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2009)。運用現代科技發展幼兒創造力及提昇肢體動作之行動研究。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 (2),1-40,ISSN:1684-6443。
運用現代科技發展幼兒創造力及提昇肢體動作之行動研究
李玲玉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中文摘要
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與生活在當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科技和教育的整合也勢必成為將來教育的新取向,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突破與更新現有的學習工具,運用現代科技發展幼兒創造力及提昇其肢體動作。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個案研究方式,選取四名(兩男兩女)年齡介於5歲至6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每週實施二次教學,每次課程進行約30至40分鐘,為期三個月,共計20次教學,除了以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TCAM)做為前後測量表,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裡進行觀察,並以半結構式課程觀察記錄、軼事紀錄與家長訪談紀錄為主要之資料分析來源。
研究結果顯示,在課程中加入聲音光束 (Soundbeam) 及其週邊相關之科技設備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幼兒之創造力發展,尤其是加入影像結合聲音的活動後,幼兒在感應器前揮動肢體不僅能夠發出不同的音效亦可改變其影像畫面,對於動態影像與聲音變化的吸引力,大大地提升幼兒之學習動機,不斷地嘗試創造出不同的音效及影像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啟發幼兒之創造能力方面有其正向效果。
關鍵字:幼兒、現代科技、創造力、肢體動作、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賴慧玲﹝2008﹞。學前幼兒媒體素養教學手冊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賴慧玲﹝2008﹞。學前幼兒媒體素養教學手冊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發我國大班幼兒媒體素養教育教師教學手冊,以做為未來實施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之參考方向。藉由實際事件的舉例與可試行的教學活動解說,期望幼教老師在讀完教學手冊後,能瞭解幼兒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與重要性,並且依照個人教學需求進行幼兒媒體素養相關概念的引導活動。本手冊發展歷程首先整理台灣、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國家幼兒階段的媒體素養學習內涵、訪談幼稚園教師以瞭解幼兒媒體經驗、教師感知媒體素養之現況,再根據文獻與訪談的分析結果撰寫手冊,初稿完成後分別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針對手冊內容進行專家評鑑,整體發現手冊初稿的設計,尤其是教學活動範例的部分,皆較適用於已經具備或熟稔媒體素養知能的幼教老師,對一般不具備傳播教育背景與未曾涉獵相關概念的老師來說使用性較低,最後根據修改建議完成修訂版手冊內容,主要以現場問題為導向,來說明與媒體素養可以連結的部分與可參考的活動及提問方式,涵蓋「閱聽人」、「媒體再現」與「媒體文本」三個面向的學習活動,此外更強調的是讓教師明瞭遇到哪些機會點可以進行媒體素養教育與需掌握的要領(詳見第四章第四節)。在手冊研發歷程中同時探討幼稚園教師感知幼兒使用媒體的情況、師生一同使用媒體的狀況、幼師對媒體素養理解狀況與態度。結果發現教師即使進行的教學內容有部分會談論到與媒體內容有關的議題,也鮮少涉及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與面向,再則是如果要針對媒體訊息內容討論必是與原先課程主題極為相關,或是此訊息對幼兒產生不當的影響需要進行全班性的解說與勸導。而雖然教師多贊成可以在幼稚園進行媒體素養教學,但是包括教師本身的認知與態度、幼兒的能力與發展,還有家庭的配合都是需詳加考量的部分。最後根據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研究結論與限制,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媒體素養推動機構、師資培育機構、幼稚園與教師、家長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發我國大班幼兒媒體素養教育教師教學手冊,以做為未來實施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之參考方向。藉由實際事件的舉例與可試行的教學活動解說,期望幼教老師在讀完教學手冊後,能瞭解幼兒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與重要性,並且依照個人教學需求進行幼兒媒體素養相關概念的引導活動。本手冊發展歷程首先整理台灣、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國家幼兒階段的媒體素養學習內涵、訪談幼稚園教師以瞭解幼兒媒體經驗、教師感知媒體素養之現況,再根據文獻與訪談的分析結果撰寫手冊,初稿完成後分別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針對手冊內容進行專家評鑑,整體發現手冊初稿的設計,尤其是教學活動範例的部分,皆較適用於已經具備或熟稔媒體素養知能的幼教老師,對一般不具備傳播教育背景與未曾涉獵相關概念的老師來說使用性較低,最後根據修改建議完成修訂版手冊內容,主要以現場問題為導向,來說明與媒體素養可以連結的部分與可參考的活動及提問方式,涵蓋「閱聽人」、「媒體再現」與「媒體文本」三個面向的學習活動,此外更強調的是讓教師明瞭遇到哪些機會點可以進行媒體素養教育與需掌握的要領(詳見第四章第四節)。在手冊研發歷程中同時探討幼稚園教師感知幼兒使用媒體的情況、師生一同使用媒體的狀況、幼師對媒體素養理解狀況與態度。結果發現教師即使進行的教學內容有部分會談論到與媒體內容有關的議題,也鮮少涉及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與面向,再則是如果要針對媒體訊息內容討論必是與原先課程主題極為相關,或是此訊息對幼兒產生不當的影響需要進行全班性的解說與勸導。而雖然教師多贊成可以在幼稚園進行媒體素養教學,但是包括教師本身的認知與態度、幼兒的能力與發展,還有家庭的配合都是需詳加考量的部分。最後根據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研究結論與限制,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媒體素養推動機構、師資培育機構、幼稚園與教師、家長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巧連智》寶寶版中的教養概念-以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為主軸
張依柔﹝2009﹞。《巧連智》寶寶版中的教養概念-以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為主軸。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論文摘要
近十年多來推廣閱讀風氣興盛,這股風氣在學齡教育體制實際推行,也漸漸往下影響至學齡前的幼兒族群。由於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市面上許多強調適合各階段嬰幼兒閱讀的童書多得不勝枚舉,各幼教出版社相繼推出可供嬰幼兒早期閱讀的各式圖畫書,其中尤以認知、語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發展更是受到現代父母親的重視,於是有部份出版社更將現代父母較為重視的內容集結成冊,以雜誌的形式發行,因此,本研究即選擇以適合1-2歲幼兒閱讀的《巧連智》寶寶版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從了解《巧連智》的歷史發展脈絡開始,本研究以2005年8月號~2006年7月號共12本《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書》為主要分析對象,深入探討《巧連智》寶寶版的雜誌內容,並以「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作為單元內容的分類依據,採楊曉苓、段慧瑩在〈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中的五大學習綱要來深入分析其內容,其中與「認識自己」單元有關的部份為:「身體動作」、「社會情緒」、及「生活自理」等三部份;而與「認識世界」單元相關的,即為「認知探索」及「語言溝通」等部份。
研究結果及發現如下:
一.《巧連智》的發行可分為:
1.創刊期:即1989年至1994年
2.各版發行期:即1995年至1999年
3.多元發展期:即2003年~迄今。
二.單元呈現手法有:
1.透過父母、DVD等媒介
2.運用圖畫書的形式編輯內容
3.以探索、遊戲的設計元素來引導幼兒學習
三.隱含在單元背後的教養概念有:
1.父母以身作則
2.親子共讀的實施與其重要性
3.學習「等待」,放心也放手的讓孩子學習
期望藉由本研究能為此年齡層的父母,提供一個選擇或購買兒童讀物的方向。
關鍵詞:巧連智、教養、嬰幼兒、1-2歲幼兒、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兒童文學研究所
論文摘要
近十年多來推廣閱讀風氣興盛,這股風氣在學齡教育體制實際推行,也漸漸往下影響至學齡前的幼兒族群。由於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市面上許多強調適合各階段嬰幼兒閱讀的童書多得不勝枚舉,各幼教出版社相繼推出可供嬰幼兒早期閱讀的各式圖畫書,其中尤以認知、語言、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發展更是受到現代父母親的重視,於是有部份出版社更將現代父母較為重視的內容集結成冊,以雜誌的形式發行,因此,本研究即選擇以適合1-2歲幼兒閱讀的《巧連智》寶寶版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從了解《巧連智》的歷史發展脈絡開始,本研究以2005年8月號~2006年7月號共12本《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書》為主要分析對象,深入探討《巧連智》寶寶版的雜誌內容,並以「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作為單元內容的分類依據,採楊曉苓、段慧瑩在〈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中的五大學習綱要來深入分析其內容,其中與「認識自己」單元有關的部份為:「身體動作」、「社會情緒」、及「生活自理」等三部份;而與「認識世界」單元相關的,即為「認知探索」及「語言溝通」等部份。
研究結果及發現如下:
一.《巧連智》的發行可分為:
1.創刊期:即1989年至1994年
2.各版發行期:即1995年至1999年
3.多元發展期:即2003年~迄今。
二.單元呈現手法有:
1.透過父母、DVD等媒介
2.運用圖畫書的形式編輯內容
3.以探索、遊戲的設計元素來引導幼兒學習
三.隱含在單元背後的教養概念有:
1.父母以身作則
2.親子共讀的實施與其重要性
3.學習「等待」,放心也放手的讓孩子學習
期望藉由本研究能為此年齡層的父母,提供一個選擇或購買兒童讀物的方向。
關鍵詞:巧連智、教養、嬰幼兒、1-2歲幼兒、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巧連智幼兒視聽教材建構的語藝視野
趙芷瑩﹝2009﹞。巧連智幼兒視聽教材建構的語藝視野。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
孩子們從小收看的節目,往往會對小朋友們帶來影響(Smale, 1999)。許多家長為了小孩而賦予電視不少負面評價,但卻會鼓勵收看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視聽 「教材」。事實上,視聽教材在幼兒教育中早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近幾年來,更將應用的教育對象拓展到學齡前的兒童上。
然而,市場上流通著各式各樣的幼兒視聽教材,隨著出版法廢除,這些教材出版品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政府單位嚴格把關,透過研究深入瞭解幼兒們所使用的幼兒視聽教材便成了當務之急。因此,本研究將選擇專為學齡前幼兒階段教育設計的幼兒視聽教材進行研究,並選擇幼兒視聽教材市場中銷售量與訂閱量榮獲全台之冠之巧連智作為主要研究文本。
為了具體瞭解幼兒在收看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何種文化價值觀洗禮,本研究採用語藝研究中的幻想主題批評方法,剖析二零零八年小朋友巧連智幼幼版的視聽教材,從整理出的場景主題、角色主題與行動主題,歸納出勾勒完美空間、傳統禮教傳承,與符合社會期望三幻想類型,並上綱得到打造理想國度之語藝視野。另外,也針對角色人物安排、價值觀選擇的標準、性別角色設定,與文本內容所提到的幼稚園相關議題進行延伸探討。
孩子們從小收看的節目,往往會對小朋友們帶來影響(Smale, 1999)。許多家長為了小孩而賦予電視不少負面評價,但卻會鼓勵收看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視聽 「教材」。事實上,視聽教材在幼兒教育中早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近幾年來,更將應用的教育對象拓展到學齡前的兒童上。
然而,市場上流通著各式各樣的幼兒視聽教材,隨著出版法廢除,這些教材出版品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政府單位嚴格把關,透過研究深入瞭解幼兒們所使用的幼兒視聽教材便成了當務之急。因此,本研究將選擇專為學齡前幼兒階段教育設計的幼兒視聽教材進行研究,並選擇幼兒視聽教材市場中銷售量與訂閱量榮獲全台之冠之巧連智作為主要研究文本。
為了具體瞭解幼兒在收看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何種文化價值觀洗禮,本研究採用語藝研究中的幻想主題批評方法,剖析二零零八年小朋友巧連智幼幼版的視聽教材,從整理出的場景主題、角色主題與行動主題,歸納出勾勒完美空間、傳統禮教傳承,與符合社會期望三幻想類型,並上綱得到打造理想國度之語藝視野。另外,也針對角色人物安排、價值觀選擇的標準、性別角色設定,與文本內容所提到的幼稚園相關議題進行延伸探討。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教保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台中地區幼教與保育相關人員的研究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九十三學年度「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投稿論文
教保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
台中地區幼教與保育相關人員的研究
姜如珮、陳奕宏 撰
2004年10月11日
摘要
電視有教育的功能。廣義來說,幼兒電視節目是幼兒教育的一環,而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鑑於電視對幼兒的影響甚鉅,本研究期望了解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想法。不只企圖勾勒教保相關人員心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的輪廓,也希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為對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一、 受訪者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
二、受訪者對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
三、受訪者認為,幼兒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
四、受訪者重視親子共視。
五、受訪者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關鍵字:幼兒電視節目、兒童電視節目、幼教理念
壹、前言
現代人與電視接觸頻繁,兒童與電視關係亦十分密切,「電視褓姆」已經不是新名詞。
電視有教育、娛樂等功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老師、社會評論家和社會科學家都瞭解到,電視提供成長中的孩子們重要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傳遞,廣義地說,是幼兒教育的一環,然而「小大人」的出現卻是這種教育的負面結果,更有學者把「童年的消逝」,歸咎於良莠不齊的電視節目(Postamn, 1994)。
當然,電視對兒童學習未嘗沒有正面的幫助。電視的聲光效果,提供幼兒適度的視聽刺激,良好的節目,更有助啟迪兒童心智。美國的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 就是成功的例子。我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曾舉辦一系列教育論壇,也提到建議電視台長期播放幼教節目,以加強幼兒社會教育 。然其前提完全建立在良好的幼兒節目品質上。
現今國人較為熟知的兒童電視頻道,包括東森幼幼台(Yo Yo TV) 、迪士尼卡通頻道(Disney)、TNT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等。三立電視台也在2004年春天進攻兒童節目市場 ,加上其他有線、無線電視台提供的節目,國內的兒童電視節目內容可說五花八門,包括卡通、音樂律動、童話故事、美勞、……等等。然而研究者多方收集整理報章雜誌與網站資料,卻發現各電視台專為學齡前幼兒規劃的電視節目,寥寥可數(見《表1》 );甚至部份電視台所設計收視對象也未必貼切 ,造成幼兒「超齡收視」。
