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雷更零、黃世琤、許功餘 合著

信誼基金會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一書,在我剛進碩一時,幫我們上兒童發展的老師-林佩蓉教

授,就曾經推薦給我們閱讀。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國內專業學

者,針對嬰幼兒期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間交互影響之重要理

論與研究發現,回應未來嬰幼兒研究的觀點與省思,以文獻回

顧與整理的角度所撰寫而成!

此書內容除了在緒言的部分有提到:0- 3 歲是幼兒發展很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大腦在快

速的發展,孩子也像海綿一樣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不過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新手父母

們不必害怕,大腦一直持續在發展)。而信誼基金會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了解到情緒發展與

智慧的重要性,所以2002 年5 月底主辦第二屆的0-3 歲嬰幼兒發展會議的主題便訂在情緒、

氣質與親子關係,亦如往年一樣,先邀請國內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就這個題目做一個背景知識

的介紹,務使來聆聽大師演講的聽眾們能夠滿載而歸,充分吸收到大師所帶來的新知。

之後,此書主要探討兩個部分「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節的特性」和「由依戀理論與

氣質理論個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透過許多的研究呈現出情緒、氣質與親子

關係之相關主題,並藉由簡單的文字描述讓社會大眾在閱讀時能夠不至於因為過於專業,或

者是單單陳述科學史實。假使大家在閱讀書籍時,不能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理論,那就

無法去細細品嚐出書本中想要傳達的意涵。期盼透過此書的介紹,帶動社會大眾與研究學者

對0~3 歲嬰幼兒發展中的社會情緒發展議題有更深的了解重視。



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

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課程:兒童發展與保育

老師:陳欣希 老師

班級:幼碩二 G941713

姓名:徐羽萱

日期:2007.06.13

★ 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適的特性(P.13~85)

一、前言

1. 情緒:外在刺激引起個體自覺心理狀態失衡、生理變化。

功能

(1) 溝通內在

(2) 促進環境探索

(3) 增進緊急情況反應

2. 情緒發展:

(1) 個體情緒經驗與表達,隨時間和學習經驗 而逐漸改變的歷程。

(2) 初生到三歲,情感漸漸分化。

3. 情緒調適:個人面對情緒變化時,自我情調適、控制的能力。

4. 特性:反映演化軌跡,同時也受環境影響

二、腦、行為與情緒調適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errington, Cannon, Papez, Hebb

實驗結論:從與情緒反應相關之進食行為到自衛行為均曾引起許多討論

1.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趨避情緒系統

(1) 趨向情緒:發生於接近期待中目標而促發的特定情緒。

(2) 逃避情緒:遠離嫌惡刺激,產生典型逃避行為的情緒,例如厭惡、害怕。

(3) 腦皮質前額葉和杏仁體為關鍵結構。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inotti (1972);Robinson, Starr, & Price (1984);Sackheim et al.(1982)

實驗方法:對半側腦傷的病人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

實驗發現:經由比對左右腦傷病人的情緒狀態,得知左腦受傷者較易產生憂鬱症狀。

實驗結論:由於受傷的區域往往多於一處,因此對此結果的一般性解釋是因為左腦的受傷區與正向情緒的經驗

相關

3

2.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正負向情緒系統

(1) 左右半腦處理情緒側化:左腦多和正向情緒相關,右腦多和情緒化、負向情緒相關

左腦受傷病人較易產生憂鬱症。

(2) 背側區額葉

(3) 眼眶額葉

《研究實驗》

實驗者:Morris, Robinson, Raphael, & Hopwood (1996)

實驗方法:檢視193 個因中風產生腦單側受傷的病人

實驗發現:發現只有在左側腦小規模受傷的病人身上才找到腦傷和憂鬱症間的關係。

3. 杏核體(The Amygdala)

(1) 建立制約性害怕不可或缺

(2) 杏核體活動量多易引起負向情緒

(3) 杏核體對嫌惡刺激反應明顯,但也易習慣化而剝弱。

4. 個別情緒反應風格以及中樞情緒迴路的可塑性

中樞情緒迴路:腦前額葉、杏核體和海馬回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Fox (1989)

實驗對象:10 個月大的嬰兒

實驗發現:當嬰兒在右前額葉活動量較大時,他們傾向在與母親分離片刻時哭泣。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對象:學步兒及幼兒

實驗發現:發現右側前額葉活動量大的嬰兒常表現行為抑制和警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LeDoux (1993)

實驗對象:白鼠

實驗發現:破壞白鼠的前額葉中部發現此區域與抑制嫌惡習得反應間關係密切

實驗結論:結果反映出前額葉中部和杏核體間有下行抑制的路徑

《研究實驗》

實驗者:Meaney (1999)

實驗目的:以動物研究的結果顯示早期環境中的刺激

實驗對象:母鼠

實驗方法:以母鼠輕撫和擁抱等撫育行為能促成塑造中樞情緒迴路的生物性變化,以及改變子代

4

的行為和因應壓力的生物反應

實驗發現:在高頻撫擁母鼠所養育之子鼠成年後,在面對陌生環境時明顯地表現出無懼的行為反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目的:探討兒童之前額葉活動側化情形

