading)相關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茹玲(2004)。高中舞蹈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家玫(2002)。影響台灣大專院校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歷程因素-以九位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生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曾媚美(2001)。舞者身體組成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孟瑜(2003)。少年懷民。台北市:天下文化。

趙郁玲(2002)。台灣舞蹈藝術概念蛻變之研究-以通俗文化中舞蹈為論題(1940-1980),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趙綺芳(200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市:文建會。

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趙麗雲(1977)。周舞十議,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廖幼茹(1974)。舞蹈創作三要素的研究。嘉義市:教師之友社。

蔣嘯琴(1988)。大儺考~起源及其舞蹈演變之研究。台北市:蘭亭。

蔡麗華(1979)。舞蹈創作之研究。台北市:弦哥圖書。

鄭如吟(2004)。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劉怡慧(2000)。唐代燕樂十部伎、二部伎之樂舞研究,摘要。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劉鳳學(1967)。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台北市:現代出版社。

劉麗雲(2002)。國中舞蹈班芭蕾舞教學行為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潘威麟(2002)。以「創造性舞蹈」為主體之國小教師電腦化輔助「教」「學」網站平台雛形設計與研究,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

蕭心瑩(2002)。兩漢「女樂」舞者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蕭玉香(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蕭明佳(2003)。從柴可夫斯基小夜曲作品48號與巴蘭欽之舞作來探討其音樂與舞蹈之關係,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

戴貝玲(2000)。國小舞蹈班舞蹈教師之教學滿意度及教學行政意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孟玲(2001)。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市:時報。

謝明叡(2003)。高中、高職舞蹈班發展現況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謝慧超(2004)。心‧中‧白-身心探索之旅,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薛美良(2002)。從芭蕾技巧之訓練原則探索腿形異常之改善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Chang, C. S. (2000).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Dance Class" in Taiwan, Dance and History: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Dance Research, 97-108.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Hagood, T. K. (2000). A history of da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Dance and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Hanna, J. L. (1999). Partnering dance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moves for changing times. IL: Human Kinetics.

Kraus, R. & Chapman, S. A. (1981).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2nd ed.). NJ: Prentice-Hall.

Puretz, S.L. (1989). The psychology of dance: A research review. In Overby, L. Y. & Humphrey, J. H. (Eds.). Dance current selected research volume 1 (pp.238-264). NY: AMS Press.

Ross, J. (2000). Moving lessons: Margaret H'Doubler and the beginning of dance in American educati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