《表1 現今國內常態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一覽表》
節目名稱 所屬頻道 說明
快樂小丸日記 東森幼幼台 針對學齡前幼兒設計的日本卡通。
YOYO點點名 東森幼幼台 台灣首創自製幼兒音樂律動節目。依播出時間有「早點名」、「午點名」與「晚點名」三節內容,由六位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朋友一起唱唱跳跳。「晚點名」也適合親子共視。
建築師巴布 東森幼幼台 這是一部專為學齡前兒童所量身訂作的精緻可愛黏土動畫。
可愛巧虎島 東森幼幼台 卡通,適合3到5歲幼童收看。
淘氣Noddy 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3D動畫卡通,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
哈姆太郎 東森幼幼台 日本卡通動畫,適合大人小孩觀賞。
米飛兔 東森幼幼台 荷蘭國寶級卡通。圖畫色彩鮮明,有助激發幼兒想像力。
天線寶寶 公視、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幼兒節目,主要收視對象是12個月大到5歲的學前幼兒,呈現孩子遊戲中學習、發展的有趣經驗。加拍的台灣版天線寶寶,以幼兒為本,「玩樂」為出發點,為孩子建構一個充滿快樂與創造力的生活紀錄。
咕咕家族 公視 「咕咕家族」(KOKI)是部轟動歐美各國的的黏土動畫,透過黏土動畫,以及可愛的小雞家庭,來讓學齡前的小朋友,學習如何面對、解決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事。
蝙蝠Amigo 公視 節目針對心智尚處於摸索階段的小小孩的需要,從感情面出發,帶著他們去玩、去看、去摸、去聽,體驗生活的發現。
小小機器人 公視 樂高玩具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動畫,針對學齡前兒童所製作,造型質樸可愛,故事題材新穎有趣,並有濃濃的環保風。
水果冰淇淋 公視 節目由國內幼教老師與文字工作者組成故事小組,並向作家邀約全新童話故事,以電腦、插畫、現場說故事等方式,讓孩子進入故事的趣味天地。
紅髮小佳人 公視 美加的兒童故事改編成的卡通,讓5至9歲的小朋友潛移默化的學習成長。
麵包超人 八大綜合台 日本超人氣卡通,適合幼稚園小朋友收視。
小小客家變變變 客家電視台 客語教學節目,以童言童語說故事,讓小朋友在說、唱、跳中快樂學客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各電視台網站及報導資料。
電視有「溫室效果」(the hot-house effect),使兒童心智早熟,提早懂得很多事情,但是這種效果並不見得是積極的、有意義的。由於電視文化的形成,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已有顯著的改變(鄭貞銘,1993)。
此外,以往電視兒童節目最令許多家長及老師詬病的,就是不當的內容情節充斥,即使是最受國內小朋友歡迎的卡通(吳知賢,1997)亦然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才適合幼兒收視?專業的幼兒教育與保育人員自然有其見解。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企圖勾勒出幼教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輪廓,不只在瞭解幼教與保育人員對現今兒童電視節目的看法,更期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貮、文獻探討
一、兒童電視節目
美國幼兒教育顧問Hymes在他為美國國家幼兒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所寫的一本小冊子中指出,幼兒教育通常是指小學一、二、三年級階段,以及各種各類團體,為六歲以下幼兒的各種不同的服務而言。這種服務,是運用各種方案、各種努力以及各種活動以幫助幼兒。例如透過家庭實施的計畫、透過學校社會及透過電視、玩具和書本(陳秀才,1989)。
陳秀才博士(1989)指出,美國的幼兒教育,通常指0至8歲前的教育。而我國一般所稱的幼兒教育,指的是幼兒進入小學前的教育,亦即0至6歲前的一切教育。
廣義地說,兒童電視節目也是幼教的一環。所謂兒童節目,是製播節目以各種年齡的兒童為主要對象,有的教給兒童遊戲、唱歌、跳舞、識字,有的領導兒童郊遊、認識自然界的動植物等,有的講故事、演戲、看卡通影片等等。依節目類型包括有童話、卡通、科幻、美勞、布偶劇等等,主要使小朋友從電視節目中學習體驗這個社會(徐鉅昌,2001;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
本研究依循上述的界定方式,將幼兒電視節目定義為「電視台企劃、播出之各種性質與內容之節目,其目標收視對象為6歲以下孩童」的電視節目而言。
我國現行的電視節目分級制度為四級(見下頁《表2》)。依規定,適合幼童收看的電視節目,必定為「普」級。
電視媒體特色為聲光兼具,其所播出的節目內容透過聲音與畫面,具有傳播、教育和娛樂等功能(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許多研究與現實都肯定,電視對閱聽眾與社會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媒體識讀推廣中心更指出電視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很大 。
《表 2 我國的電視節目分級標示》
分級標示 適合收視對象
限制級(簡稱「限」級) 未滿十八歲者不宜觀賞。
輔導級(簡稱「輔」級) 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需父母或師長輔導觀賞。
保護級(簡稱「護」級) 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需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觀賞。
普遍級(簡稱「普」級) 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電視媒介有其特殊的符號,除了視覺與聽覺符號外,尚有涉及視、聽知覺銜接、組合與選擇的結構符號。兒童與電視的研究中,以往注意力與理解方面的探討對電視形式的影響有較多的討論,也大多證實電視的形式特質對兒童在內容的認知上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吳翠珍,1992)。
早在1955年英國心理學家Hilde Himmelweit就開始電視與兒童的研究。直到今天相關研究持續進行。Aimée Dorr (1986)在電視與兒童一書中,開宗明義便指出:「電視媒介無所不在,它被小心地建構且常以它實際的內容來吸引孩子──正因為他們是孩子──並不能很有技巧地理解電視的內容,也沒有辦法非常聰明地知道真實生活和電視所敘述的關係。」
近年來最受關心的話題,莫過於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犯罪與暴烈的傳播材料,對兒童有立即的情緒影響,對其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恐怕也有負面效果(徐佳士,1987)。1933年就有人發現,若干電視的內容對兒童的神經系統至少有暫時性的影響。
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的關聯性研究一直是研究重點,各種假設理論有:
(一)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ing Theory)認為,電視節目角色的暴力行為,是兒童替代學習的對象,若遇類似情境,兒童即可能會模仿相同的暴力行為。
(二)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張,電視暴力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看愈多暴力節目的兒童,有愈高的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攻擊行為。
(三)煽動理論(Instigation Theory)主張,個體觀看暴力節目內容,由於被故事情節吸引,引發情緒激動,因此可能引發攻擊行為。
(四)滌情理論(The Catharsis Hypothesis)可回溯到亞理斯多德,他認為透過戲劇的呈現,觀眾的情感得以抒發。
(五)強化理論(Engancement Hypothesis)認為,少年犯罪與媒體中的犯罪暴力並無關聯,但媒體極可能強化閱聽人本身善或惡的傾向。
(六)無害理論(Null Hypothesis)主張,攻擊行為的社會因素眾多,無法完全歸咎觀看電視暴力節目。
儘管上述理論觀點各有不同,不過電視暴力在對兒童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的影響,則可從近年兒童仿傚電視電視的犯罪個案,部份獲得證實。多份報告也顯示,兒童如果每個星期適度地看十個小時的電視,可以提高他的學校表現,如果超過十小時,甚至到三十小時,則會帶來明顯壞處 。
不過電視迅速真實的具體材料,也能帶給學生在傳統教學方式上所無法獲得的教育經驗(朱敬先,1986)。專家指出,好的電視節目可以助長兒童說話、擴大語彙範圍、增加常識、刺激閱讀興趣、引發想像力或提供正確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念(林育體,1988)。因此,利用大眾傳播,改進電視節目以推展幼兒教育及親職教育,也是幼教的努力方向(朱敬先,1986)。
其實,電視並非萬惡之首。學者表示,對兒童而言,電視節目也不失是認大千世界的管道。尤其對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卡通或兒童節目也是同儕話題的來源之一(陳華櫻,2003)。電視有其負面影響,如製造刻板印象、引發兒童不當購買慾並抑制腦部發育及想像力。電視亦是良好的教育工具,如可培養兒童的利社行為、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林佩蓉、陳淑琦,1993)。
針對學齡前與中、低年級兒童的電視節目中,有常態慣用的形式特質,因而構成兒童節目特有的屬性,如角色人物多有大而誇張的肢體動作、快節奏、不斷更換的場景、高音量、聲音與畫面特效,以及使用怪異或假聲來發音(Huston & Wright, 1983)。這些慣用手法,可能對兒童在認知過程中或訊息處理過程中,形成了制約機轉(Cohen & Salapatek, 1975)或注意力的指引。而有鑑於電視節目內容與品質對兒童影響甚鉅,因此傳播學者吳翠珍(1992)建議,製作兒童節目應由學者(內容專家)、研究者(傳播學者)與專業製作人員(媒體專家)共同參與。
二、幼兒的收視行為
現在小孩子電視看得多,年紀雖小印象經驗卻已相當豐富。因其出生後即和電視機一起生活。在他幼小心靈裡,早已視電視機為家庭用品之一,有的孩子更把電視節目中受歡迎的人物當作自己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但是小孩對電視的反應差異很大(波多野勤子,1997)。
心理學的研究得知,人類的學習歷程,在年齡愈低時對感官界、具體界或經驗界有所認識,年齡稍長,才漸漸能與抽象界相結合。
認知發展理論大師Piaget,就把人的認知發展分成數個階段,在嬰幼兒的階段情況為:
(一)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er period):從出生到2歲的幼兒,五官已有感覺,也能覺查顏色與形狀;
(二)準備運思期(peroperation period):2到4歲為「前概念階段」(perconceptual sub-stage),4到7歲為「直覺階段」(intuitive sub-stage)。準備運思期的孩子,能藉單字和符號說明自我感受,且具自我中心式的直覺判斷力,會單向思考,有短距的時空概念,可以想像說明自然現象並賦予事物生命。
另一位甚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論者Bruner則認為,兒童經由動作、影像和符號三種途徑,將經驗融入內在的認知結構中:幼兒6個月到2歲是動作表徵期;約2、3歲後至7歲,則為影像表徵期。Bruner強調,智能發展的過程與教育必須連在一起,有效的教學方法必能力速幼兒智能成長。因之,成功的教學,必須配合人的發展過程。從出生後,即應按幼兒不同年齡的心理需求,提供足夠、適當的刺激,以利幼兒智能發展(黃智成、王淑芬,1995)。
幼兒的發展雖然是連續性的,但並非順暢地進行,有時顯得遲緩,有時卻又迅速發展,重要的是,在哪一時期,用什麼方法促進其發展,以促使幼兒能有最適當的發展。必須注意讓幼兒發揮自主性,同時接受適合身心發展的環境刺激(日本文部省,1992)。
經驗主義的教育特別強調教育的後天性,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在知識教學方面,肯定知識乃是由經驗而起。知識之豐富,有必要由外向內作「注入式」的提供。學習者變成一個被動的受納器。他們更聲言,可靠的知識,只止於經驗,因之最好的教學,就是提供直接經驗的教學,亦即實物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感官獲得深刻的印象。據此,要教兒童認識蘋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個兒童都分給一個蘋果,讓他(她)看看(視覺)、摸摸(觸覺)、敲敲(聽覺)、聞聞(嗅覺)、吃吃(味覺),則學童一定對蘋果的印象永難忘懷。學者指出,如果辦不到這一點,也應該用其他方式來取代實務教學,如借用標本、模型、彩色圖片、電影等(林玉體,1988)。當然,這其中也包含電視。
研究發現,連嬰兒也沒有辦法抗拒電視的影響。Meltzoff (1988)的研究中,14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會當場模仿電視人物的動作,嬰幼兒也會模仿從電視聽來的語言或歌曲(林佩蓉、陳淑琦,1993)。
學者指出,有些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開始對電視產生興趣並能專心欣賞,特別是對一些重覆播放的主題與,和聲光效果極強的廣告);兩歲左右多數能決定自己喜歡的電視明星和節目,喜歡的對象中不乏庸俗不堪的節目和人物;到三歲漸漸成為電視迷(鄭貞銘,1993;波多野勤子,1997)。
Greenfield(1998)指出,兒童之所以對電視傳達的訊息無法抗拒,原因之一是他們相信,電視中所演的是真實的情況。在幼童眼中,電視上所演的,除了卡通之外,全是真的。
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要讓他任看懂故事,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另外,也要讓他們知道誰在說故事,也就是學習主述者的觀點(陳皓薇,2002)。就媒體識讀教育而言,讓幼兒看懂電視的故事,就是理解媒體資訊是如何建構的,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此時期也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的時期,同時教導他們媒體語言,可說是相得益彰。(袁乃娟、巫知諭,1997)。
成人也較難和幼兒們討論真實與虛構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也許卡通人物是假的,但只要情節合情理,也就是真的(袁乃娟、巫知諭,1997)。
由於針對兒童所製作的節目多賦予教育或教學目標在內,因此兒童是否了解內容,連帶渉及是否產生學習的後續問題。依學習理論而言,注意力的啟動是訊息處理的第一步驟,接續而來的議題即是探討「文本」(text)的了解呈度。而有關電視文本的了解與習得,就兒童電視節目而言,可概分為兩類:立意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與偶發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兩者之學習皆有賴兒童對於內容之理解(吳翠珍,1992)。
電視的形式特質有建構節目內容的功能,因此1968年CTW公司著手製作芝麻街這個針對低社經家庭之學齡前兒童的電視節目以降,為了增進居家觀看的效果(無論是觀看次數或涉入程度),節目本身的形式特質必須須扮演更積極的輔助角色,以幫助兒童保持注意力,進而了解內容,獲取資訊(吳翠珍,1992)。Huston與Wright (1983)的研究則歸納出幾個兒童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元素:親和的人物(女性優於男性)、兒童演員(以資認同)、布偶(突出的顏色與造形)、目光接觸(擬化個別的溝通)、異常的聲音(引起注意)等等。
英國於2000年開始,針對16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推動新的教育制度。在3到5歲孩子的「基礎教育」(The Foundation)部份,其目標包括個人的(personal)、社會與情緒的(social & emotional)、溝通(communication)、語言與文學(language & Literacy)、身理的(physiacl)、創造的(creative)與認識世界(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的綜合領域學習與發展。這些學習目標可以在托兒所、幼稚園或家庭的環境中施行。除了藉遊戲設計達成外,老師們也運用電視節目來達成教育幼兒的目標 。
而承上文獻討論,影響幼兒電視節目良窳的條件,分成多個方面,除了節目製作的技術層面外,尚有外在的型式及抽象的目標。本研究即依下列面向發展問卷問題:
(一)視覺呈現:包含線條與畫質清晰程度、色彩與布景之運用。
(二)聽覺呈現:包含旁白與對話速度、咬字發音和語句邏輯、節目音量及配樂之運用。
(三)節目類型:包括童話故事、卡通、科幻、美勞、音樂律動、語文教學、布偶劇等。
(四)內容設計:包括主角或主持人風格、是否與觀眾互動、是否適合親子共視、是否能配合幼稚園教學、配合不同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等。
(五)節目時間:包括長度、播出時間。
(六)主角或主持人:形象、表達方式。
(七)教育內涵:包括知識建立、語文發展、藝術啟發等。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問執行時間起自2004年9月20日至9月25日止,以立意抽樣 方式,針對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教系及中台醫護技術學院幼保系學生與在職進修人員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8份。