實驗對象:65 名3 至11 歲的兒童

實驗發現:他們的穩定性極低

實驗結論: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中樞情緒迴路之可塑性相當大,尤其是前額葉在功能及結構上均

經歷重大的發展變化直到青春期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lin & Shelton (1989)

實驗目的:從實驗中探討人類造成恆河猴害怕的情緒反應

實驗對象:100 隻實驗猴

實驗方法:分成三個階段

1. 恆河猴單獨在籠中(獨自階段)

2. 一個實驗者走近恆河猴所在的實驗籠並且以側面示「猴」(非注視階段)

3. 實驗者走近實驗籠並且雙眼注視恆河猴(注視階段)

各階段以10 分鐘為限,記錄此段時間中猴子的反應

實驗發現:當所有的猴子都在非注視情境中表現出僵直反應,但其中只有三隻猴子在接下來的注視階段中仍是

僵直的,而其他的猴子均不再有僵直行為。

實驗結論:在生理反應的證據中發現這三隻猴子的前額葉活動側化和腎上腺皮質素的量均明顯偏高

三、正向情緒的發展

1. 嬰兒笑容的發展特性

(1) 「內發性」、「自發性」的笑:睡眠中,出生三個月後發生頻率減少。

發生原因:與下皮層中樞神經的自發性放電相關

特殊狀況:早產兒和腦部發育缺陷嬰兒表現出較多的自發性笑容

(2) 「外發性」的笑:睡眠中,由外在刺激所引發。

發生原因:睡眠中皮層活動較為低弱,使外在的刺激所激發的活動較易

超過閾值。

(3) 早期清醒笑容

發生原因:微弱觸感和運動刺激所引起(單一肌肉􀀅多束肌肉)。

A、 第二週:高頻率聲音刺激逐漸能引發。

B、 第四週:照顧者的聲音,或對於明顯移動中的臉孔、視覺上緩慢移動的物體。

意義:嬰兒對刺激的參與起點。

5

C、 第五週:照顧者的「點頭」行為(動態視覺刺激)

D、 第五到八週:固定不動的臉。

意義:第一個視覺基模形成

發生原因:與腦皮層成熟有關。

E、 八到十二週:嬰兒表現出奮力同化(產生緊張和放鬆)為主的笑容。

(4) 再認笑容:實驗中重複出現的刺激在有效引發笑容,一些次數後漸漸失效。這表示

嬰兒對一張臉的基模已經非常熟識。

(5) 大笑:需要較多且較快速的產生緊張。(消除緊張產生大笑)

《研究實驗》

實驗者:St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發現:產生「大笑」發展具軌跡可尋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gsan (1971)

實驗發現:發現二歲大嬰兒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後,露出笑容

A、 四個月:嬰兒開始開懷大笑的時間。

B、 六到十二個月:大笑發生於社會性和視覺刺激情境。

C、 十二個月:對明顯認知不協調的事物大笑。微笑常伴著大笑一起出現,是嬰

兒主動參與闡釋經驗的認知複雜化的產物。

D、 二歲:引發笑容的刺激很明顯是嬰兒心智歷程的產物。

2. 正向與負向情緒的發生機制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目的:由觀察對「面具接近活動」中負向嫌惡和正向愉悅反應的心跳改變

實驗方法:母親和陌生人戴著面具走近嬰兒並呼喚嬰兒的名字

實驗發現:1. 在每次活動開始時嬰兒的心跳大幅降低

2. 在嫌惡情境中,母親不在,陌生人走近:嬰兒心跳加快􀀅心跳減慢+哭聲

3. 接續2,母親拿下面具:嬰兒心跳減緩+由哭聲轉為笑容、開懷大笑、伸手相迎,

此時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肌肉放鬆。

實驗結論:1. 正向(笑容)和負向(害怕)情緒的發生過程中都包括了生理反應、警覺以及評價的歷程

2. 初期的注意力導向、評價和產生評價是由情境和刺激差異共同決定。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發現在不同情境中相同刺激情境(如母親戴面具走近)促發嬰兒產生大哭和大笑的可能性相差不遠。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6

四、負向情緒的發展

1. 害怕情緒非與生俱來,是由嬰兒早期情緒的前驅物逐漸發展而來,並伴隨認知功能的成

熟而持續發展。

2. 警戒/害怕系統和愉悅/高興系統所表現出的第一個反應皆源於興奮性刺激簡單的累

積,且獨立於事件所屬的特殊涵義。因此負向情緒的產生包含相當的主觀評估成分,其

來自個體過去的經驗。

3. 警覺表現先於真正害怕情緒,警覺反應被視為害怕情緒的前驅反應,此機制發生於六到

十二個月左右。

4. 負向意義的形成:

《研究實驗》

實驗者:Yonas, Cleaves & Petterson (1978)

