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教保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台中地區幼教與保育相關人員的研究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九十三學年度「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投稿論文


教保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

台中地區幼教與保育相關人員的研究


姜如珮、陳奕宏 撰


2004年10月11日



摘要

電視有教育的功能。廣義來說,幼兒電視節目是幼兒教育的一環,而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鑑於電視對幼兒的影響甚鉅,本研究期望了解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想法。不只企圖勾勒教保相關人員心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的輪廓,也希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為對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一、 受訪者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

二、受訪者對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

三、受訪者認為,幼兒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

四、受訪者重視親子共視。

五、受訪者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關鍵字:幼兒電視節目、兒童電視節目、幼教理念





壹、前言

  現代人與電視接觸頻繁,兒童與電視關係亦十分密切,「電視褓姆」已經不是新名詞。

電視有教育、娛樂等功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老師、社會評論家和社會科學家都瞭解到,電視提供成長中的孩子們重要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傳遞,廣義地說,是幼兒教育的一環,然而「小大人」的出現卻是這種教育的負面結果,更有學者把「童年的消逝」,歸咎於良莠不齊的電視節目(Postamn, 1994)。

  當然,電視對兒童學習未嘗沒有正面的幫助。電視的聲光效果,提供幼兒適度的視聽刺激,良好的節目,更有助啟迪兒童心智。美國的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 就是成功的例子。我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曾舉辦一系列教育論壇,也提到建議電視台長期播放幼教節目,以加強幼兒社會教育 。然其前提完全建立在良好的幼兒節目品質上。

  現今國人較為熟知的兒童電視頻道,包括東森幼幼台(Yo Yo TV) 、迪士尼卡通頻道(Disney)、TNT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等。三立電視台也在2004年春天進攻兒童節目市場 ,加上其他有線、無線電視台提供的節目,國內的兒童電視節目內容可說五花八門,包括卡通、音樂律動、童話故事、美勞、……等等。然而研究者多方收集整理報章雜誌與網站資料,卻發現各電視台專為學齡前幼兒規劃的電視節目,寥寥可數(見《表1》 );甚至部份電視台所設計收視對象也未必貼切 ,造成幼兒「超齡收視」。

《表1 現今國內常態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一覽表》

節目名稱 所屬頻道 說明

快樂小丸日記 東森幼幼台 針對學齡前幼兒設計的日本卡通。

YOYO點點名 東森幼幼台 台灣首創自製幼兒音樂律動節目。依播出時間有「早點名」、「午點名」與「晚點名」三節內容,由六位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朋友一起唱唱跳跳。「晚點名」也適合親子共視。

建築師巴布 東森幼幼台 這是一部專為學齡前兒童所量身訂作的精緻可愛黏土動畫。

可愛巧虎島 東森幼幼台 卡通,適合3到5歲幼童收看。

淘氣Noddy 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3D動畫卡通,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

哈姆太郎 東森幼幼台 日本卡通動畫,適合大人小孩觀賞。

米飛兔 東森幼幼台 荷蘭國寶級卡通。圖畫色彩鮮明,有助激發幼兒想像力。

天線寶寶 公視、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幼兒節目,主要收視對象是12個月大到5歲的學前幼兒,呈現孩子遊戲中學習、發展的有趣經驗。加拍的台灣版天線寶寶,以幼兒為本,「玩樂」為出發點,為孩子建構一個充滿快樂與創造力的生活紀錄。

咕咕家族 公視 「咕咕家族」(KOKI)是部轟動歐美各國的的黏土動畫,透過黏土動畫,以及可愛的小雞家庭,來讓學齡前的小朋友,學習如何面對、解決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事。

蝙蝠Amigo 公視 節目針對心智尚處於摸索階段的小小孩的需要,從感情面出發,帶著他們去玩、去看、去摸、去聽,體驗生活的發現。

小小機器人 公視 樂高玩具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動畫,針對學齡前兒童所製作,造型質樸可愛,故事題材新穎有趣,並有濃濃的環保風。