研究者使用SPSS 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問卷發現,205位透露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1.92歲,與教保相關的平均年資則為7.2年。其中,在年齡的部份,受訪者中最長者為65歲,最年輕的今年20歲。
本研究以「世代」的觀念,將205位受訪者依出生年分成四組(見下頁《圖 1》):民國49年次(44歲)以上的「四年級生」有18位,佔所有受訪者8.65%;民國50年到59年次(34到43歲)的「五年級生」共55位,佔受訪者26.44%;民國60到69年次(24到33歲)的「六年級生」有117位,佔受訪者56.25%;至於民國70年次(23歲)以下的「七年級生」共18位,佔受訪者8.65%。
《圖 1 受訪者世代分布圓餅圖》
205位提供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則學歷在高中以下的有5位,佔受訪人數2.44%;專科學歷有71人,佔34.63%;大學學歷者120人,佔58.54%,其中不少還是大學教保相關科系之在學生;碩士以上9人,佔受訪者比例4.39%,其中一人則有博士學歷(見《圖 2》)。
《圖 2 受訪者學歷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接觸幼教、幼保領域之學習年限或實際參與相關工作的年資,則有57人在1年以下,佔所有受訪者27.4%;2到5年者有49人,佔受訪者23.56%,合計未滿五年的「資淺者」共106人,佔50.96%;五年以上的「資深者」則有102人,佔所有受訪者49.04%。
《圖 3 受訪者幼教年資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則有79人已經為人父母,佔所有受訪者37.98%;126人還沒有小孩,佔所有受訪者60.58%。
無論受訪者是哪個世代、學歷、幼教經驗資深資淺、是否為人父母,其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的看法,都具有重要價值。
而208位受訪者中,「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有29人,佔13.94%;63.46%的受訪者則「偶爾」會看,有132人;「不常」看的有38人,佔18.27%;還有9名受訪者是「完全沒有」看幼兒電視節目的習慣(見《表 3》)。
《表 3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頻率》
問題1 選項 人數 %
您平時是否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單選) 常常 29 13.94
偶爾 132 63.46
不常 38 18.27
完全沒有 9 4.33
總和 208 100.00
受訪者收看電視的頻率,與其年資及有無子女交叉比較發現,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人中,以超過五年的資深者及已育有子女的幼教人員較多,而不常收看者則以五年以下的資淺者及沒有子女的幼教人員為多(見下頁《表 4》)。不過經卡方檢定,上述變項間並無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受訪者的年資深淺或有無子女,並不影響其看電視的頻率。
《表 4 受訪者年資與有無子女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比較》
問題1 常常 偶爾 不常 總和
選項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年資 五年以下 13 44.72 62 46.97 25 65.79 100 100.00
超過五年 16 55.17 70 53.03 13 34.21 99 49.75
總和 29 100.00 132 100.00 38 100.00 199 100.00
子女 有 16 55.17 51 39.23 10 27.03 77 39.29
沒有 13 44.83 79 60.77 27 72.97 119 60.71
總和 29 100.00 130 100.00 37 100.00 196 100.00
在對電視台播出的幼兒節目畫面上,208位受訪者以複選方式答題,有超過九成、190位的受訪者認為,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必須「畫質清晰」,佔91.79%;其次,幼兒電視節目「色彩鮮明」也很重要,有150位受訪者勾選,佔72.46%(見《表 5》)。
《表 5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呈現》
問題2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畫面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線條清晰 106 51.21
畫質清晰 190 91.79
色彩鮮明 150 72.46
佈景變化多樣 103 49.76
總和 549 ─
此外,在聲音的部份,有193位受訪者認為,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旁白或對話必須「咬字發音清晰」,佔93.69%;158人勾選「語句邏輯順暢」,佔76.7%;153人勾選「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佔74.27%(見《表 6》)。
《表 6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聲音呈現》
問題3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聲音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語句邏輯順暢 158 76.70
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 153 74.27
咬字發音清晰 193 93.69
配樂適當得宜 141 68.45
音量大小適中 126 61.17
其他 5 2.43
總和 776 ─
節目主角,是一個節目的靈魂。208位受訪者中,有182人認為,幼兒電視節目主角必須要有「親和力」,佔88.35%;其次,有179位受訪者勾選「口齒清晰」,佔86.89%;還有174、84.47%的人認為,主角必須「肢體語言豐富」。至於主角形象是否良好,多數受訪者認為不是那麼地重要(見《表 7》)。
《表 7 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條件》
問題4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要角色應該具有哪些條件?(複選) 表情生動 150 72.82
肢體語言豐富 174 84.47
口齒清晰 179 86.89
具親和力 182 88.35
形象良好 34 16.50
總和 719 ─
調查受訪者心中最佳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則正確答題的159人中,有79人認為「年輕大哥哥、大姊姊」對幼兒最具影響力,佔79%;其次有63人勾選「專業幼教老師」,佔39.62%(見《表 8》)。
《表 8 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
問題5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下列哪種類型的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具有影響力?(單選) 專業幼教老師 63 39.62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79 49.69
同儕的兒童 12 7.55
具父母形象的大人 4 2.52
具爺爺奶奶形象的老人 1 0.63
總和 159 100.00
《表 9 不同世代對具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比較》
問題5 世代 總和
選項 五年級以上 六年級以下
專業幼教老師 人數 30 33 63
% 47.62 52.38 100.00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人數 24 55 79
% 30.38 69.62 100.00
進一步將世代區分為五年級以上六年級以下兩組,進行無母數檢定求出自由度為1,χ=0.04,呈顯著差異,表示成熟世代與年輕世代的幼教相關人員,對於具影響力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有所差異。亦即年輕的教保人員,傾向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反之,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見上頁《表 9》)。
然而將受訪者年資與問題5作卡方檢定,結果並無顯著差異。亦即受訪者年資深淺,並不影響他們對具影響力主持人的觀感和選擇。
在幼兒電視節目的時間長度上,207位有效答題的受訪者,有78.26%、162人認為16到30分鐘最為理想,最適合幼童收視(見《表 10》)。
《表 10 幼兒電視節目理想的長度》
問題6 選項 人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長度應該是幾分鐘?(單選) 15分鐘以內 20 9.66
16-30分鐘 162 78.26
31-45分鐘 22 10.63
46-60分鐘 3 1.45
總和 207 100.00
受訪者經複選作答問題7有關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所需的條件,「適合親子共同收視」佔首位,有180人勾選,佔86.54%;其次,有158人認為節目尚需「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者都是幼教、幼保領域相關人員,反而對幼兒節目是否「協助幼稚園教學」,感到最不重要(見《表 11》)。
《表 11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的條件》
問題7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配合幼兒作息播出 158 75.96
明確標示「普遍級」 106 50.96
節目長度適中 144 69.23
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180 86.54
節目能與觀眾互動 86 41.35
協助幼稚園教學 73 35.10
節目內容配合幼童不同階段之身心發展 147 70.67
總和 894 ─
至於幼兒教育節目應優先達成的目標,有197位受訪者勾選建立「幼兒生活規範」,佔96.10%強;另外也有186人勾選「幼兒道德規範」的觀念,佔90.73%,這兩項佔所有目標的前兩位(見下頁《表 12》)。
《表 12 幼兒教育電視節目的目標》
問題8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幼兒教育節目,應達成哪些目標?(複選) 幼兒知識建立 163 79.51
幼兒生活規範 197 96.10
幼兒道德觀感 186 90.73
幼兒語文發展 161 78.54
幼兒藝術啟發 159 77.56
幼兒合群習性 168 81.95
其他 1 0.49
總和 1035 ─
在節目類型的部份,有160位受訪者勾選出「童話故事」類的幼兒節目最需要增加,佔78.05%;還有137位受訪者勾選「音樂律動」類的幼兒節目需要增加,佔66.83%;此外,有127位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仍需要增加「布偶劇」,佔61.95%(見《表 13》)。
《表 13 國內目前需要增加的幼兒節目類型》
問題9 選項 勾選人次 %
您認為目前國內較需要哪幾類的幼兒電視節目?(複選) 童話故事 160 78.05
卡通 43 20.98
科幻 12 5.85
美勞 111 54.15
音樂律動 137 66.83
語文教學 101 49.27
布偶劇 127 61.95
其他 3 1.46
總和 694 338.54
《表 14 受訪者對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
問題10 選項 人數 %
整體而言,您對目前國內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是否感到滿意?(單選) 非常滿意 1 0.49
滿意 35 17.16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51 74.02
不滿意 13 6.37
非常不滿意 4 1.96
總和 204 100.00
在204位填答問題10的受訪者中,有151、74.02%的人對目前國內電視台所播放的幼兒節目感到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見上頁《表 14》)。
經交叉比對,特別是常常收看電視節目與偶爾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訪者中,也多是對國內幼兒電視節是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的情況(見《表 15》),顯示受訪者並不因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多寡,而影響他們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
《表 15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與滿意度之比較》
問題10 滿意度 總和
選項 滿意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不滿意
常常 人數 3 22 4 29
% 10.34 75.86 13.79 100.00
偶爾 人數 21 102 9 132
% 15.91 77.27 6.82 100.00
《表 16 滿意度、年資與世代對節目需求的交叉比對》
問題9 童話
故事 卡通 科幻 美勞 音樂
律動 語文
教學 布偶劇 其他 總和
選項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滿意度 滿意 29 25.00 9 7.76 1 0.86 19 16.38 21 18.10 15 12.93 20 17.24 2 1.72 116 100.00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18 22.74 31 5.97 9 1.73 83 15.99 105 20.23 76 14.64 96 18.50 1 0.19 519 100.00
不滿意 13 22.03 3 5.08 2 3.39 9 15.25 11 18.64 10 16.95 11 18.64 0 0.00 59 100.00
年資 五年以下 78 43.74 22 12.32 6 3.39 59 33.35 77 43.02 53 29.37 60 33.67 2 1.13 357 100.00
超過五年 82 24.33 21 6.23 6 1.78 52 15.43 60 17.80 48 14.24 67 19.88 1 0.30 337 100.00
世代 五年級以上 61 24.60 15 6.05 3 1.21 37 14.92 45 18.15 37 14.92 50 20.16 0 0.00 248 100.00
六年級以下 84 21.76 24 6.22 8 2.07 65 16.84 79 20.47 57 14.77 66 17.10 3 0.78 386 100.00
且無論受訪者對現今的兒童電視節目感到滿不滿意,以及年齡、幼教的年資如何,他們大都認為未來電視台可以再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幼兒節目(見《表 16》)。
肆、結論
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給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聲光呈現應首重畫質清晰、色彩鮮明,旁白或對話則必須咬字發音清楚、語句邏輯順暢且速度適中。符合這些條件的幼兒節目,有助刺激幼兒視覺發展及語彙學習,是理想幼兒電視節目的基本條件。
受訪者也認為,一個優良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或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親和力,且要口齒清晰、肢體語言豐富。儘管多數與年輕的受訪者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小朋友影響力最大,不過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
問卷數據分析還發現,大部份的受訪者認為,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播出長度,每集以不超過半小時為佳,且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的教保人員無論資深資淺,都認為幼教電視節目的核心目標,首重在幼兒的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的建立。然而環顧當今電視台播送的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卻多以啟發幼兒潛能為主。
受訪者認為,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需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且這樣的結果完全不會因受訪者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及其個人年資、年齡而有所改變。
不論受訪者常不常看電幼兒電視節目,有近3/4的人對國內電視台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部份肯定部份不甚滿意。顯示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節目,部份值得幼童收視,部份則不適合小朋友收看。
由以上分析發現:
一、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即便是家中有孩子的受訪者,亦不見得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可能由於受訪者多是在職進修人員生活繁忙,以及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無法引起大人共鳴的關係。
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特別可由他們對主角需口齒清晰、旁白與對話需語句邏輯順暢可見一般。