實驗目的:以模糊刺激(運用陰影投射)來探討刺激意義在害怕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實驗方法:在實驗情境中將反射性的行為予以排除,並且以實驗程序對母親的行為加以控制

實驗發現:發現在進入第二半年後(大約為八至九個月)時,正常嬰兒會對模糊刺激表現出預期性反應,以及

這些反應在多次經驗之後,誘發反應所需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同時,在刺激接近之時,八至九個月

大的嬰兒的心跳速率會加快。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研究實驗》

實驗者:Sorce, Emde, Campos & Klinnert (1985)

實驗方法:視覺懸崖作業

實驗發現:十二個月大的嬰兒爬越視覺懸崖時,母親的面部表現影響嬰兒爬越視覺懸崖的反應。

實驗結論:社會參照:大約九至十二個月後,嬰兒會注意照顧者所提供的情感訊息作為自己行為的參考

5. 對陌生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1. 嬰兒傾向對橫越房間的陌生人微笑,而對陌生人突然企圖報起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

2. 六至十個月大的嬰兒會增加其正向或負向反應的強度。

3. 實驗情境的條件可以左右嬰兒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

4. 實驗中發生的其他因素的干擾,嬰兒則可能表現出較溫和的負向反應ex:目光轉移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ensbuer (1995)

實驗對象:調查14 個嬰兒

實驗方法:縱貫性研究(嬰兒4 至12 個月中追蹤調查)

實驗發現:1. 嬰兒大約平均於八個月大時對於陌生人的干擾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而且均發生生於一歲之前

2. 安全依附:當照顧者在場並給予足夠的熟悉時間,十二月大的嬰兒可能會與陌生人一起玩具

7

3. 不適應的依附關係:在照顧者在場的情況下,仍無法因應輕微程度的外在壓力而對陌生人進行探

索(抗拒形依附)。或是嬰兒表現出對陌生人的趨近輕易地接受而沒有負向反應(逃避形依附)。

五、情緒調適發展

1. 情緒調節的發展

2. 早期經驗的影響

腦神精發展

認知發展 情緒調節

圖1 嬰兒情緒調節發展

嬰兒 主要照顧者

嬰兒與照顧者之間:

1. 嬰兒藉由主要照顧者來調節情緒。

2. 在照顧者身上建立起個人正向感情庫,並應用於主要

照顧者身上。

3. 形成依附。

嬰兒與外在環境:

1. 對現階段事情的評價。

2. 察覺感情本身。

3. 發展情緒調節,由被動到主

早期經驗促成未來發展:

1. 表現出更廣的情緒

2. 目標性的情感溝通

3. 主觀性投入

4. 自我察覺提昇

5 具評價性的情緒反應

嬰兒自己本身:

1. 發展自主性

2. 面對緊張狀況時,漸能整

合自己的情緒

3. 提升自我調控的能力

8

3. 嬰兒情緒調節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

年齡(月) 發展特徵 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說明 依附狀況

0-3 生理調節 平順的日常規律 身體的情緒安撫:搖晃…

3-6 緊張的調節 敏感與合作 對照顧的的需求由生理轉變到心理 無差別依附

6-12 建立有效的依附 給予反應 嬰兒初步向外探索,早期練習期 特定對象依附

12-18 探索與支配 安全堡壘 依附在幼兒探索行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強烈的依附關係

18-36

個體自主化 穩固的支持與自我

控制的引導

自己逐漸能控制情緒,追求自主,經歷反

抗期

逐漸轉變為夥伴關



(1) 零至三個月

􀂾 以成熟為主

􀂾 對嬰兒表現正面興趣的投入

􀂾 同步互動:熟悉嬰兒的特性,生理為主

􀂾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生理的、身體接觸的

(2) 三至六個月

􀂾 同步互動:對嬰兒釋出的訊息作反應

􀂾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面對新奇刺激

新奇刺激 嬰兒 照顧者

依附的形成:

1. 嬰兒緊張,照顧者情緒調節以滿足嬰兒需求

2. 嬰兒以正向情緒回饋

3. 鼓舞照顧者投入

4. 相互呼應

重複性互動產生的結果:

1. 照顧者給予嬰兒更多的刺激。

2. 嬰兒漸漸學習到容忍緊張的能力。

3. 嬰兒更能投入各種新情境中。

4. 新刺激能引發嬰兒的興趣,帶來更豐富的經驗。

情緒調節:

1. 嬰兒學習控制自己

2. 嬰兒覺得自己能力→自主性

3. 嬰兒與照顧者建立依附

3-6 個月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9

(3) 六至十二個月

􀂾 主動參與的時期

􀂾 持續且努力的引發社會反應

􀂾 嘗試使用新方法

􀂾 位移帶來許多改變→安全堡壘的初步形成

􀂾 同步互動:嬰兒探索時給,對嬰兒的不安和緊張隨時給與回應

􀂾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嬰兒逐漸主導,仍依賴照顧者;視照顧者可獲得性與回應方

式而定,並參掺雜嬰兒過往經驗、環境特質和面對威脅的感覺。

(4) 十二至十八個月

􀂾 依附關係日漸重要

嬰兒的社會發展基礎→內在運作模式

自我調節的先趨

嬰兒變得更主動

嬰兒向外拓展

調節負向情緒

使正向的情感分享更有目的性

􀂾 依附關係

行為的形成→神經系統

品質→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心理生物性的協調 (psychobiogically attuned)