水果冰淇淋 公視 節目由國內幼教老師與文字工作者組成故事小組,並向作家邀約全新童話故事,以電腦、插畫、現場說故事等方式,讓孩子進入故事的趣味天地。

紅髮小佳人 公視 美加的兒童故事改編成的卡通,讓5至9歲的小朋友潛移默化的學習成長。

麵包超人 八大綜合台 日本超人氣卡通,適合幼稚園小朋友收視。

小小客家變變變 客家電視台 客語教學節目,以童言童語說故事,讓小朋友在說、唱、跳中快樂學客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各電視台網站及報導資料。

  電視有「溫室效果」(the hot-house effect),使兒童心智早熟,提早懂得很多事情,但是這種效果並不見得是積極的、有意義的。由於電視文化的形成,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已有顯著的改變(鄭貞銘,1993)。

此外,以往電視兒童節目最令許多家長及老師詬病的,就是不當的內容情節充斥,即使是最受國內小朋友歡迎的卡通(吳知賢,1997)亦然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才適合幼兒收視?專業的幼兒教育與保育人員自然有其見解。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企圖勾勒出幼教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輪廓,不只在瞭解幼教與保育人員對現今兒童電視節目的看法,更期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貮、文獻探討

一、兒童電視節目

美國幼兒教育顧問Hymes在他為美國國家幼兒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所寫的一本小冊子中指出,幼兒教育通常是指小學一、二、三年級階段,以及各種各類團體,為六歲以下幼兒的各種不同的服務而言。這種服務,是運用各種方案、各種努力以及各種活動以幫助幼兒。例如透過家庭實施的計畫、透過學校社會及透過電視、玩具和書本(陳秀才,1989)。

陳秀才博士(1989)指出,美國的幼兒教育,通常指0至8歲前的教育。而我國一般所稱的幼兒教育,指的是幼兒進入小學前的教育,亦即0至6歲前的一切教育。

廣義地說,兒童電視節目也是幼教的一環。所謂兒童節目,是製播節目以各種年齡的兒童為主要對象,有的教給兒童遊戲、唱歌、跳舞、識字,有的領導兒童郊遊、認識自然界的動植物等,有的講故事、演戲、看卡通影片等等。依節目類型包括有童話、卡通、科幻、美勞、布偶劇等等,主要使小朋友從電視節目中學習體驗這個社會(徐鉅昌,2001;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

本研究依循上述的界定方式,將幼兒電視節目定義為「電視台企劃、播出之各種性質與內容之節目,其目標收視對象為6歲以下孩童」的電視節目而言。

我國現行的電視節目分級制度為四級(見下頁《表2》)。依規定,適合幼童收看的電視節目,必定為「普」級。

  電視媒體特色為聲光兼具,其所播出的節目內容透過聲音與畫面,具有傳播、教育和娛樂等功能(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許多研究與現實都肯定,電視對閱聽眾與社會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媒體識讀推廣中心更指出電視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很大 。

《表 2 我國的電視節目分級標示》

分級標示 適合收視對象

限制級(簡稱「限」級) 未滿十八歲者不宜觀賞。

輔導級(簡稱「輔」級) 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需父母或師長輔導觀賞。

保護級(簡稱「護」級) 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需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觀賞。

普遍級(簡稱「普」級) 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電視媒介有其特殊的符號,除了視覺與聽覺符號外,尚有涉及視、聽知覺銜接、組合與選擇的結構符號。兒童與電視的研究中,以往注意力與理解方面的探討對電視形式的影響有較多的討論,也大多證實電視的形式特質對兒童在內容的認知上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吳翠珍,1992)。

  早在1955年英國心理學家Hilde Himmelweit就開始電視與兒童的研究。直到今天相關研究持續進行。Aimée Dorr (1986)在電視與兒童一書中,開宗明義便指出:「電視媒介無所不在,它被小心地建構且常以它實際的內容來吸引孩子──正因為他們是孩子──並不能很有技巧地理解電視的內容,也沒有辦法非常聰明地知道真實生活和電視所敘述的關係。」

  近年來最受關心的話題,莫過於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犯罪與暴烈的傳播材料,對兒童有立即的情緒影響,對其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恐怕也有負面效果(徐佳士,1987)。1933年就有人發現,若干電視的內容對兒童的神經系統至少有暫時性的影響。

  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的關聯性研究一直是研究重點,各種假設理論有:

(一)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ing Theory)認為,電視節目角色的暴力行為,是兒童替代學習的對象,若遇類似情境,兒童即可能會模仿相同的暴力行為。