三、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幼教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儘管受訪者將親和力列為幼兒節目主持人或主角的首要條件,符合Huston及Wright (1983)的研究結論,不過受訪者有將自我年齡形象,投射於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形象的傾向。
四、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重視親子共視。但是綜觀國內自製的幼兒電視節目寥寥可數,多仰仗國外進口節目,是否符合我國情與文化,是否適合我國人親子共視之脾胃,值得思考。
五、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還有改善的空間,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總結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綜合上述結論,未來電視台製播幼兒電視節目時,可統合媒體專家、幼教專家之力量與看法,製作可配合幼稚園教學之幼兒節目,以達相輔相成之效。
儘管電視節目劃分四級,標有普級之節目人人可看,但內容未必符合幼兒需求。建議電視台可於廣告或網站加強宣傳與區分節目不同之目標收視族群,以供父母親為孩子選擇節目時參考。
此外,回收問卷統計發現,受訪者較不重視電視節目與收視兒童間的互動,對於幼兒電視節目的形式特質不甚了解。因此建議教保相關人員可加強電視媒體素養,不只做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更可協助自身教學工作。
在研究限制的部份,由於本研究問卷調查執行時間緊迫,研究結果僅作為相關課題前瞻性的研究基礎,以供後續探究。建議後者從事相關分析時,可將以下層面納入研究問題,以增添研究結果之深度與廣度:
一、 增加問卷樣本數並擴大問卷發放之範圍。
二、 可將家長納入研究對象,並分析各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性。
三、可嘗試歷時性研究,比較不同時空下幼教相關人員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可比較教保人員對本土及國外製作之幼兒節目之看法。
參考書目
日本文部省(編印)(1992)。幼稚園教育指導(黃朝茂譯)。台北:水牛。
台灣媒體教育基金會(2004)。九十三年第一季兒童暨青少年商進收視之優質節目評鑑報告。2004年6月2日,取自:http://twmedia.org/mediawatch/archives/Best200401.doc
朱敬先(198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1992)。電視形式特質對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啟示。廣播與電視,創刊號,p35-47。
林佩蓉、陳淑琦(編著)(1993)。幼兒教育。台北:空大。
林育體(1988)。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波多野勤子(1997)。學前幼兒心理。台北:添翼文化。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
陳秀才(1989)。美國的幼兒教育。(未出版)
陳皓薇(2002.1.15)。看穿全台最好看的電視節目。台灣立報。
陳華櫻(2003)。該讓孩子看電視嗎?。媽咪寶貝,2003,2。
葉宜欣(2003.12.1)。妹妹公主亂倫?東森幼幼停播。聯合報,D2版。
黃智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鄭貞銘(1993)。傳播發展的省思。台北市:北市記者公會。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Babbie, Earl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Cohen, A. A. & Salapatek, P. (1975). Infant Perception: From Sanation to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field, M., Patricia (1988). 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陳秋美譯)。台北:信誼基金會。
Postman, Neil (1994). 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遠流。
Lesser, Gerald (1995). 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關尚仁譯)。台北:遠流。
Summery
TV programs have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a broad sens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are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us owing to the effect that TV has on children,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find out what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think of those TV programs which benefit children in early childhood. It will not only try to find out the kind of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hich the practitioners prefer but also giv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TV stations which produce the program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argets being surveyed are the early years practitioners in Taichung.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interviewees are not very keen to watch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Referring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he interviewees put more emphasis on learning vocabulary.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key hosts in an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 should be lovely male and female young people.
The interviewees emphasize parent-child watching TV together.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ould not benefit the kindergarten whil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V producers should create more programs related to children’s stories, music, singing, dancing and puppet.
In Taichung,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ideal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should be: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to watch.
Not longer than 30 minutes.
Good in tone and visual quality.
The leading role and aside enunciate very well.
The presenters should be young females or males.
The context should help young children to build standards for living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Child TV program、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九十三學年度「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投稿論文
教保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
台中地區幼教與保育相關人員的研究
姜如珮、陳奕宏 撰
2004年10月11日
摘要
電視有教育的功能。廣義來說,幼兒電視節目是幼兒教育的一環,而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鑑於電視對幼兒的影響甚鉅,本研究期望了解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想法。不只企圖勾勒教保相關人員心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的輪廓,也希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為對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一、 受訪者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
二、受訪者對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
三、受訪者認為,幼兒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
四、受訪者重視親子共視。
五、受訪者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關鍵字:幼兒電視節目、兒童電視節目、幼教理念
壹、前言
現代人與電視接觸頻繁,兒童與電視關係亦十分密切,「電視褓姆」已經不是新名詞。
電視有教育、娛樂等功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老師、社會評論家和社會科學家都瞭解到,電視提供成長中的孩子們重要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傳遞,廣義地說,是幼兒教育的一環,然而「小大人」的出現卻是這種教育的負面結果,更有學者把「童年的消逝」,歸咎於良莠不齊的電視節目(Postamn, 1994)。
當然,電視對兒童學習未嘗沒有正面的幫助。電視的聲光效果,提供幼兒適度的視聽刺激,良好的節目,更有助啟迪兒童心智。美國的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 就是成功的例子。我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曾舉辦一系列教育論壇,也提到建議電視台長期播放幼教節目,以加強幼兒社會教育 。然其前提完全建立在良好的幼兒節目品質上。
現今國人較為熟知的兒童電視頻道,包括東森幼幼台(Yo Yo TV) 、迪士尼卡通頻道(Disney)、TNT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等。三立電視台也在2004年春天進攻兒童節目市場 ,加上其他有線、無線電視台提供的節目,國內的兒童電視節目內容可說五花八門,包括卡通、音樂律動、童話故事、美勞、……等等。然而研究者多方收集整理報章雜誌與網站資料,卻發現各電視台專為學齡前幼兒規劃的電視節目,寥寥可數(見《表1》 );甚至部份電視台所設計收視對象也未必貼切 ,造成幼兒「超齡收視」。
《表1 現今國內常態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一覽表》
節目名稱 所屬頻道 說明
快樂小丸日記 東森幼幼台 針對學齡前幼兒設計的日本卡通。
YOYO點點名 東森幼幼台 台灣首創自製幼兒音樂律動節目。依播出時間有「早點名」、「午點名」與「晚點名」三節內容,由六位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朋友一起唱唱跳跳。「晚點名」也適合親子共視。
建築師巴布 東森幼幼台 這是一部專為學齡前兒童所量身訂作的精緻可愛黏土動畫。
可愛巧虎島 東森幼幼台 卡通,適合3到5歲幼童收看。
淘氣Noddy 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3D動畫卡通,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
哈姆太郎 東森幼幼台 日本卡通動畫,適合大人小孩觀賞。
米飛兔 東森幼幼台 荷蘭國寶級卡通。圖畫色彩鮮明,有助激發幼兒想像力。
天線寶寶 公視、東森幼幼台 來自英國的幼兒節目,主要收視對象是12個月大到5歲的學前幼兒,呈現孩子遊戲中學習、發展的有趣經驗。加拍的台灣版天線寶寶,以幼兒為本,「玩樂」為出發點,為孩子建構一個充滿快樂與創造力的生活紀錄。
咕咕家族 公視 「咕咕家族」(KOKI)是部轟動歐美各國的的黏土動畫,透過黏土動畫,以及可愛的小雞家庭,來讓學齡前的小朋友,學習如何面對、解決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事。
蝙蝠Amigo 公視 節目針對心智尚處於摸索階段的小小孩的需要,從感情面出發,帶著他們去玩、去看、去摸、去聽,體驗生活的發現。
小小機器人 公視 樂高玩具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動畫,針對學齡前兒童所製作,造型質樸可愛,故事題材新穎有趣,並有濃濃的環保風。
水果冰淇淋 公視 節目由國內幼教老師與文字工作者組成故事小組,並向作家邀約全新童話故事,以電腦、插畫、現場說故事等方式,讓孩子進入故事的趣味天地。
紅髮小佳人 公視 美加的兒童故事改編成的卡通,讓5至9歲的小朋友潛移默化的學習成長。
麵包超人 八大綜合台 日本超人氣卡通,適合幼稚園小朋友收視。
小小客家變變變 客家電視台 客語教學節目,以童言童語說故事,讓小朋友在說、唱、跳中快樂學客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各電視台網站及報導資料。
電視有「溫室效果」(the hot-house effect),使兒童心智早熟,提早懂得很多事情,但是這種效果並不見得是積極的、有意義的。由於電視文化的形成,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已有顯著的改變(鄭貞銘,1993)。
此外,以往電視兒童節目最令許多家長及老師詬病的,就是不當的內容情節充斥,即使是最受國內小朋友歡迎的卡通(吳知賢,1997)亦然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電視節目,才適合幼兒收視?專業的幼兒教育與保育人員自然有其見解。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企圖勾勒出幼教人員認為對幼兒身心發展有所助益的電視節目的輪廓,不只在瞭解幼教與保育人員對現今兒童電視節目的看法,更期望提供電視台製作幼兒節目的具體建議。
貮、文獻探討
一、兒童電視節目
美國幼兒教育顧問Hymes在他為美國國家幼兒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所寫的一本小冊子中指出,幼兒教育通常是指小學一、二、三年級階段,以及各種各類團體,為六歲以下幼兒的各種不同的服務而言。這種服務,是運用各種方案、各種努力以及各種活動以幫助幼兒。例如透過家庭實施的計畫、透過學校社會及透過電視、玩具和書本(陳秀才,1989)。
陳秀才博士(1989)指出,美國的幼兒教育,通常指0至8歲前的教育。而我國一般所稱的幼兒教育,指的是幼兒進入小學前的教育,亦即0至6歲前的一切教育。
廣義地說,兒童電視節目也是幼教的一環。所謂兒童節目,是製播節目以各種年齡的兒童為主要對象,有的教給兒童遊戲、唱歌、跳舞、識字,有的領導兒童郊遊、認識自然界的動植物等,有的講故事、演戲、看卡通影片等等。依節目類型包括有童話、卡通、科幻、美勞、布偶劇等等,主要使小朋友從電視節目中學習體驗這個社會(徐鉅昌,2001;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
本研究依循上述的界定方式,將幼兒電視節目定義為「電視台企劃、播出之各種性質與內容之節目,其目標收視對象為6歲以下孩童」的電視節目而言。
我國現行的電視節目分級制度為四級(見下頁《表2》)。依規定,適合幼童收看的電視節目,必定為「普」級。
電視媒體特色為聲光兼具,其所播出的節目內容透過聲音與畫面,具有傳播、教育和娛樂等功能(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許多研究與現實都肯定,電視對閱聽眾與社會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媒體識讀推廣中心更指出電視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很大 。
《表 2 我國的電視節目分級標示》
分級標示 適合收視對象
限制級(簡稱「限」級) 未滿十八歲者不宜觀賞。
輔導級(簡稱「輔」級) 未滿十二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需父母或師長輔導觀賞。
保護級(簡稱「護」級) 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宜觀賞,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之兒童需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觀賞。