􀂾 分離與重聚的典型行為(情緒調節的一種)

分離:反抗→沮喪→與照顧者心情上的隔離

重聚:忽略、不在意→生氣→恢復友好

􀂾 同步互動:不安觀察照顧者,難過時特別需要照顧者安慰

􀂾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歡迎行為與隔空互動→生理轉變為心理

10

(5) 十八至三十六個月

􀂾 同步互動:視需要給幫助

􀂾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視幼兒是否受挫或可能失控的狀況而介入,通常可能是高度

的生理反應刺激,或攻擊、衝動的行為

《研究實驗》

實驗者:Carr, Dabbs, & Carr (1975)

實驗發現:當嬰幼兒無法直接看到母親時,他們遊玩和探索的時間減少,也較可能發出聲音尋找母親。但當母

親就在視線內、嬰幼兒可以自由地與回到母親身邊時,他們進行探索時間較長,反而並不常回到母

親身邊,甚至也很少望著母親。

《研究實驗》

實驗者:Colen Barrett, & Zahn-Waxler (1992)

實驗方法:自然觀察

實驗發現:此時嬰兒有能力表現出一些自我覺察和修正,並且也較經常伴隨語言的表達,這樣的表現往往有成

人在場時更為明顯。

《研究實驗》

實驗者:Schore (1975)

實驗發現:在15 的月大時,額葉中各層細胞成熟度相差無幾,但此後便產生重大改變。

《研究實驗》

實驗者:Belsky, Friedman, Hsieh (2001)

實驗發現:只有在注意力無法正常持續的情形下,高負向情緒才與低社交能力相關。對於注意力持續的幼兒而

言,高負向情緒與高入學準備度相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ipman & Zeman (2001)

實驗對象:6 至12 歲之受虐兒童

實驗發現:對於在情緒低潮時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預期低落,因此較不願意對母親表達情緒狀態,也同時較無

法因應生氣的情緒。

結語

􀂾 幼兒的探索行為是和主要照顧主互動下的產物。

􀂾 良好的依附→幼兒有好的經驗→幼兒有信心、勇於探索、相信主要照顧主→較易管教

􀂾 15 個月時的注意力持續為3 歲時社會能力、問題行為和入學準備度的中介變項→因為,

注意力無法正常的持續,與高負向情緒、低社交能力具相關。

􀂾 幼兒的情緒調適受○1 母親教導的策略,○2 教導的量,所影響。

􀂾 幼兒也希望能讓自己的父母滿意。

􀂾 嬰兒和主要照顧主情感互動會產生內化,進而影響幼兒及兒童期的情緒調適。

11

★ 由「依戀理論」與「氣質理論」分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P.86~)

一、依戀關係理論

依戀的定義

1. 依戀

(1) Bowlby:依戀為某人與親近的人之間強烈的感情聯繫,是一種愛的連結。

(2) Ainsworth:嬰兒不分時地對特定人事物強烈的情感連結,具有區別性、特殊性。

(3) Leslie Cohen:對依戀對象有特別的反應。

2. 依戀行為

3. 尋求與依戀對象接近接觸或聯繫的行為。共有四類:

(1)尋求接近、接觸之行為

(2)維繫接觸之行為

(3)有距離的互動

(4)分離後的尋找行為

4. 四大發展理論對依戀的看法

先後天 依戀對象 依戀的動力 依戀的本質 依戀的影響

心理分析論 後天

滿足嬰兒口慾的餵

食者

此時期快感中心

為口

具有區辯性

(9 個月)

不信任他人,較易

產生依賴性格

社會學習論 後天

給予餵食與舒適的

身體接觸的照顧

者,強調母子間互動

次級增強 注意與支持

促進嬰兒的社會

發展

人種論 先天

能確保自己生存的

對象

物競天擇&學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促進嬰兒個別行

為的學習

認知發展論 後天

找尋能滿足他的對

象,其後發展成視對

方為自己的關係

內在參與社會

的動機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8-12 個月)

依戀與認知發展

平行,依戀行為有

個別差異

5. 綜合四大理論

正增強 認知發展 天生行為 學習

心理分析論 ○ ○

社會學習論 ○ ○

人種論 ○ ○ ○

認知發展論 ○ ○

12

依戀的功能

1. 正面的看法(Bowlby)

整體觀:為了確保生存的機率,必須尋求可保護並供給生命必需資源的對象。情緒:是

嬰兒為了調節自我負向情緒或是獲得安全感。

2. 負面的看法(行為學派)