(二)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張,電視暴力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看愈多暴力節目的兒童,有愈高的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攻擊行為。

(三)煽動理論(Instigation Theory)主張,個體觀看暴力節目內容,由於被故事情節吸引,引發情緒激動,因此可能引發攻擊行為。

(四)滌情理論(The Catharsis Hypothesis)可回溯到亞理斯多德,他認為透過戲劇的呈現,觀眾的情感得以抒發。

(五)強化理論(Engancement Hypothesis)認為,少年犯罪與媒體中的犯罪暴力並無關聯,但媒體極可能強化閱聽人本身善或惡的傾向。

(六)無害理論(Null Hypothesis)主張,攻擊行為的社會因素眾多,無法完全歸咎觀看電視暴力節目。

儘管上述理論觀點各有不同,不過電視暴力在對兒童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的影響,則可從近年兒童仿傚電視電視的犯罪個案,部份獲得證實。多份報告也顯示,兒童如果每個星期適度地看十個小時的電視,可以提高他的學校表現,如果超過十小時,甚至到三十小時,則會帶來明顯壞處 。

不過電視迅速真實的具體材料,也能帶給學生在傳統教學方式上所無法獲得的教育經驗(朱敬先,1986)。專家指出,好的電視節目可以助長兒童說話、擴大語彙範圍、增加常識、刺激閱讀興趣、引發想像力或提供正確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念(林育體,1988)。因此,利用大眾傳播,改進電視節目以推展幼兒教育及親職教育,也是幼教的努力方向(朱敬先,1986)。

  其實,電視並非萬惡之首。學者表示,對兒童而言,電視節目也不失是認大千世界的管道。尤其對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卡通或兒童節目也是同儕話題的來源之一(陳華櫻,2003)。電視有其負面影響,如製造刻板印象、引發兒童不當購買慾並抑制腦部發育及想像力。電視亦是良好的教育工具,如可培養兒童的利社行為、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林佩蓉、陳淑琦,1993)。

針對學齡前與中、低年級兒童的電視節目中,有常態慣用的形式特質,因而構成兒童節目特有的屬性,如角色人物多有大而誇張的肢體動作、快節奏、不斷更換的場景、高音量、聲音與畫面特效,以及使用怪異或假聲來發音(Huston & Wright, 1983)。這些慣用手法,可能對兒童在認知過程中或訊息處理過程中,形成了制約機轉(Cohen & Salapatek, 1975)或注意力的指引。而有鑑於電視節目內容與品質對兒童影響甚鉅,因此傳播學者吳翠珍(1992)建議,製作兒童節目應由學者(內容專家)、研究者(傳播學者)與專業製作人員(媒體專家)共同參與。

二、幼兒的收視行為

現在小孩子電視看得多,年紀雖小印象經驗卻已相當豐富。因其出生後即和電視機一起生活。在他幼小心靈裡,早已視電視機為家庭用品之一,有的孩子更把電視節目中受歡迎的人物當作自己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但是小孩對電視的反應差異很大(波多野勤子,1997)。

心理學的研究得知,人類的學習歷程,在年齡愈低時對感官界、具體界或經驗界有所認識,年齡稍長,才漸漸能與抽象界相結合。

認知發展理論大師Piaget,就把人的認知發展分成數個階段,在嬰幼兒的階段情況為:

(一)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er period):從出生到2歲的幼兒,五官已有感覺,也能覺查顏色與形狀;

(二)準備運思期(peroperation period):2到4歲為「前概念階段」(perconceptual sub-stage),4到7歲為「直覺階段」(intuitive sub-stage)。準備運思期的孩子,能藉單字和符號說明自我感受,且具自我中心式的直覺判斷力,會單向思考,有短距的時空概念,可以想像說明自然現象並賦予事物生命。

另一位甚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論者Bruner則認為,兒童經由動作、影像和符號三種途徑,將經驗融入內在的認知結構中:幼兒6個月到2歲是動作表徵期;約2、3歲後至7歲,則為影像表徵期。Bruner強調,智能發展的過程與教育必須連在一起,有效的教學方法必能力速幼兒智能成長。因之,成功的教學,必須配合人的發展過程。從出生後,即應按幼兒不同年齡的心理需求,提供足夠、適當的刺激,以利幼兒智能發展(黃智成、王淑芬,1995)。