普遍級(簡稱「普」級) 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電視媒介有其特殊的符號,除了視覺與聽覺符號外,尚有涉及視、聽知覺銜接、組合與選擇的結構符號。兒童與電視的研究中,以往注意力與理解方面的探討對電視形式的影響有較多的討論,也大多證實電視的形式特質對兒童在內容的認知上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吳翠珍,1992)。
早在1955年英國心理學家Hilde Himmelweit就開始電視與兒童的研究。直到今天相關研究持續進行。Aimée Dorr (1986)在電視與兒童一書中,開宗明義便指出:「電視媒介無所不在,它被小心地建構且常以它實際的內容來吸引孩子──正因為他們是孩子──並不能很有技巧地理解電視的內容,也沒有辦法非常聰明地知道真實生活和電視所敘述的關係。」
近年來最受關心的話題,莫過於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犯罪與暴烈的傳播材料,對兒童有立即的情緒影響,對其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恐怕也有負面效果(徐佳士,1987)。1933年就有人發現,若干電視的內容對兒童的神經系統至少有暫時性的影響。
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的關聯性研究一直是研究重點,各種假設理論有:
(一)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ing Theory)認為,電視節目角色的暴力行為,是兒童替代學習的對象,若遇類似情境,兒童即可能會模仿相同的暴力行為。
(二)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主張,電視暴力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看愈多暴力節目的兒童,有愈高的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攻擊行為。
(三)煽動理論(Instigation Theory)主張,個體觀看暴力節目內容,由於被故事情節吸引,引發情緒激動,因此可能引發攻擊行為。
(四)滌情理論(The Catharsis Hypothesis)可回溯到亞理斯多德,他認為透過戲劇的呈現,觀眾的情感得以抒發。
(五)強化理論(Engancement Hypothesis)認為,少年犯罪與媒體中的犯罪暴力並無關聯,但媒體極可能強化閱聽人本身善或惡的傾向。
(六)無害理論(Null Hypothesis)主張,攻擊行為的社會因素眾多,無法完全歸咎觀看電視暴力節目。
儘管上述理論觀點各有不同,不過電視暴力在對兒童態度、價值標準和行為的影響,則可從近年兒童仿傚電視電視的犯罪個案,部份獲得證實。多份報告也顯示,兒童如果每個星期適度地看十個小時的電視,可以提高他的學校表現,如果超過十小時,甚至到三十小時,則會帶來明顯壞處 。
不過電視迅速真實的具體材料,也能帶給學生在傳統教學方式上所無法獲得的教育經驗(朱敬先,1986)。專家指出,好的電視節目可以助長兒童說話、擴大語彙範圍、增加常識、刺激閱讀興趣、引發想像力或提供正確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念(林育體,1988)。因此,利用大眾傳播,改進電視節目以推展幼兒教育及親職教育,也是幼教的努力方向(朱敬先,1986)。
其實,電視並非萬惡之首。學者表示,對兒童而言,電視節目也不失是認大千世界的管道。尤其對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卡通或兒童節目也是同儕話題的來源之一(陳華櫻,2003)。電視有其負面影響,如製造刻板印象、引發兒童不當購買慾並抑制腦部發育及想像力。電視亦是良好的教育工具,如可培養兒童的利社行為、促進兒童認知發展(林佩蓉、陳淑琦,1993)。
針對學齡前與中、低年級兒童的電視節目中,有常態慣用的形式特質,因而構成兒童節目特有的屬性,如角色人物多有大而誇張的肢體動作、快節奏、不斷更換的場景、高音量、聲音與畫面特效,以及使用怪異或假聲來發音(Huston & Wright, 1983)。這些慣用手法,可能對兒童在認知過程中或訊息處理過程中,形成了制約機轉(Cohen & Salapatek, 1975)或注意力的指引。而有鑑於電視節目內容與品質對兒童影響甚鉅,因此傳播學者吳翠珍(1992)建議,製作兒童節目應由學者(內容專家)、研究者(傳播學者)與專業製作人員(媒體專家)共同參與。
二、幼兒的收視行為
現在小孩子電視看得多,年紀雖小印象經驗卻已相當豐富。因其出生後即和電視機一起生活。在他幼小心靈裡,早已視電視機為家庭用品之一,有的孩子更把電視節目中受歡迎的人物當作自己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但是小孩對電視的反應差異很大(波多野勤子,1997)。
心理學的研究得知,人類的學習歷程,在年齡愈低時對感官界、具體界或經驗界有所認識,年齡稍長,才漸漸能與抽象界相結合。
認知發展理論大師Piaget,就把人的認知發展分成數個階段,在嬰幼兒的階段情況為:
(一)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er period):從出生到2歲的幼兒,五官已有感覺,也能覺查顏色與形狀;
(二)準備運思期(peroperation period):2到4歲為「前概念階段」(perconceptual sub-stage),4到7歲為「直覺階段」(intuitive sub-stage)。準備運思期的孩子,能藉單字和符號說明自我感受,且具自我中心式的直覺判斷力,會單向思考,有短距的時空概念,可以想像說明自然現象並賦予事物生命。
另一位甚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論者Bruner則認為,兒童經由動作、影像和符號三種途徑,將經驗融入內在的認知結構中:幼兒6個月到2歲是動作表徵期;約2、3歲後至7歲,則為影像表徵期。Bruner強調,智能發展的過程與教育必須連在一起,有效的教學方法必能力速幼兒智能成長。因之,成功的教學,必須配合人的發展過程。從出生後,即應按幼兒不同年齡的心理需求,提供足夠、適當的刺激,以利幼兒智能發展(黃智成、王淑芬,1995)。
幼兒的發展雖然是連續性的,但並非順暢地進行,有時顯得遲緩,有時卻又迅速發展,重要的是,在哪一時期,用什麼方法促進其發展,以促使幼兒能有最適當的發展。必須注意讓幼兒發揮自主性,同時接受適合身心發展的環境刺激(日本文部省,1992)。
經驗主義的教育特別強調教育的後天性,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在知識教學方面,肯定知識乃是由經驗而起。知識之豐富,有必要由外向內作「注入式」的提供。學習者變成一個被動的受納器。他們更聲言,可靠的知識,只止於經驗,因之最好的教學,就是提供直接經驗的教學,亦即實物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感官獲得深刻的印象。據此,要教兒童認識蘋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個兒童都分給一個蘋果,讓他(她)看看(視覺)、摸摸(觸覺)、敲敲(聽覺)、聞聞(嗅覺)、吃吃(味覺),則學童一定對蘋果的印象永難忘懷。學者指出,如果辦不到這一點,也應該用其他方式來取代實務教學,如借用標本、模型、彩色圖片、電影等(林玉體,1988)。當然,這其中也包含電視。
研究發現,連嬰兒也沒有辦法抗拒電視的影響。Meltzoff (1988)的研究中,14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會當場模仿電視人物的動作,嬰幼兒也會模仿從電視聽來的語言或歌曲(林佩蓉、陳淑琦,1993)。
學者指出,有些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開始對電視產生興趣並能專心欣賞,特別是對一些重覆播放的主題與,和聲光效果極強的廣告);兩歲左右多數能決定自己喜歡的電視明星和節目,喜歡的對象中不乏庸俗不堪的節目和人物;到三歲漸漸成為電視迷(鄭貞銘,1993;波多野勤子,1997)。
Greenfield(1998)指出,兒童之所以對電視傳達的訊息無法抗拒,原因之一是他們相信,電視中所演的是真實的情況。在幼童眼中,電視上所演的,除了卡通之外,全是真的。
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要讓他任看懂故事,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另外,也要讓他們知道誰在說故事,也就是學習主述者的觀點(陳皓薇,2002)。就媒體識讀教育而言,讓幼兒看懂電視的故事,就是理解媒體資訊是如何建構的,也就是媒體語言的學習。此時期也是幼兒發展語言能力的時期,同時教導他們媒體語言,可說是相得益彰。(袁乃娟、巫知諭,1997)。
成人也較難和幼兒們討論真實與虛構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也許卡通人物是假的,但只要情節合情理,也就是真的(袁乃娟、巫知諭,1997)。
由於針對兒童所製作的節目多賦予教育或教學目標在內,因此兒童是否了解內容,連帶渉及是否產生學習的後續問題。依學習理論而言,注意力的啟動是訊息處理的第一步驟,接續而來的議題即是探討「文本」(text)的了解呈度。而有關電視文本的了解與習得,就兒童電視節目而言,可概分為兩類:立意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與偶發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兩者之學習皆有賴兒童對於內容之理解(吳翠珍,1992)。
電視的形式特質有建構節目內容的功能,因此1968年CTW公司著手製作芝麻街這個針對低社經家庭之學齡前兒童的電視節目以降,為了增進居家觀看的效果(無論是觀看次數或涉入程度),節目本身的形式特質必須須扮演更積極的輔助角色,以幫助兒童保持注意力,進而了解內容,獲取資訊(吳翠珍,1992)。Huston與Wright (1983)的研究則歸納出幾個兒童節目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元素:親和的人物(女性優於男性)、兒童演員(以資認同)、布偶(突出的顏色與造形)、目光接觸(擬化個別的溝通)、異常的聲音(引起注意)等等。
英國於2000年開始,針對16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推動新的教育制度。在3到5歲孩子的「基礎教育」(The Foundation)部份,其目標包括個人的(personal)、社會與情緒的(social & emotional)、溝通(communication)、語言與文學(language & Literacy)、身理的(physiacl)、創造的(creative)與認識世界(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的綜合領域學習與發展。這些學習目標可以在托兒所、幼稚園或家庭的環境中施行。除了藉遊戲設計達成外,老師們也運用電視節目來達成教育幼兒的目標 。
而承上文獻討論,影響幼兒電視節目良窳的條件,分成多個方面,除了節目製作的技術層面外,尚有外在的型式及抽象的目標。本研究即依下列面向發展問卷問題:
(一)視覺呈現:包含線條與畫質清晰程度、色彩與布景之運用。
(二)聽覺呈現:包含旁白與對話速度、咬字發音和語句邏輯、節目音量及配樂之運用。
(三)節目類型:包括童話故事、卡通、科幻、美勞、音樂律動、語文教學、布偶劇等。
(四)內容設計:包括主角或主持人風格、是否與觀眾互動、是否適合親子共視、是否能配合幼稚園教學、配合不同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等。
(五)節目時間:包括長度、播出時間。
(六)主角或主持人:形象、表達方式。
(七)教育內涵:包括知識建立、語文發展、藝術啟發等。
參、研究結果
本研究問執行時間起自2004年9月20日至9月25日止,以立意抽樣 方式,針對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教系及中台醫護技術學院幼保系學生與在職進修人員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8份。
研究者使用SPSS 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問卷發現,205位透露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1.92歲,與教保相關的平均年資則為7.2年。其中,在年齡的部份,受訪者中最長者為65歲,最年輕的今年20歲。
本研究以「世代」的觀念,將205位受訪者依出生年分成四組(見下頁《圖 1》):民國49年次(44歲)以上的「四年級生」有18位,佔所有受訪者8.65%;民國50年到59年次(34到43歲)的「五年級生」共55位,佔受訪者26.44%;民國60到69年次(24到33歲)的「六年級生」有117位,佔受訪者56.25%;至於民國70年次(23歲)以下的「七年級生」共18位,佔受訪者8.65%。
《圖 1 受訪者世代分布圓餅圖》
205位提供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則學歷在高中以下的有5位,佔受訪人數2.44%;專科學歷有71人,佔34.63%;大學學歷者120人,佔58.54%,其中不少還是大學教保相關科系之在學生;碩士以上9人,佔受訪者比例4.39%,其中一人則有博士學歷(見《圖 2》)。
《圖 2 受訪者學歷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資料的受訪者中,接觸幼教、幼保領域之學習年限或實際參與相關工作的年資,則有57人在1年以下,佔所有受訪者27.4%;2到5年者有49人,佔受訪者23.56%,合計未滿五年的「資淺者」共106人,佔50.96%;五年以上的「資深者」則有102人,佔所有受訪者49.04%。
《圖 3 受訪者幼教年資分布圓餅圖》
205位填答個人基本資料的受訪者,則有79人已經為人父母,佔所有受訪者37.98%;126人還沒有小孩,佔所有受訪者60.58%。
無論受訪者是哪個世代、學歷、幼教經驗資深資淺、是否為人父母,其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的看法,都具有重要價值。
而208位受訪者中,「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有29人,佔13.94%;63.46%的受訪者則「偶爾」會看,有132人;「不常」看的有38人,佔18.27%;還有9名受訪者是「完全沒有」看幼兒電視節目的習慣(見《表 3》)。
《表 3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頻率》
問題1 選項 人數 %
您平時是否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單選) 常常 29 13.94
偶爾 132 63.46
不常 38 18.27
完全沒有 9 4.33
總和 208 100.00
受訪者收看電視的頻率,與其年資及有無子女交叉比較發現,常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人中,以超過五年的資深者及已育有子女的幼教人員較多,而不常收看者則以五年以下的資淺者及沒有子女的幼教人員為多(見下頁《表 4》)。不過經卡方檢定,上述變項間並無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受訪者的年資深淺或有無子女,並不影響其看電視的頻率。
《表 4 受訪者年資與有無子女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比較》
問題1 常常 偶爾 不常 總和
選項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年資 五年以下 13 44.72 62 46.97 25 65.79 100 100.00
超過五年 16 55.17 70 53.03 13 34.21 99 49.75
總和 29 100.00 132 100.00 38 100.00 199 100.00
子女 有 16 55.17 51 39.23 10 27.03 77 39.29
沒有 13 44.83 79 60.77 27 72.97 119 60.71
總和 29 100.00 130 100.00 37 100.00 196 100.00
在對電視台播出的幼兒節目畫面上,208位受訪者以複選方式答題,有超過九成、190位的受訪者認為,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必須「畫質清晰」,佔91.79%;其次,幼兒電視節目「色彩鮮明」也很重要,有150位受訪者勾選,佔72.46%(見《表 5》)。
《表 5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畫面呈現》
問題2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畫面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線條清晰 106 51.21
畫質清晰 190 91.79
色彩鮮明 150 72.46
佈景變化多樣 103 49.76
總和 549 ─
此外,在聲音的部份,有193位受訪者認為,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旁白或對話必須「咬字發音清晰」,佔93.69%;158人勾選「語句邏輯順暢」,佔76.7%;153人勾選「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佔74.27%(見《表 6》)。
《表 6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聲音呈現》
問題3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聲音應該如何呈現?(複選) 語句邏輯順暢 158 76.70
旁白與對話速度適中 153 74.27
咬字發音清晰 193 93.69
配樂適當得宜 141 68.45
音量大小適中 126 61.17
其他 5 2.43
總和 776 ─
節目主角,是一個節目的靈魂。208位受訪者中,有182人認為,幼兒電視節目主角必須要有「親和力」,佔88.35%;其次,有179位受訪者勾選「口齒清晰」,佔86.89%;還有174、84.47%的人認為,主角必須「肢體語言豐富」。至於主角形象是否良好,多數受訪者認為不是那麼地重要(見《表 7》)。
《表 7 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條件》
問題4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要角色應該具有哪些條件?(複選) 表情生動 150 72.82
肢體語言豐富 174 84.47
口齒清晰 179 86.89
具親和力 182 88.35
形象良好 34 16.50
總和 719 ─
調查受訪者心中最佳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則正確答題的159人中,有79人認為「年輕大哥哥、大姊姊」對幼兒最具影響力,佔79%;其次有63人勾選「專業幼教老師」,佔39.62%(見《表 8》)。