整體觀:認為阻礙幼兒探索環境,進而影響其他面向發展,因此依戀是不利發展的行為。

情緒:誘使幼兒使用不當的情緒表達得到想要的事物,導致幼兒習慣於表達負向情緒。

《研究實驗》

實驗者:美國學者Mary Ainsworth 及其後輩Alan Sroufe 及Everett Waters (1977)。

實驗方法:使用「陌生情境」實徵派典(the “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

實驗對象:一歲大嬰兒

實驗發現:一歲大嬰兒會使用greeting(如:看到主要照顧者時快樂的打招呼),checking(如:自己玩玩具

完一會兒後會抬頭檢查主要照顧者是否仍在附近),avoid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

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並與其保持距離,好讓主要照顧者不會因為孩子顯現了負面情緒而故意遺棄

他),resist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會先是接近他後又生氣地想要分離,接著又要

求再被抱起,反覆不定),proximity seeking(如:看見陌生人或在陌生的情境會主動親近主要照

顧者)

依戀的個別差異

1. 嬰兒依戀類型

Ainsworth 等人藉著「陌生情境測驗」觀察嬰兒的行為,對依戀歸納出下面三種類型。

(1) 安全型:對母親離去感到難過,但喜愛並主動與母親接近。

(2) 抗拒型:對母親離去感到生氣,但試圖接近母親,卻抗拒母親的接觸。

(3) 逃避型:對母親離去感到少許不悅,卻又不理睬返回的母親,逃避與母親有更多

的接觸。

(4) 錯亂型:後人(Main &Solomon,1986;1990)研究發現有更多的嬰兒無法被歸類

於上面三種,因此另歸一類為「錯亂型」。此類嬰兒會混合逃避與抗拒兩種類型

的行為,例如不同的重逢情境出現不同行為、接近母親卻又掉頭離開。

2. 母親照顧類型

透過持續的家庭觀察記錄,Ainsworth 等人發現,母親的照顧模式才是影響嬰兒依戀類

型的主要因素。

(1) 安全型: 對孩子的需求敏感,且能迅速並正確地做出反應。

(2) 抗拒型: 對孩子有不一致的態度,依母親當時心情而定。

(3) 逃避型: 對孩子的需要採忽視或拒絕的態度,也有可能是過度干涉。

(4) 錯亂型: 對孩子過度保護或是過度緊張。

13

3. 圖表比較

家中情形 重聚反應 母親特質 嬰兒特質

B-安全型

少哭、少分離焦



少有矛盾

富情感,對嬰兒需求

敏銳並喜愛身體接觸

人際溝通模式較佳

C 錯亂型

愛哭、最有分離

焦慮

充滿接近-生氣的矛盾

常抱著孩子,卻少流

露感情

不能產生信賴

A-逃避型

表現怒意、最愛

哭、有分離焦慮

有接近-逃開的矛盾

少有情感的表達,拒

絕與過度干涉嬰兒,

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人際關係退縮不前並充

滿挫折,無法產生信賴

《研究實驗-銘印現象》

實驗者:Lorenz (1977)。

實驗發現: 剛出生看不到母鴨的小鴨子仍會「銘印」於牠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

實驗結論:說明基因本身的可變通性有助於演化之成功

依戀關係的影響

對於未來而言,依戀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其他的情境之下,具

有友善、喜於接受探索新事物、容易接納他人…,等許多正面的特質。主因是因為個體成長

從剛開始的行為層次的依戀到認知層次的依戀,經由親子不斷地互動、調整過程中,漸漸地

建立出對外界、自我、人際的基本印象與假設。因此,我們可以說良好依戀的兒童,以母親

提供的安全感為基礎,從早期即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世界,因此也較易發展出正向的情緒處理

模式與人際關係。

結論

簡單地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使用有效率且開明的情緒調節模式的基礎,但是影響

親子關係的因素卻不單單只有依戀關係,而有許多其他的面向。而在提出依戀理論之同時,

適逢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此此理論不斷被質疑為鼓勵女人走回家庭,並有氣質理論學家企圖

以不同氣質的嬰兒反應反駁依戀理論。但由於依戀理論原本就不是以情緒發展的角度為出發

點,因此只能說有安全依戀的個體,會具有較高的安全感,因此有助於情緒調節。

二、「氣質」的定義

在人格特質裡的「氣質」不同於一般人對他人「整體感與優雅度」所下的判斷,在《張

氏心理學辭典》對「氣質」(temperament)的定義如下:「1. 指人的性情或脾氣;2. 指個

體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更具體來說,「氣質」是以明

確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概略傾向,或是明確的行為風格,它並不只是行為在特定時間和場域