幼兒的發展雖然是連續性的,但並非順暢地進行,有時顯得遲緩,有時卻又迅速發展,重要的是,在哪一時期,用什麼方法促進其發展,以促使幼兒能有最適當的發展。必須注意讓幼兒發揮自主性,同時接受適合身心發展的環境刺激(日本文部省,1992)。

經驗主義的教育特別強調教育的後天性,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在知識教學方面,肯定知識乃是由經驗而起。知識之豐富,有必要由外向內作「注入式」的提供。學習者變成一個被動的受納器。他們更聲言,可靠的知識,只止於經驗,因之最好的教學,就是提供直接經驗的教學,亦即實物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感官獲得深刻的印象。據此,要教兒童認識蘋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個兒童都分給一個蘋果,讓他(她)看看(視覺)、摸摸(觸覺)、敲敲(聽覺)、聞聞(嗅覺)、吃吃(味覺),則學童一定對蘋果的印象永難忘懷。學者指出,如果辦不到這一點,也應該用其他方式來取代實務教學,如借用標本、模型、彩色圖片、電影等(林玉體,1988)。當然,這其中也包含電視。

研究發現,連嬰兒也沒有辦法抗拒電視的影響。Meltzoff (1988)的研究中,14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會當場模仿電視人物的動作,嬰幼兒也會模仿從電視聽來的語言或歌曲(林佩蓉、陳淑琦,1993)。

  學者指出,有些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開始對電視產生興趣並能專心欣賞,特別是對一些重覆播放的主題與,和聲光效果極強的廣告);兩歲左右多數能決定自己喜歡的電視明星和節目,喜歡的對象中不乏庸俗不堪的節目和人物;到三歲漸漸成為電視迷(鄭貞銘,1993;波多野勤子,1997)。

Greenfield(1998)指出,兒童之所以對電視傳達的訊息無法抗拒,原因之一是他們相信,電視中所演的是真實的情況。在幼童眼中,電視上所演的,除了卡通之外,全是真的。

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要讓他任看懂故事,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另外,也要讓他們知道誰在說故事,也就是學習主述者的觀點(陳皓薇,2002)。就媒體識讀教育而言,讓幼兒看懂電視的故事,就是理解媒體資訊是如何建構的,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此時期也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的時期,同時教導他們媒體語言,可說是相得益彰。(袁乃娟、巫知諭,1997)。

成人也較難和幼兒們討論真實與虛構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也許卡通人物是假的,但只要情節合情理,也就是真的(袁乃娟、巫知諭,1997)。

由於針對兒童所製作的節目多賦予教育或教學目標在內,因此兒童是否了解內容,連帶渉及是否產生學習的後續問題。依學習理論而言,注意力的啟動是訊息處理的第一步驟,接續而來的議題即是探討「文本」(text)的了解呈度。而有關電視文本的了解與習得,就兒童電視節目而言,可概分為兩類:立意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與偶發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兩者之學習皆有賴兒童對於內容之理解(吳翠珍,1992)。

電視的形式特質有建構節目內容的功能,因此1968年CTW公司著手製作芝麻街這個針對低社經家庭之學齡前兒童的電視節目以降,為了增進居家觀看的效果(無論是觀看次數或涉入程度),節目本身的形式特質必須須扮演更積極的輔助角色,以幫助兒童保持注意力,進而了解內容,獲取資訊(吳翠珍,1992)。Huston與Wright (1983)的研究則歸納出幾個兒童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元素:親和的人物(女性優於男性)、兒童演員(以資認同)、布偶(突出的顏色與造形)、目光接觸(擬化個別的溝通)、異常的聲音(引起注意)等等。

英國於2000年開始,針對16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推動新的教育制度。在3到5歲孩子的「基礎教育」(The Foundation)部份,其目標包括個人的(personal)、社會與情緒的(social & emotional)、溝通(communication)、語言與文學(language & Literacy)、身理的(physiacl)、創造的(creative)與認識世界(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的綜合領域學習與發展。這些學習目標可以在托兒所、幼稚園或家庭的環境中施行。除了藉遊戲設計達成外,老師們也運用電視節目來達成教育幼兒的目標 。