《表 8 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
問題5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下列哪種類型的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具有影響力?(單選) 專業幼教老師 63 39.62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79 49.69
同儕的兒童 12 7.55
具父母形象的大人 4 2.52
具爺爺奶奶形象的老人 1 0.63
總和 159 100.00
《表 9 不同世代對具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比較》
問題5 世代 總和
選項 五年級以上 六年級以下
專業幼教老師 人數 30 33 63
% 47.62 52.38 100.00
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 人數 24 55 79
% 30.38 69.62 100.00
進一步將世代區分為五年級以上六年級以下兩組,進行無母數檢定求出自由度為1,χ=0.04,呈顯著差異,表示成熟世代與年輕世代的幼教相關人員,對於具影響力幼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看法有所差異。亦即年輕的教保人員,傾向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反之,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見上頁《表 9》)。
然而將受訪者年資與問題5作卡方檢定,結果並無顯著差異。亦即受訪者年資深淺,並不影響他們對具影響力主持人的觀感和選擇。
在幼兒電視節目的時間長度上,207位有效答題的受訪者,有78.26%、162人認為16到30分鐘最為理想,最適合幼童收視(見《表 10》)。
《表 10 幼兒電視節目理想的長度》
問題6 選項 人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長度應該是幾分鐘?(單選) 15分鐘以內 20 9.66
16-30分鐘 162 78.26
31-45分鐘 22 10.63
46-60分鐘 3 1.45
總和 207 100.00
受訪者經複選作答問題7有關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所需的條件,「適合親子共同收視」佔首位,有180人勾選,佔86.54%;其次,有158人認為節目尚需「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者都是幼教、幼保領域相關人員,反而對幼兒節目是否「協助幼稚園教學」,感到最不重要(見《表 11》)。
《表 11 良好幼兒電視節目的條件》
問題7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的幼兒電視節目,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配合幼兒作息播出 158 75.96
明確標示「普遍級」 106 50.96
節目長度適中 144 69.23
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180 86.54
節目能與觀眾互動 86 41.35
協助幼稚園教學 73 35.10
節目內容配合幼童不同階段之身心發展 147 70.67
總和 894 ─
至於幼兒教育節目應優先達成的目標,有197位受訪者勾選建立「幼兒生活規範」,佔96.10%強;另外也有186人勾選「幼兒道德規範」的觀念,佔90.73%,這兩項佔所有目標的前兩位(見下頁《表 12》)。
《表 12 幼兒教育電視節目的目標》
問題8 選項 勾選次數 %
您認為一個良好幼兒教育節目,應達成哪些目標?(複選) 幼兒知識建立 163 79.51
幼兒生活規範 197 96.10
幼兒道德觀感 186 90.73
幼兒語文發展 161 78.54
幼兒藝術啟發 159 77.56
幼兒合群習性 168 81.95
其他 1 0.49
總和 1035 ─
在節目類型的部份,有160位受訪者勾選出「童話故事」類的幼兒節目最需要增加,佔78.05%;還有137位受訪者勾選「音樂律動」類的幼兒節目需要增加,佔66.83%;此外,有127位受訪者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仍需要增加「布偶劇」,佔61.95%(見《表 13》)。
《表 13 國內目前需要增加的幼兒節目類型》
問題9 選項 勾選人次 %
您認為目前國內較需要哪幾類的幼兒電視節目?(複選) 童話故事 160 78.05
卡通 43 20.98
科幻 12 5.85
美勞 111 54.15
音樂律動 137 66.83
語文教學 101 49.27
布偶劇 127 61.95
其他 3 1.46
總和 694 338.54
《表 14 受訪者對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
問題10 選項 人數 %
整體而言,您對目前國內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是否感到滿意?(單選) 非常滿意 1 0.49
滿意 35 17.16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51 74.02
不滿意 13 6.37
非常不滿意 4 1.96
總和 204 100.00
在204位填答問題10的受訪者中,有151、74.02%的人對目前國內電視台所播放的幼兒節目感到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見上頁《表 14》)。
經交叉比對,特別是常常收看電視節目與偶爾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訪者中,也多是對國內幼兒電視節是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的情況(見《表 15》),顯示受訪者並不因收看幼兒電視節目的多寡,而影響他們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
《表 15 受訪者收看幼兒電視節目頻率與滿意度之比較》
問題10 滿意度 總和
選項 滿意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不滿意
常常 人數 3 22 4 29
% 10.34 75.86 13.79 100.00
偶爾 人數 21 102 9 132
% 15.91 77.27 6.82 100.00
《表 16 滿意度、年資與世代對節目需求的交叉比對》
問題9 童話
故事 卡通 科幻 美勞 音樂
律動 語文
教學 布偶劇 其他 總和
選項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勾選者 %
滿意度 滿意 29 25.00 9 7.76 1 0.86 19 16.38 21 18.10 15 12.93 20 17.24 2 1.72 116 100.00
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 118 22.74 31 5.97 9 1.73 83 15.99 105 20.23 76 14.64 96 18.50 1 0.19 519 100.00
不滿意 13 22.03 3 5.08 2 3.39 9 15.25 11 18.64 10 16.95 11 18.64 0 0.00 59 100.00
年資 五年以下 78 43.74 22 12.32 6 3.39 59 33.35 77 43.02 53 29.37 60 33.67 2 1.13 357 100.00
超過五年 82 24.33 21 6.23 6 1.78 52 15.43 60 17.80 48 14.24 67 19.88 1 0.30 337 100.00
世代 五年級以上 61 24.60 15 6.05 3 1.21 37 14.92 45 18.15 37 14.92 50 20.16 0 0.00 248 100.00
六年級以下 84 21.76 24 6.22 8 2.07 65 16.84 79 20.47 57 14.77 66 17.10 3 0.78 386 100.00
且無論受訪者對現今的兒童電視節目感到滿不滿意,以及年齡、幼教的年資如何,他們大都認為未來電視台可以再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幼兒節目(見《表 16》)。
肆、結論
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給幼兒收看的電視節目,聲光呈現應首重畫質清晰、色彩鮮明,旁白或對話則必須咬字發音清楚、語句邏輯順暢且速度適中。符合這些條件的幼兒節目,有助刺激幼兒視覺發展及語彙學習,是理想幼兒電視節目的基本條件。
受訪者也認為,一個優良的幼兒電視節目主角或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親和力,且要口齒清晰、肢體語言豐富。儘管多數與年輕的受訪者認為,由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擔任節目主持人,對小朋友影響力最大,不過年長的教保人員,則傾向認為由專業幼教老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對幼兒最具影響力。
問卷數據分析還發現,大部份的受訪者認為,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播出長度,每集以不超過半小時為佳,且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配合幼兒作息播出。受訪的教保人員無論資深資淺,都認為幼教電視節目的核心目標,首重在幼兒的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的建立。然而環顧當今電視台播送的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卻多以啟發幼兒潛能為主。
受訪者認為,目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需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且這樣的結果完全不會因受訪者對國內幼兒電視節目的滿意度及其個人年資、年齡而有所改變。
不論受訪者常不常看電幼兒電視節目,有近3/4的人對國內電視台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部份肯定部份不甚滿意。顯示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節目,部份值得幼童收視,部份則不適合小朋友收看。
由以上分析發現:
一、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收看幼兒電視節目並非特別熱中。即便是家中有孩子的受訪者,亦不見得常收看幼兒電視節目。可能由於受訪者多是在職進修人員生活繁忙,以及電視台所播出的幼兒電視節目,無法引起大人共鳴的關係。
二、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對於幼教電視節目較器重其對幼兒語彙學習的教育功能,特別可由他們對主角需口齒清晰、旁白與對話需語句邏輯順暢可見一般。
三、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幼教節目主持人以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角色出現,對學齡前兒童最具影響力。儘管受訪者將親和力列為幼兒節目主持人或主角的首要條件,符合Huston及Wright (1983)的研究結論,不過受訪者有將自我年齡形象,投射於最具影響力的幼兒節目主持人形象的傾向。
四、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重視親子共視。但是綜觀國內自製的幼兒電視節目寥寥可數,多仰仗國外進口節目,是否符合我國情與文化,是否適合我國人親子共視之脾胃,值得思考。
五、台中地區的教保相關人員認為現今幼兒電視節目,不太能夠協助幼稚園教學。
六、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認為國內幼兒電視節目還有改善的空間,未來可增加童話故事、音樂律動和布偶劇等性質的節目。
總結台中地區教保相關人員心目中理想的幼兒電視節目,應當:
一、適合親子共同收視;
二、節目長度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
三、聲音畫質良好;
四、主角、旁白與對話口齒清晰;
五、由具親和力的年輕大哥哥、大姊姊主持;
六、內容協助幼兒建立生活規範及道德觀念。
綜合上述結論,未來電視台製播幼兒電視節目時,可統合媒體專家、幼教專家之力量與看法,製作可配合幼稚園教學之幼兒節目,以達相輔相成之效。
儘管電視節目劃分四級,標有普級之節目人人可看,但內容未必符合幼兒需求。建議電視台可於廣告或網站加強宣傳與區分節目不同之目標收視族群,以供父母親為孩子選擇節目時參考。
此外,回收問卷統計發現,受訪者較不重視電視節目與收視兒童間的互動,對於幼兒電視節目的形式特質不甚了解。因此建議教保相關人員可加強電視媒體素養,不只做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更可協助自身教學工作。
在研究限制的部份,由於本研究問卷調查執行時間緊迫,研究結果僅作為相關課題前瞻性的研究基礎,以供後續探究。建議後者從事相關分析時,可將以下層面納入研究問題,以增添研究結果之深度與廣度:
一、 增加問卷樣本數並擴大問卷發放之範圍。
二、 可將家長納入研究對象,並分析各個變數之間的關聯性。
三、可嘗試歷時性研究,比較不同時空下幼教相關人員對台灣幼兒電視節目看法是否有差異。
四、可比較教保人員對本土及國外製作之幼兒節目之看法。
參考書目
日本文部省(編印)(1992)。幼稚園教育指導(黃朝茂譯)。台北:水牛。
台灣媒體教育基金會(2004)。九十三年第一季兒童暨青少年商進收視之優質節目評鑑報告。2004年6月2日,取自:http://twmedia.org/mediawatch/archives/Best200401.doc
朱敬先(198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1992)。電視形式特質對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啟示。廣播與電視,創刊號,p35-47。
林佩蓉、陳淑琦(編著)(1993)。幼兒教育。台北:空大。
林育體(1988)。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波多野勤子(1997)。學前幼兒心理。台北:添翼文化。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
陳秀才(1989)。美國的幼兒教育。(未出版)
陳皓薇(2002.1.15)。看穿全台最好看的電視節目。台灣立報。
陳華櫻(2003)。該讓孩子看電視嗎?。媽咪寶貝,2003,2。
葉宜欣(2003.12.1)。妹妹公主亂倫?東森幼幼停播。聯合報,D2版。
黃智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鄭貞銘(1993)。傳播發展的省思。台北市:北市記者公會。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Babbie, Earl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Cohen, A. A. & Salapatek, P. (1975). Infant Perception: From Sanation to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enfield, M., Patricia (1988). 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陳秋美譯)。台北:信誼基金會。
Postman, Neil (1994). 童年的消逝(蕭昭君譯)。台北:遠流。
Lesser, Gerald (1995). 兒童與電視:”芝麻街”的經驗(關尚仁譯)。台北:遠流。
Summery
TV programs have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a broad sens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are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us owing to the effect that TV has on children,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find out what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think of those TV programs which benefit children in early childhood. It will not only try to find out the kind of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hich the practitioners prefer but also giv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TV stations which produce the program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argets being surveyed are the early years practitioners in Taichung.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interviewees are not very keen to watch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Referring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he interviewees put more emphasis on learning vocabulary.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key hosts in an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 should be lovely male and female young people.