的所作所為及行為外表上的一個特徵,如,形容某人「急躁」或「奇怪」,那些只是「氣質」

差異的根本反映。就這個意義而言,「氣質」是抽象的,是經由測量個體在時間和地點雙方面

的行為而推論出來的。

14

事實上,我們很難對「氣質」取得一致性的定義。「氣質」一詞最早由希臘醫學家

Hippocrates首創,取材自的宇宙論和病理學概念,並進一步提出「體液氣質說」,認為人體

內有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與黏液,這些體液分別與樂觀、暴躁、壓抑、無精打

采(listless) 或冷靜有關的「氣質」相對應,以此說明個體體質相關的心理因素與習慣。自1930

開始,有關「氣質」之研究紛紛出籠,各家說法自成系統,Vaughn and Bost (1988)舉出各

家理論的共通點(一)在非常年幼就可顯現的,(二)可在一段時間後仍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

情,(三)這些個別差異具有內在的生理基礎。

以下依Vaughn and Bost (1988)的分類方式將氣質理論的特色予以統整:

氣質所包含的面向 氣質的成因 氣質與個體發展間的互動關係

1. Thomas&Chess 認為氣質可

以從9 個行為向度看出來,後續

將9 個項度合併為3 或4 個向

度。不論是哪一種向度歸類方

式,其中都包含著「情緒品質」

這一項。

氣質受遺傳影響,但是氣

質的表達會隨著環境的

對個體的要求而有所調

整,沒有排除環境及親子

互動對於兒童氣質表現

的影響。

環境會影響個體在氣質上的表

達,因此提出「最適配合」。

氣質

是個體的

行為風格

2. Carey(見表一)

氣質

是性格的

初始階段

Buss & Plomin 認為氣質面向包

括情緒,活動力與社交力。

氣質是植根於遺傳基

因,氣質的個別差異是遺

傳基因所決定的。任何經

由社會經驗所導致的個

別差異,並非氣質。

早期氣質是未來性格的雛形。

1. Campos &Goldsmith 認為情緒

為主要面向,強調情緒具有調節

的「功能」,稱為「情緒功能論」,

而氣質便是指這些基礎情緒的感

知傾向與表達傾向的個別差異。

對於是否為天生遺傳沒

有嚴格的要求。

氣質是目標導向---生存與適應

的目標,有兩個特點:

1. 對於個體動機討論

2. 將情緒視為在發展過程中

個體不斷適應的歷程。

氣質

是情緒及

生理功能

的調節

2. Rothbart & Derryberry

氣質是主要表現在反應性與自我

調節性上的個別差異。

(1) 反應性:由不同環境刺激

所啟動的反應。

(2) 自我調節性:調節,控制

或抑制的效果。分為主動

抑制與被動抑制。

「氣質」具相當的穩定

性,是一種反應及自我調

節的個別差異。反應是指

個體對刺激的反應、行為

的覺醒或中央神經系統

的反應程度,自我調節是

一種過程,如注意、趨近

等特質都可以調節(增強

幼兒的反應性以及調節性與社

會適應相關,例如攻擊傾向強

的幼兒,會有較高的反社會傾

向;在調節性主動的孩子,又

遊戲中不會欺騙同伴。

15

調節性與反應性之間的相互影

響:具有相同反應性小孩,有可

能變具有攻擊性也有可能成為受

歡迎者,端視兒童的調節性高低。

或減輕)反應。

3. Kagan & Fox 認為情緒為依戀

行為:分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行為抑制是指一種與生

俱來的氣質,是自主神經

系統的運作和神經─內

分泌系統互動結果。

4. Gunner 認為負向情緒傾向與

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皮質

系統間的關係。

遺傳來的氣質與生理運

作間有複雜的運作關

係,也包括社會互動的影

響。

氣質

是互動雙

方社會建

構下的產



John Bates 認為氣質是個體外

在可觀察到的行為作為界定氣質

的標準。

氣質是由孩子與重要他

人雙方所建構出來的。

長期影響未來的發展軌跡與人

際適應力。

《研究實驗-氣質向度》

實驗者:Stella Chess 及 Alexander Thomas (1956)。

實驗方法:長期追蹤研究

實驗發現:將嬰兒的早期資料歸納後,將嬰兒的行為分成九個向度,並將此九向度視為嬰兒氣質的定義

實驗啟示:後續的實徵研究則顯示此九向度之間並非正交關係,而是可以簡化成三或四個向度(Seifer,

Sameroff, Barrett, & Krafchuk (1994))

《研究實驗-調節性與其後來的行為表現》

實驗者:Stifter 等人。

實驗目的:探討幼兒氣質與服從父母管教之間的關係

實驗方法:縱貫式研究,測量幼兒在5、10、18 個月大時的氣質表現與30 個月大時的不順從行為

實驗發現:不論是5、10 或者18 個月大的時期,欲無法調節自己面對挫折時所產生的負向情緒之嬰幼兒(5、

10、18 個月),在幼兒(30 個月)時期,逃避、反抗,或忽略父母要求等行為也就會愈多

實驗結論:孩童能否順從父母管教要求之關鍵仍在是否有機會運用其所具有的調節性

《研究實驗-抑制傾向與穩定性》

實驗者:Kagan et al. (1989)