而承上文獻討論,影響幼兒電視節目良窳的條件,分成多個方面,除了節目製作的技術層面外,尚有外在的型式及抽象的目標。本研究即依下列面向發展問卷問題:

(一)視覺呈現:包含線條與畫質清晰程度、色彩與布景之運用。

(二)聽覺呈現:包含旁白與對話速度、咬字發音和語句邏輯、節目音量及配樂之運用。

(三)節目類型:包括童話故事、卡通、科幻、美勞、音樂律動、語文教學、布偶劇等。

(四)內容設計:包括主角或主持人風格、是否與觀眾互動、是否適合親子共視、是否能配合幼稚園教學、配合不同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等。

(五)節目時間:包括長度、播出時間。

(六)主角或主持人:形象、表達方式。

(七)教育內涵:包括知識建立、語文發展、藝術啟發等。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問執行時間起自2004年9月20日至9月25日止,以立意抽樣 方式,針對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教系及中台醫護技術學院幼保系學生與在職進修人員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8份。

研究者使用SPSS 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問卷發現,205位透露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1.92歲,與教保相關的平均年資則為7.2年。其中,在年齡的部份,受訪者中最長者為65歲,最年輕的今年20歲。

本研究以「世代」的觀念,將205位受訪者依出生年分成四組(見下頁《圖 1》):民國49年次(44歲)以上的「四年級生」有18位,佔所有受訪者8.65%;民國50年到59年次(34到43歲)的「五年級生」共55位,佔受訪者26.44%;民國60到69年次(24到33歲)的「六年級生」有117位,佔受訪者56.25%;至於民國70年次(23歲)以下的「七年級生」共18位,佔受訪者8.65%。



《圖 1 受訪者世代分布圓餅圖》

  205位提供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則學歷在高中以下的有5位,佔受訪人數2.44%;專科學歷有71人,佔34.63%;大學學歷者120人,佔58.54%,其中不少還是大學教保相關科系之在學生;碩士以上9人,佔受訪者比例4.39%,其中一人則有博士學歷(見《圖 2》)。

《圖 2 受訪者學歷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接觸幼教、幼保領域之學習年限或實際參與相關工作的年資,則有57人在1年以下,佔所有受訪者27.4%;2到5年者有49人,佔受訪者23.56%,合計未滿五年的「資淺者」共106人,佔50.96%;五年以上的「資深者」則有102人,佔所有受訪者49.04%。

《圖 3 受訪者幼教年資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則有79人已經為人父母,佔所有受訪者37.98%;126人還沒有小孩,佔所有受訪者60.58%。

無論受訪者是哪個世代、學歷、幼教經驗資深資淺、是否為人父母,其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的看法,都具有重要價值。

而208位受訪者中,「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有29人,佔13.94%;63.46%的受訪者則「偶爾」會看,有132人;「不常」看的有38人,佔18.27%;還有9名受訪者是「完全沒有」看幼兒電視節目的習慣(見《表 3》)。

《表 3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頻率》

問題1 選項 人數 %

您平時是否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單選) 常常 29 13.94

偶爾 132 63.46

不常 38 18.27

完全沒有 9 4.33

總和 208 100.00

  受訪者收看電視的頻率,與其年資及有無子女交叉比較發現,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人中,以超過五年的資深者及已育有子女的幼教人員較多,而不常收看者則以五年以下的資淺者及沒有子女的幼教人員為多(見下頁《表 4》)。不過經卡方檢定,上述變項間並無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受訪者的年資深淺或有無子女,並不影響其看電視的頻率。



《表 4 受訪者年資與有無子女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比較》

問題1 常常 偶爾 不常 總和

選項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年資 五年以下 13 44.72 62 46.97 25 65.79 100 100.00

超過五年 16 55.17 70 53.03 13 34.21 99 49.75

總和 29 100.00 132 100.00 38 100.00 199 100.00

子女 有 16 55.17 51 39.23 10 27.03 77 39.29

沒有 13 44.83 79 60.77 27 72.97 119 60.71

總和 29 100.00 130 100.00 37 100.00 196 100.00

在對電視台播出的幼兒節目畫面上,208位受訪者以複選方式答題,有超過九成、190位的受訪者認為,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必須「畫質清晰」,佔91.79%;其次,幼兒電視節目「色彩鮮明」也很重要,有150位受訪者勾選,佔72.46%(見《表 5》)。