The interviewees emphasize parent-child watching TV together.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he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would not benefit the kindergarten whil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he interviewees think TV producers should create more programs related to children’s stories, music, singing, dancing and puppet.
In Taichung, the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ideal 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s should be:
Suitable for parent-child to watch.
Not longer than 30 minutes.
Good in tone and visual quality.
The leading role and aside enunciate very well.
The presenters should be young females or males.
The context should help young children to build standards for living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 TV program、Child TV program、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雷更零、黃世琤、許功餘 合著
信誼基金會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一書,在我剛進碩一時,幫我們上兒童發展的老師-林佩蓉教
授,就曾經推薦給我們閱讀。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國內專業學
者,針對嬰幼兒期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間交互影響之重要理
論與研究發現,回應未來嬰幼兒研究的觀點與省思,以文獻回
顧與整理的角度所撰寫而成!
此書內容除了在緒言的部分有提到:0- 3 歲是幼兒發展很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大腦在快
速的發展,孩子也像海綿一樣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不過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新手父母
們不必害怕,大腦一直持續在發展)。而信誼基金會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了解到情緒發展與
智慧的重要性,所以2002 年5 月底主辦第二屆的0-3 歲嬰幼兒發展會議的主題便訂在情緒、
氣質與親子關係,亦如往年一樣,先邀請國內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就這個題目做一個背景知識
的介紹,務使來聆聽大師演講的聽眾們能夠滿載而歸,充分吸收到大師所帶來的新知。
之後,此書主要探討兩個部分「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節的特性」和「由依戀理論與
氣質理論個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透過許多的研究呈現出情緒、氣質與親子
關係之相關主題,並藉由簡單的文字描述讓社會大眾在閱讀時能夠不至於因為過於專業,或
者是單單陳述科學史實。假使大家在閱讀書籍時,不能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理論,那就
無法去細細品嚐出書本中想要傳達的意涵。期盼透過此書的介紹,帶動社會大眾與研究學者
對0~3 歲嬰幼兒發展中的社會情緒發展議題有更深的了解重視。
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
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課程:兒童發展與保育
老師:陳欣希 老師
班級:幼碩二 G941713
姓名:徐羽萱
日期:2007.06.13
★ 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適的特性(P.13~85)
一、前言
1. 情緒:外在刺激引起個體自覺心理狀態失衡、生理變化。
功能
(1) 溝通內在
(2) 促進環境探索
(3) 增進緊急情況反應
2. 情緒發展:
(1) 個體情緒經驗與表達,隨時間和學習經驗 而逐漸改變的歷程。
(2) 初生到三歲,情感漸漸分化。
3. 情緒調適:個人面對情緒變化時,自我情調適、控制的能力。
4. 特性:反映演化軌跡,同時也受環境影響
二、腦、行為與情緒調適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errington, Cannon, Papez, Hebb
實驗結論:從與情緒反應相關之進食行為到自衛行為均曾引起許多討論
1.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趨避情緒系統
(1) 趨向情緒:發生於接近期待中目標而促發的特定情緒。
(2) 逃避情緒:遠離嫌惡刺激,產生典型逃避行為的情緒,例如厭惡、害怕。
(3) 腦皮質前額葉和杏仁體為關鍵結構。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inotti (1972);Robinson, Starr, & Price (1984);Sackheim et al.(1982)
實驗方法:對半側腦傷的病人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
實驗發現:經由比對左右腦傷病人的情緒狀態,得知左腦受傷者較易產生憂鬱症狀。
實驗結論:由於受傷的區域往往多於一處,因此對此結果的一般性解釋是因為左腦的受傷區與正向情緒的經驗
相關
3
2.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正負向情緒系統
(1) 左右半腦處理情緒側化:左腦多和正向情緒相關,右腦多和情緒化、負向情緒相關
左腦受傷病人較易產生憂鬱症。
(2) 背側區額葉
(3) 眼眶額葉
《研究實驗》
實驗者:Morris, Robinson, Raphael, & Hopwood (1996)
實驗方法:檢視193 個因中風產生腦單側受傷的病人
實驗發現:發現只有在左側腦小規模受傷的病人身上才找到腦傷和憂鬱症間的關係。
3. 杏核體(The Amygdala)
(1) 建立制約性害怕不可或缺
(2) 杏核體活動量多易引起負向情緒
(3) 杏核體對嫌惡刺激反應明顯,但也易習慣化而剝弱。
4. 個別情緒反應風格以及中樞情緒迴路的可塑性
中樞情緒迴路:腦前額葉、杏核體和海馬回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Fox (1989)
實驗對象:10 個月大的嬰兒
實驗發現:當嬰兒在右前額葉活動量較大時,他們傾向在與母親分離片刻時哭泣。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對象:學步兒及幼兒
實驗發現:發現右側前額葉活動量大的嬰兒常表現行為抑制和警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LeDoux (1993)
實驗對象:白鼠
實驗發現:破壞白鼠的前額葉中部發現此區域與抑制嫌惡習得反應間關係密切
實驗結論:結果反映出前額葉中部和杏核體間有下行抑制的路徑
《研究實驗》
實驗者:Meaney (1999)
實驗目的:以動物研究的結果顯示早期環境中的刺激
實驗對象:母鼠
實驗方法:以母鼠輕撫和擁抱等撫育行為能促成塑造中樞情緒迴路的生物性變化,以及改變子代
4
的行為和因應壓力的生物反應
實驗發現:在高頻撫擁母鼠所養育之子鼠成年後,在面對陌生環境時明顯地表現出無懼的行為反
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目的:探討兒童之前額葉活動側化情形
實驗對象:65 名3 至11 歲的兒童
實驗發現:他們的穩定性極低
實驗結論: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中樞情緒迴路之可塑性相當大,尤其是前額葉在功能及結構上均
經歷重大的發展變化直到青春期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lin & Shelton (1989)
實驗目的:從實驗中探討人類造成恆河猴害怕的情緒反應
實驗對象:100 隻實驗猴
實驗方法:分成三個階段
1. 恆河猴單獨在籠中(獨自階段)
2. 一個實驗者走近恆河猴所在的實驗籠並且以側面示「猴」(非注視階段)
3. 實驗者走近實驗籠並且雙眼注視恆河猴(注視階段)
各階段以10 分鐘為限,記錄此段時間中猴子的反應
實驗發現:當所有的猴子都在非注視情境中表現出僵直反應,但其中只有三隻猴子在接下來的注視階段中仍是
僵直的,而其他的猴子均不再有僵直行為。
實驗結論:在生理反應的證據中發現這三隻猴子的前額葉活動側化和腎上腺皮質素的量均明顯偏高
三、正向情緒的發展
1. 嬰兒笑容的發展特性
(1) 「內發性」、「自發性」的笑:睡眠中,出生三個月後發生頻率減少。
發生原因:與下皮層中樞神經的自發性放電相關
特殊狀況:早產兒和腦部發育缺陷嬰兒表現出較多的自發性笑容
(2) 「外發性」的笑:睡眠中,由外在刺激所引發。
發生原因:睡眠中皮層活動較為低弱,使外在的刺激所激發的活動較易
超過閾值。
(3) 早期清醒笑容
發生原因:微弱觸感和運動刺激所引起(單一肌肉多束肌肉)。
A、 第二週:高頻率聲音刺激逐漸能引發。
B、 第四週:照顧者的聲音,或對於明顯移動中的臉孔、視覺上緩慢移動的物體。
意義:嬰兒對刺激的參與起點。
5
C、 第五週:照顧者的「點頭」行為(動態視覺刺激)
D、 第五到八週:固定不動的臉。
意義:第一個視覺基模形成
發生原因:與腦皮層成熟有關。
E、 八到十二週:嬰兒表現出奮力同化(產生緊張和放鬆)為主的笑容。
(4) 再認笑容:實驗中重複出現的刺激在有效引發笑容,一些次數後漸漸失效。這表示
嬰兒對一張臉的基模已經非常熟識。
(5) 大笑:需要較多且較快速的產生緊張。(消除緊張產生大笑)
《研究實驗》
實驗者:St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發現:產生「大笑」發展具軌跡可尋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gsan (1971)
實驗發現:發現二歲大嬰兒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後,露出笑容
A、 四個月:嬰兒開始開懷大笑的時間。
B、 六到十二個月:大笑發生於社會性和視覺刺激情境。
C、 十二個月:對明顯認知不協調的事物大笑。微笑常伴著大笑一起出現,是嬰
兒主動參與闡釋經驗的認知複雜化的產物。
D、 二歲:引發笑容的刺激很明顯是嬰兒心智歷程的產物。
2. 正向與負向情緒的發生機制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目的:由觀察對「面具接近活動」中負向嫌惡和正向愉悅反應的心跳改變
實驗方法:母親和陌生人戴著面具走近嬰兒並呼喚嬰兒的名字
實驗發現:1. 在每次活動開始時嬰兒的心跳大幅降低
2. 在嫌惡情境中,母親不在,陌生人走近:嬰兒心跳加快心跳減慢+哭聲
3. 接續2,母親拿下面具:嬰兒心跳減緩+由哭聲轉為笑容、開懷大笑、伸手相迎,
此時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肌肉放鬆。
實驗結論:1. 正向(笑容)和負向(害怕)情緒的發生過程中都包括了生理反應、警覺以及評價的歷程
2. 初期的注意力導向、評價和產生評價是由情境和刺激差異共同決定。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發現在不同情境中相同刺激情境(如母親戴面具走近)促發嬰兒產生大哭和大笑的可能性相差不遠。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6
四、負向情緒的發展
1. 害怕情緒非與生俱來,是由嬰兒早期情緒的前驅物逐漸發展而來,並伴隨認知功能的成
熟而持續發展。
2. 警戒/害怕系統和愉悅/高興系統所表現出的第一個反應皆源於興奮性刺激簡單的累
積,且獨立於事件所屬的特殊涵義。因此負向情緒的產生包含相當的主觀評估成分,其
來自個體過去的經驗。
3. 警覺表現先於真正害怕情緒,警覺反應被視為害怕情緒的前驅反應,此機制發生於六到
十二個月左右。
4. 負向意義的形成:
《研究實驗》
實驗者:Yonas, Cleaves & Petterson (1978)
實驗目的:以模糊刺激(運用陰影投射)來探討刺激意義在害怕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實驗方法:在實驗情境中將反射性的行為予以排除,並且以實驗程序對母親的行為加以控制
實驗發現:發現在進入第二半年後(大約為八至九個月)時,正常嬰兒會對模糊刺激表現出預期性反應,以及
這些反應在多次經驗之後,誘發反應所需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同時,在刺激接近之時,八至九個月
大的嬰兒的心跳速率會加快。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研究實驗》
實驗者:Sorce, Emde, Campos & Klinnert (1985)
實驗方法:視覺懸崖作業
實驗發現:十二個月大的嬰兒爬越視覺懸崖時,母親的面部表現影響嬰兒爬越視覺懸崖的反應。
實驗結論:社會參照:大約九至十二個月後,嬰兒會注意照顧者所提供的情感訊息作為自己行為的參考
5. 對陌生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1. 嬰兒傾向對橫越房間的陌生人微笑,而對陌生人突然企圖報起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
2. 六至十個月大的嬰兒會增加其正向或負向反應的強度。
3. 實驗情境的條件可以左右嬰兒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
4. 實驗中發生的其他因素的干擾,嬰兒則可能表現出較溫和的負向反應ex:目光轉移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ensbuer (1995)
實驗對象:調查14 個嬰兒
實驗方法:縱貫性研究(嬰兒4 至12 個月中追蹤調查)
實驗發現:1. 嬰兒大約平均於八個月大時對於陌生人的干擾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而且均發生生於一歲之前