實驗目的:幼兒於不同時期之抑制傾向

實驗方法:追蹤測量同一批兒童在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時的抑制傾向

16

實驗發現:抑制程度有短期的穩定性

實驗結論:但是就全體參加施測的嬰幼兒來說,嬰兒在14 個月與20 個月的抑制傾向,並不能預測其於48 個

月時的抑制傾向,只有當時研究者挑出那些有明顯抑制與非抑制傾向的極端組幼兒時,一歲至四歲

的發展穩定性才能顯現出來

P.138-140 各學派理論之氣質量表類型

學派理論 Interview Protocol 年齡 氣質類型

Thomas & Chese Interview Protocol

成人氣質量表

5 歲以前

成人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Carey & McDevitt 嬰兒早期氣質量表

校訂嬰兒氣質量表

初學歩兒氣質量表

行為風格量表

中期兒童氣質量表

1-4 個月

4-11 個月

1-3 歲

3-7 歲

8-12 歲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Prelocomotive Lab-TAB

Locomitive Lab-TAB

學齡前兒童 Lab-TAB

Prelocomotive

child

Locomitive child

學齡前兒童(3-6 歲)

害怕、生氣、高興、滿足、持續度、活

動量恐懼、負向情緒、充沛、興趣/持

續度、活動量、控制力、滿意度

Goldsmith &

Campos

初學步兒行為評估量表 初學步兒 活動量、生氣、害怕、滿足、興趣

嬰兒行為量表 3-12 個月 活動量、趨避性、Cuddliness、負向情

緒的限制、特定的持續度、害怕、滿足

的強度、知覺敏感度、負向情緒的重覆

率、悲傷、笑、發聲反應、安撫的能力

兒童早期行為量表 18-36 個月 活動量、專注力、注意力轉換、

Cuddliness、不安、害怕、挫折、高滿

足、衝動、悲傷、知覺敏感度、抑制力、

低滿足、激動、正向預期、安撫能力、

好交際

兒童行為量表 3-7 歲 活動量、生氣/挫折、趨近性、專注力、

不安、反應與安撫能力退化、害怕、高

滿足、衝動、抑制力、低滿足、知覺敏

感度、悲傷、害羞、笑

Rothbart &

Derryberry

成人早期氣質量表-修正版 9-15 歲 活動控制、親密關係、注意力、害怕、

17

挫折、高滿足/Surgency、抑制力、知

覺敏感度、愉悅感、害羞、攻擊、憂鬱

情緒。

成人氣質量表 成人 負向感覺(害怕、悲傷、失望、不安、

挫折)、外向/Srugrency(好交際、

正向感覺、高滿足)、Efforful Control

(專注力控制、壓抑控制、行為控制)、

敏感趨向(Neutral Perceptual

Sensitivity、情感知覺)

Kagan Behavioral Procotol 新生兒-7 歲 敏感度、Associative Sensitivity、抑

制的指示者:易怒及害怕、哭泣、煩躁、

負向情緒表達、試驗者/同儕的潛在作

用、Duration Proximal to the mother

while no playing、自由遊戲抑制力

Buss & Plomin EAS 兒童氣質測量

EAS 成人氣質測量

12-24 個月

大專院校學生

情緒化、活動量、好交際/害羞、情緒

化(負向情緒、害怕、生氣)、活動量、

好交際

Bates 嬰兒性格量表 6-24 個月 模糊-困難、不適應、愚鈍、不可預測

Thomas和Chess所強調的「氣質是對內外在刺激的反應方式,是種行為風格取向」之觀

點,他們是第一個對「氣質」做系統化及長期追縱質化與量化資料的研究者,以實地觀察、

訪問及開放式問卷蒐集孩子的行為反應,具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也發展出許多「氣質」評量

工具。而國內醫院或相關研究一直以來也都是採用Thomas和Chess的觀點。

三、「氣質」的九大向度

Thomas和Chess(1977)認為「氣質」應具下列特性:

(1) 「氣質」是獨立性的心理特質,不同於動機、能力和人格,也不屬於認知、喚覺、動機

或情緒等心理特性,不過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氣質」會與這些心理屬性互動,在互動

的過程中,會使得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現出他的行為反應

(2) 「氣質」是一種對外在刺激、期望或要求的反應,當外在環境對個體心理特質產生影響

時,「氣質」對這種影響會產生互動或介入的功能,所以相同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因此「氣質」應是在社會情境下加以評量。

「氣質」的差異並不被視為是遲緩或無法獲得能力,而是兒童對人和事件的一貫反應風

格之中所產生的差異,這就是他們的「個性」。Thomas和Chess(1977)從研究中以九個向

度的架構,來描述從嬰兒到青少年期這個廣泛年齡層的兒童氣質,瞭解孩子對環境的感受,

18

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這九個向度的強度彼此組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可以這九

個向度去描述及評估孩子的特性:

活動量

指孩子在睡覺、遊戲、工作、吃飯、穿衣洗澡和做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仔細觀察孩子獨處、和其他同儕相處時,所形成的活動行為或反應,