《表 5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呈現》

問題2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畫面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線條清晰 106 51.21

畫質清晰 190 91.79

色彩鮮明 150 72.46

佈景變化多樣 103 49.76

總和 549 ─

  此外,在聲音的部份,有193位受訪者認為,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旁白或對話必須「咬字發音清晰」,佔93.69%;158人勾選「語句邏輯順暢」,佔76.7%;153人勾選「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佔74.27%(見《表 6》)。

《表 6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聲音呈現》

問題3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聲音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語句邏輯順暢 158 76.70

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 153 74.27

咬字發音清晰 193 93.69

配樂適當得宜 141 68.45

音量大小適中 126 61.17

其他 5 2.43

總和 776 ─

  節目主角,是一個節目的靈魂。208位受訪者中,有182人認為,幼兒電視節目主角必須要有「親和力」,佔88.35%;其次,有179位受訪者勾選「口齒清晰」,佔86.89%;還有174、84.47%的人認為,主角必須「肢體語言豐富」。至於主角形象是否良好,多數受訪者認為不是那麼地重要(見《表 7》)。

《表 7 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條件》

問題4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要角色應該具有哪些條件?(複選) 表情生動 150 72.82

肢體語言豐富 174 84.47

口齒清晰 179 86.89

具親和力 182 88.35

形象良好 34 16.50

總和 719 ─

  調查受訪者心中最佳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則正確答題的159人中,有79人認為「年輕大哥哥、大姊姊」對幼兒最具影響力,佔79%;其次有63人勾選「專業幼教老師」,佔39.62%(見《表 8》)。

《表 8 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

問題5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下列哪種類型的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具有影響力?(單選) 專業幼教老師 63 39.62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79 49.69

同儕的兒童 12 7.55

具父母形象的大人 4 2.52

具爺爺奶奶形象的老人 1 0.63

總和 159 100.00

《表 9 不同世代對具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比較》

問題5 世代 總和

選項 五年級以上 六年級以下

專業幼教老師 人數 30 33 63

% 47.62 52.38 100.00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人數 24 55 79

% 30.38 69.62 100.00

進一步將世代區分為五年級以上六年級以下兩組,進行無母數檢定求出自由度為1,χ=0.04,呈顯著差異,表示成熟世代與年輕世代的幼教相關人員,對於具影響力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有所差異。亦即年輕的教保人員,傾向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反之,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見上頁《表 9》)。

然而將受訪者年資與問題5作卡方檢定,結果並無顯著差異。亦即受訪者年資深淺,並不影響他們對具影響力主持人的觀感和選擇。

  在幼兒電視節目的時間長度上,207位有效答題的受訪者,有78.26%、162人認為16到30分鐘最為理想,最適合幼童收視(見《表 10》)。

《表 10 幼兒電視節目理想的長度》

問題6 選項 人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長度應該是幾分鐘?(單選) 15分鐘以內 20 9.66

16-30分鐘 162 78.26

31-45分鐘 22 10.63

46-60分鐘 3 1.45

總和 207 100.00

  受訪者經複選作答問題7有關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所需的條件,「適合親子共同收視」佔首位,有180人勾選,佔86.54%;其次,有158人認為節目尚需「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者都是幼教、幼保領域相關人員,反而對幼兒節目是否「協助幼稚園教學」,感到最不重要(見《表 11》)。

《表 11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的條件》

問題7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配合幼兒作息播出 158 75.96

明確標示「普遍級」 106 50.96

節目長度適中 144 69.23

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180 86.54

節目能與觀眾互動 86 41.35

協助幼稚園教學 73 35.10

節目內容配合幼童不同階段之身心發展 147 70.67

總和 894 ─

  至於幼兒教育節目應優先達成的目標,有197位受訪者勾選建立「幼兒生活規範」,佔96.10%強;另外也有186人勾選「幼兒道德規範」的觀念,佔90.73%,這兩項佔所有目標的前兩位(見下頁《表 12》)。



《表 12 幼兒教育電視節目的目標》

問題8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幼兒教育節目,應達成哪些目標?(複選) 幼兒知識建立 163 79.51

幼兒生活規範 197 96.10

幼兒道德觀感 186 90.73

幼兒語文發展 161 78.54

幼兒藝術啟發 159 77.56

幼兒合群習性 168 81.95

其他 1 0.49

總和 1035 ─

在節目類型的部份,有160位受訪者勾選出「童話故事」類的幼兒節目最需要增加,佔78.05%;還有137位受訪者勾選「音樂律動」類的幼兒節目需要增加,佔66.83%;此外,有127位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仍需要增加「布偶劇」,佔61.95%(見《表 13》)。

《表 13 國內目前需要增加的幼兒節目類型》

問題9 選項 勾選人次 %

您認為目前國內較需要哪幾類的幼兒電視節目?(複選) 童話故事 160 78.05

卡通 43 20.98

科幻 12 5.85

美勞 111 54.15

音樂律動 137 66.83

語文教學 101 49.27

布偶劇 127 61.95

其他 3 1.46

總和 694 338.54

《表 14 受訪者對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

問題10 選項 人數 %

整體而言,您對目前國內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是否感到滿意?(單選) 非常滿意 1 0.49

滿意 35 17.16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51 74.02

不滿意 13 6.37

非常不滿意 4 1.96

總和 204 100.00

  在204位填答問題10的受訪者中,有151、74.02%的人對目前國內電視台所播放的幼兒節目感到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見上頁《表 14》)。

經交叉比對,特別是常常收看電視節目與偶爾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訪者中,也多是對國內幼兒電視節是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的情況(見《表 15》),顯示受訪者並不因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多寡,而影響他們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

《表 15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與滿意度之比較》

問題10 滿意度 總和

選項 滿意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不滿意

常常 人數 3 22 4 29

% 10.34 75.86 13.79 100.00

偶爾 人數 21 102 9 132

% 15.91 77.27 6.82 100.00

《表 16 滿意度、年資與世代對節目需求的交叉比對》

問題9 童話

故事 卡通 科幻 美勞 音樂

律動 語文

教學 布偶劇 其他 總和

選項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滿意度  滿意 29 25.00 9 7.76 1 0.86 19 16.38 21 18.10 15 12.93 20 17.24 2 1.72 116 100.00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18 22.74 31 5.97 9 1.73 83 15.99 105 20.23 76 14.64 96 18.50 1 0.19 519 100.00

不滿意 13 22.03 3 5.08 2 3.39 9 15.25 11 18.64 10 16.95 11 18.64 0 0.00 59 100.00

年資  五年以下 78 43.74 22 12.32 6 3.39 59 33.35 77 43.02 53 29.37 60 33.67 2 1.13 357 100.00

超過五年 82 24.33 21 6.23 6 1.78 52 15.43 60 17.80 48 14.24 67 19.88 1 0.30 337 100.00

世代 五年級以上 61 24.60 15 6.05 3 1.21 37 14.92 45 18.15 37 14.92 50 20.16 0 0.00 248 100.00

六年級以下 84 21.76 24 6.22 8 2.07 65 16.84 79 20.47 57 14.77 66 17.10 3 0.78 386 100.00

且無論受訪者對現今的兒童電視節目感到滿不滿意,以及年齡、幼教的年資如何,他們大都認為未來電視台可以再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幼兒節目(見《表 16》)。

肆、結論

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給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聲光呈現應首重畫質清晰、色彩鮮明,旁白或對話則必須咬字發音清楚、語句邏輯順暢且速度適中。符合這些條件的幼兒節目,有助刺激幼兒視覺發展及語彙學習,是理想幼兒電視節目的基本條件。

受訪者也認為,一個優良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或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親和力,且要口齒清晰、肢體語言豐富。儘管多數與年輕的受訪者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小朋友影響力最大,不過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

問卷數據分析還發現,大部份的受訪者認為,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播出長度,每集以不超過半小時為佳,且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的教保人員無論資深資淺,都認為幼教電視節目的核心目標,首重在幼兒的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的建立。然而環顧當今電視台播送的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卻多以啟發幼兒潛能為主。

受訪者認為,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需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且這樣的結果完全不會因受訪者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及其個人年資、年齡而有所改變。

不論受訪者常不常看電幼兒電視節目,有近3/4的人對國內電視台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部份肯定部份不甚滿意。顯示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節目,部份值得幼童收視,部份則不適合小朋友收看。