顯露了多少動作?同時觀察他們在不熟悉的環璄下,活動量的多寡。

規律性

這個向度可以判斷孩子的身體動作和功能是否規律並足以預測,如:飲食、睡眠、排泄及日

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規律性較低的孩子,常讓父母猜測其生理功能的運作時機,無法訂出

常態性的作息表。觀察孩子的生活步驟時,要將環境和進行中的事件一併考慮進去,再判斷

孩子可掌控性。

趨避性

孩子對一個新刺激或陌生情境的反應是接納或退縮,包括新生入學及日常生活中,雖不稀奇

對孩子卻是嶄新經驗的事,找出孩子的反應模式,也許是樂在其中抑或極力抗拒,也可能是

持續一段時間的害羞與退縮再逐漸接納。觀察時,要將孩子已建立的,尤其是不好或恐懼的

經驗分開。

適應力

適應力是趨避反應之後出現的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狀況,適應力的強或弱是看孩子在做出本

能的趨避反應後,花多少時間去做改變,採合作態度並悅納周遭環境,抑或頑固以待。通常

對新事物較能接受的核子,適應力也較佳,但並非一概而論。適應力良好的孩子,即使剛開

始是逃避,也會讓行為舉止逐漸符合社會期待。

反應強度

孩子會花費多少力氣在事物的反應上,無論此反應是正向、快樂,或是負向、煩躁,從不同

場域去觀察反應強度,是爆炸性的,還是溫和的。甚至是孩子面對成就與挫敗的反應,都涵

納於內。幼兒可以對其搔癢、光的強度及音樂等方式觀察。

情緒本質

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所表現的情緒反應:愉悅、友善、開朗,或陰鬱、抱怨、愛挑剔,找出貫

穿其中的共通模式。觀察情境包括孩子睡前與剛醒時、遊戲時、生病就醫、與手足相處時…

等。假如孩子已是青少年,可以看到更多樣的情緒反應,其情緒起伏應會較大,但,這對青

少年而言是正常的。

堅持度/

專注力

堅持度是指孩子的活動能不因任何阻撓或干擾而中斷的程度;專注力是指在沒有任何干擾的

狀態下,孩子對一項活動能持續進行的程度。兩者的相異點在於「干擾所造成的影響」。觀察

嬰兒的專注力或堅持度可以從其注視人與物的時間來粗略判斷,較大者會在玩玩具或探索環

境時展現出來。孩子越大,通常專注時間會越長。

注意力

分散度

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圍刺激所吸引?孩子可能很容易分心,但仍能馬上回到崗位執行原本的

工作,即具高堅持度。對嬰兒來說,注意力分散度可見於其接受安撫的難易度。

敏感度

其牽涉到孩子的反應閥。外界刺激(如聲音、光亮、氣味、影像)的強度要多大才能激起孩

子做出反應。孩子的所有五官都能拿來判斷孩子的敏感程度,觀察時,要看孩子原本最直接

19

的反應,再去判斷孩子是否能敏銳地感受並做出反應。隨著心智的成熟,孩子對他人的想法

及感覺會逐漸有所瞭解及知覺。

依據上述「氣質」向度,Thomas和Chess將兒童養育程度的難易分為三類型:

養育困難型

這類型「氣質」特性為不規則的生理機能表現,面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低,對新刺激採取

退縮反應,且反應強度激烈,多為負向情緒表現。

慢吞吞型

這類型兒童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須很長時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外,其活動量低,反

應強度弱,會有負向情緒表現。

安樂型 這類型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高,對新情境採趨近性,並於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愉悅的態度。

結論

親子關係在氣質理論中的角色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3)

實驗發現:父母的溫和控制能使易恐性高的幼兒順從父母管教,則與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有關,而與父母管教

方式無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7b)

實驗方法:將親子間的相互應答性區分為親子間相互合作與共享正向情感兩部分

實驗發現:當親子互動支相互應答性越高時,母親使用威脅或責罵等負向管教方式的機率也較低,而二歲孩童

對父母管教的順從度也較高。同時也發現早期親子相互應答性具有長期的預測效果:二歲時的親子

互動相互應答性可以預測童在四歲時的順從傾向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Murray (2000)

實驗發現:更進一步發現,二歲與四歲時的親子相互應答性不僅與六歲兒童之順從行為有關,也與其道德認知

(利社會與反社會認知)有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Aksan (1995)

實驗目的:探討親子間正向情感,母親控制方式與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關係

實驗發現:若三歲的幼兒在與母親的日常互動中表現出較多的正向情感,則即使是母親不在場時,其對母親管

教之順從度也較高。又進一步發現:在親子互動出現正向情感的情況下,母親所使用之控制方式對

於幼兒的順從管教有著不同的效果

20

《研究實驗》

實驗者:Feldman et al. (1999)

實驗發現:1. 認為孩童服從管教是透過早期親子間情感同調性逐漸形成的

2. 能與母親形成相互同調性的難養孩童,其順從父母管教的傾向會較高,而易養孩童對於父母管教

的順從性則與親子間相互同調性並無顯著關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