由以上分析發現:

一、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即便是家中有孩子的受訪者,亦不見得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可能由於受訪者多是在職進修人員生活繁忙,以及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無法引起大人共鳴的關係。

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特別可由他們對主角需口齒清晰、旁白與對話需語句邏輯順暢可見一般。

三、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幼教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儘管受訪者將親和力列為幼兒節目主持人或主角的首要條件,符合Huston及Wright (1983)的研究結論,不過受訪者有將自我年齡形象,投射於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形象的傾向。

四、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重視親子共視。但是綜觀國內自製的幼兒電視節目寥寥可數,多仰仗國外進口節目,是否符合我國情與文化,是否適合我國人親子共視之脾胃,值得思考。

五、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還有改善的空間,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總結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綜合上述結論,未來電視台製播幼兒電視節目時,可統合媒體專家、幼教專家之力量與看法,製作可配合幼稚園教學之幼兒節目,以達相輔相成之效。

儘管電視節目劃分四級,標有普級之節目人人可看,但內容未必符合幼兒需求。建議電視台可於廣告或網站加強宣傳與區分節目不同之目標收視族群,以供父母親為孩子選擇節目時參考。

此外,回收問卷統計發現,受訪者較不重視電視節目與收視兒童間的互動,對於幼兒電視節目的形式特質不甚了解。因此建議教保相關人員可加強電視媒體素養,不只做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更可協助自身教學工作。

在研究限制的部份,由於本研究問卷調查執行時間緊迫,研究結果僅作為相關課題前瞻性的研究基礎,以供後續探究。建議後者從事相關分析時,可將以下層面納入研究問題,以增添研究結果之深度與廣度:

一、 增加問卷樣本數並擴大問卷發放之範圍。

二、 可將家長納入研究對象,並分析各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性。

三、可嘗試歷時性研究,比較不同時空下幼教相關人員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可比較教保人員對本土及國外製作之幼兒節目之看法。



參考書目

日本文部省(編印)(1992)。幼稚園教育指導(黃朝茂譯)。台北:水牛。

台灣媒體教育基金會(2004)。九十三年第一季兒童暨青少年商進收視之優質節目評鑑報告。2004年6月2日,取自:http://twmedia.org/mediawatch/archives/Best200401.doc

朱敬先(198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1992)。電視形式特質對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啟示。廣播與電視,創刊號,p35-47。

林佩蓉、陳淑琦(編著)(1993)。幼兒教育。台北:空大。

林育體(1988)。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波多野勤子(1997)。學前幼兒心理。台北:添翼文化。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

陳秀才(1989)。美國的幼兒教育。(未出版)

陳皓薇(2002.1.15)。看穿全台最好看的電視節目。台灣立報。

陳華櫻(2003)。該讓孩子看電視嗎?。媽咪寶貝,2003,2。

葉宜欣(2003.12.1)。妹妹公主亂倫?東森幼幼停播。聯合報,D2版。

黃智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鄭貞銘(1993)。傳播發展的省思。台北市:北市記者公會。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Babbie, Earl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Cohen, A. A. & Salapatek, P. (1975). Infant Perception: From Sanation to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field, M., Patricia (1988). 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陳秋美譯)。台北:信誼基金會。

Postman, Neil (1994). 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遠流。

Lesser, Gerald (1995). 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關尚仁譯)。台北:遠流。



Summery

TV programs have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a broad sens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are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us owing to the effect that TV has on children,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find out what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think of those TV programs which benefit children in early childhood. It will not only try to find out the kind of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hich the practitioners prefer but also giv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TV stations which produce the program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argets being surveyed are the early years practitioners in Taichung.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 The interviewees are not very keen to watch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 Referring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he interviewees put more emphasis on learning vocabulary.

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key hosts in an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 should be lovely male and female young people.

 The interviewees emphasize parent-child watching TV together.

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ould not benefit the kindergarten while teaching.

 In the future,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V producers should create more programs related to children’s stories, music, singing, dancing and puppet.

In Taichung,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ideal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should be:

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to watch.

 Not longer than 30 minutes.

 Good in tone and visual quality.

 The leading role and aside enunciate very well.

 The presenters should be young females or males.

 The context should help young children to build standards for living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Child TV program、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