2. 安全依附:當照顧者在場並給予足夠的熟悉時間,十二月大的嬰兒可能會與陌生人一起玩具
7
3. 不適應的依附關係:在照顧者在場的情況下,仍無法因應輕微程度的外在壓力而對陌生人進行探
索(抗拒形依附)。或是嬰兒表現出對陌生人的趨近輕易地接受而沒有負向反應(逃避形依附)。
五、情緒調適發展
1. 情緒調節的發展
2. 早期經驗的影響
腦神精發展
認知發展 情緒調節
圖1 嬰兒情緒調節發展
嬰兒 主要照顧者
嬰兒與照顧者之間:
1. 嬰兒藉由主要照顧者來調節情緒。
2. 在照顧者身上建立起個人正向感情庫,並應用於主要
照顧者身上。
3. 形成依附。
嬰兒與外在環境:
1. 對現階段事情的評價。
2. 察覺感情本身。
3. 發展情緒調節,由被動到主
早期經驗促成未來發展:
1. 表現出更廣的情緒
2. 目標性的情感溝通
3. 主觀性投入
4. 自我察覺提昇
5 具評價性的情緒反應
嬰兒自己本身:
1. 發展自主性
2. 面對緊張狀況時,漸能整
合自己的情緒
3. 提升自我調控的能力
8
3. 嬰兒情緒調節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
年齡(月) 發展特徵 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說明 依附狀況
0-3 生理調節 平順的日常規律 身體的情緒安撫:搖晃…
3-6 緊張的調節 敏感與合作 對照顧的的需求由生理轉變到心理 無差別依附
6-12 建立有效的依附 給予反應 嬰兒初步向外探索,早期練習期 特定對象依附
12-18 探索與支配 安全堡壘 依附在幼兒探索行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強烈的依附關係
18-36
個體自主化 穩固的支持與自我
控制的引導
自己逐漸能控制情緒,追求自主,經歷反
抗期
逐漸轉變為夥伴關
係
(1) 零至三個月
以成熟為主
對嬰兒表現正面興趣的投入
同步互動:熟悉嬰兒的特性,生理為主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生理的、身體接觸的
(2) 三至六個月
同步互動:對嬰兒釋出的訊息作反應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面對新奇刺激
新奇刺激 嬰兒 照顧者
依附的形成:
1. 嬰兒緊張,照顧者情緒調節以滿足嬰兒需求
2. 嬰兒以正向情緒回饋
3. 鼓舞照顧者投入
4. 相互呼應
重複性互動產生的結果:
1. 照顧者給予嬰兒更多的刺激。
2. 嬰兒漸漸學習到容忍緊張的能力。
3. 嬰兒更能投入各種新情境中。
4. 新刺激能引發嬰兒的興趣,帶來更豐富的經驗。
情緒調節:
1. 嬰兒學習控制自己
2. 嬰兒覺得自己能力→自主性
3. 嬰兒與照顧者建立依附
3-6 個月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9
(3) 六至十二個月
主動參與的時期
持續且努力的引發社會反應
嘗試使用新方法
位移帶來許多改變→安全堡壘的初步形成
同步互動:嬰兒探索時給,對嬰兒的不安和緊張隨時給與回應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嬰兒逐漸主導,仍依賴照顧者;視照顧者可獲得性與回應方
式而定,並參掺雜嬰兒過往經驗、環境特質和面對威脅的感覺。
(4) 十二至十八個月
依附關係日漸重要
嬰兒的社會發展基礎→內在運作模式
自我調節的先趨
嬰兒變得更主動
嬰兒向外拓展
調節負向情緒
使正向的情感分享更有目的性
依附關係
行為的形成→神經系統
品質→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心理生物性的協調 (psychobiogically attuned)
分離與重聚的典型行為(情緒調節的一種)
分離:反抗→沮喪→與照顧者心情上的隔離
重聚:忽略、不在意→生氣→恢復友好
同步互動:不安觀察照顧者,難過時特別需要照顧者安慰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歡迎行為與隔空互動→生理轉變為心理
10
(5) 十八至三十六個月
同步互動:視需要給幫助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視幼兒是否受挫或可能失控的狀況而介入,通常可能是高度
的生理反應刺激,或攻擊、衝動的行為
《研究實驗》
實驗者:Carr, Dabbs, & Carr (1975)
實驗發現:當嬰幼兒無法直接看到母親時,他們遊玩和探索的時間減少,也較可能發出聲音尋找母親。但當母
親就在視線內、嬰幼兒可以自由地與回到母親身邊時,他們進行探索時間較長,反而並不常回到母
親身邊,甚至也很少望著母親。
《研究實驗》
實驗者:Colen Barrett, & Zahn-Waxler (1992)
實驗方法:自然觀察
實驗發現:此時嬰兒有能力表現出一些自我覺察和修正,並且也較經常伴隨語言的表達,這樣的表現往往有成
人在場時更為明顯。
《研究實驗》
實驗者:Schore (1975)
實驗發現:在15 的月大時,額葉中各層細胞成熟度相差無幾,但此後便產生重大改變。
《研究實驗》
實驗者:Belsky, Friedman, Hsieh (2001)
實驗發現:只有在注意力無法正常持續的情形下,高負向情緒才與低社交能力相關。對於注意力持續的幼兒而
言,高負向情緒與高入學準備度相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ipman & Zeman (2001)
實驗對象:6 至12 歲之受虐兒童
實驗發現:對於在情緒低潮時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預期低落,因此較不願意對母親表達情緒狀態,也同時較無
法因應生氣的情緒。
結語
幼兒的探索行為是和主要照顧主互動下的產物。
良好的依附→幼兒有好的經驗→幼兒有信心、勇於探索、相信主要照顧主→較易管教
15 個月時的注意力持續為3 歲時社會能力、問題行為和入學準備度的中介變項→因為,
注意力無法正常的持續,與高負向情緒、低社交能力具相關。
幼兒的情緒調適受○1 母親教導的策略,○2 教導的量,所影響。
幼兒也希望能讓自己的父母滿意。
嬰兒和主要照顧主情感互動會產生內化,進而影響幼兒及兒童期的情緒調適。
11
★ 由「依戀理論」與「氣質理論」分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P.86~)
一、依戀關係理論
依戀的定義
1. 依戀
(1) Bowlby:依戀為某人與親近的人之間強烈的感情聯繫,是一種愛的連結。
(2) Ainsworth:嬰兒不分時地對特定人事物強烈的情感連結,具有區別性、特殊性。
(3) Leslie Cohen:對依戀對象有特別的反應。
2. 依戀行為
3. 尋求與依戀對象接近接觸或聯繫的行為。共有四類:
(1)尋求接近、接觸之行為
(2)維繫接觸之行為
(3)有距離的互動
(4)分離後的尋找行為
4. 四大發展理論對依戀的看法
先後天 依戀對象 依戀的動力 依戀的本質 依戀的影響
心理分析論 後天
滿足嬰兒口慾的餵
食者
此時期快感中心
為口
具有區辯性
(9 個月)
不信任他人,較易
產生依賴性格
社會學習論 後天
給予餵食與舒適的
身體接觸的照顧
者,強調母子間互動
次級增強 注意與支持
促進嬰兒的社會
發展
人種論 先天
能確保自己生存的
對象
物競天擇&學
習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促進嬰兒個別行
為的學習
認知發展論 後天
找尋能滿足他的對
象,其後發展成視對
方為自己的關係
內在參與社會
的動機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8-12 個月)
依戀與認知發展
平行,依戀行為有
個別差異
5. 綜合四大理論
正增強 認知發展 天生行為 學習
心理分析論 ○ ○
社會學習論 ○ ○
人種論 ○ ○ ○
認知發展論 ○ ○
12
依戀的功能
1. 正面的看法(Bowlby)
整體觀:為了確保生存的機率,必須尋求可保護並供給生命必需資源的對象。情緒:是
嬰兒為了調節自我負向情緒或是獲得安全感。
2. 負面的看法(行為學派)
整體觀:認為阻礙幼兒探索環境,進而影響其他面向發展,因此依戀是不利發展的行為。
情緒:誘使幼兒使用不當的情緒表達得到想要的事物,導致幼兒習慣於表達負向情緒。
《研究實驗》
實驗者:美國學者Mary Ainsworth 及其後輩Alan Sroufe 及Everett Waters (1977)。
實驗方法:使用「陌生情境」實徵派典(the “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
實驗對象:一歲大嬰兒
實驗發現:一歲大嬰兒會使用greeting(如:看到主要照顧者時快樂的打招呼),checking(如:自己玩玩具
完一會兒後會抬頭檢查主要照顧者是否仍在附近),avoid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
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並與其保持距離,好讓主要照顧者不會因為孩子顯現了負面情緒而故意遺棄
他),resist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會先是接近他後又生氣地想要分離,接著又要
求再被抱起,反覆不定),proximity seeking(如:看見陌生人或在陌生的情境會主動親近主要照
顧者)
依戀的個別差異
1. 嬰兒依戀類型
Ainsworth 等人藉著「陌生情境測驗」觀察嬰兒的行為,對依戀歸納出下面三種類型。
(1) 安全型:對母親離去感到難過,但喜愛並主動與母親接近。
(2) 抗拒型:對母親離去感到生氣,但試圖接近母親,卻抗拒母親的接觸。
(3) 逃避型:對母親離去感到少許不悅,卻又不理睬返回的母親,逃避與母親有更多
的接觸。
(4) 錯亂型:後人(Main &Solomon,1986;1990)研究發現有更多的嬰兒無法被歸類
於上面三種,因此另歸一類為「錯亂型」。此類嬰兒會混合逃避與抗拒兩種類型
的行為,例如不同的重逢情境出現不同行為、接近母親卻又掉頭離開。
2. 母親照顧類型
透過持續的家庭觀察記錄,Ainsworth 等人發現,母親的照顧模式才是影響嬰兒依戀類
型的主要因素。
(1) 安全型: 對孩子的需求敏感,且能迅速並正確地做出反應。
(2) 抗拒型: 對孩子有不一致的態度,依母親當時心情而定。
(3) 逃避型: 對孩子的需要採忽視或拒絕的態度,也有可能是過度干涉。
(4) 錯亂型: 對孩子過度保護或是過度緊張。
13
3. 圖表比較
家中情形 重聚反應 母親特質 嬰兒特質
B-安全型
少哭、少分離焦
慮
少有矛盾
富情感,對嬰兒需求
敏銳並喜愛身體接觸
人際溝通模式較佳
C 錯亂型
愛哭、最有分離
焦慮
充滿接近-生氣的矛盾
常抱著孩子,卻少流
露感情
不能產生信賴
A-逃避型
表現怒意、最愛
哭、有分離焦慮
有接近-逃開的矛盾
少有情感的表達,拒
絕與過度干涉嬰兒,
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人際關係退縮不前並充
滿挫折,無法產生信賴
《研究實驗-銘印現象》
實驗者:Lorenz (1977)。
實驗發現: 剛出生看不到母鴨的小鴨子仍會「銘印」於牠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
實驗結論:說明基因本身的可變通性有助於演化之成功
依戀關係的影響
對於未來而言,依戀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其他的情境之下,具
有友善、喜於接受探索新事物、容易接納他人…,等許多正面的特質。主因是因為個體成長
從剛開始的行為層次的依戀到認知層次的依戀,經由親子不斷地互動、調整過程中,漸漸地
建立出對外界、自我、人際的基本印象與假設。因此,我們可以說良好依戀的兒童,以母親
提供的安全感為基礎,從早期即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世界,因此也較易發展出正向的情緒處理
模式與人際關係。
結論
簡單地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使用有效率且開明的情緒調節模式的基礎,但是影響
親子關係的因素卻不單單只有依戀關係,而有許多其他的面向。而在提出依戀理論之同時,
適逢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此此理論不斷被質疑為鼓勵女人走回家庭,並有氣質理論學家企圖
以不同氣質的嬰兒反應反駁依戀理論。但由於依戀理論原本就不是以情緒發展的角度為出發
點,因此只能說有安全依戀的個體,會具有較高的安全感,因此有助於情緒調節。
二、「氣質」的定義
在人格特質裡的「氣質」不同於一般人對他人「整體感與優雅度」所下的判斷,在《張
氏心理學辭典》對「氣質」(temperament)的定義如下:「1. 指人的性情或脾氣;2. 指個
體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更具體來說,「氣質」是以明
確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概略傾向,或是明確的行為風格,它並不只是行為在特定時間和場域
的所作所為及行為外表上的一個特徵,如,形容某人「急躁」或「奇怪」,那些只是「氣質」
差異的根本反映。就這個意義而言,「氣質」是抽象的,是經由測量個體在時間和地點雙方面
的行為而推論出來的。
14
事實上,我們很難對「氣質」取得一致性的定義。「氣質」一詞最早由希臘醫學家
Hippocrates首創,取材自的宇宙論和病理學概念,並進一步提出「體液氣質說」,認為人體
內有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與黏液,這些體液分別與樂觀、暴躁、壓抑、無精打
采(listless) 或冷靜有關的「氣質」相對應,以此說明個體體質相關的心理因素與習慣。自1930
開始,有關「氣質」之研究紛紛出籠,各家說法自成系統,Vaughn and Bost (1988)舉出各
家理論的共通點(一)在非常年幼就可顯現的,(二)可在一段時間後仍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
情,(三)這些個別差異具有內在的生理基礎。
以下依Vaughn and Bost (1988)的分類方式將氣質理論的特色予以統整:
氣質所包含的面向 氣質的成因 氣質與個體發展間的互動關係
1. Thomas&Chess 認為氣質可
以從9 個行為向度看出來,後續
將9 個項度合併為3 或4 個向
度。不論是哪一種向度歸類方
式,其中都包含著「情緒品質」
這一項。
氣質受遺傳影響,但是氣
質的表達會隨著環境的
對個體的要求而有所調
整,沒有排除環境及親子
互動對於兒童氣質表現
的影響。
環境會影響個體在氣質上的表
達,因此提出「最適配合」。
氣質
是個體的
行為風格
2. Carey(見表一)
氣質
是性格的
初始階段
Buss & Plomin 認為氣質面向包
括情緒,活動力與社交力。
氣質是植根於遺傳基
因,氣質的個別差異是遺
傳基因所決定的。任何經
由社會經驗所導致的個
別差異,並非氣質。
早期氣質是未來性格的雛形。
1. Campos &Goldsmith 認為情緒
為主要面向,強調情緒具有調節
的「功能」,稱為「情緒功能論」,
而氣質便是指這些基礎情緒的感
知傾向與表達傾向的個別差異。
對於是否為天生遺傳沒
有嚴格的要求。
氣質是目標導向---生存與適應
的目標,有兩個特點:
1. 對於個體動機討論
2. 將情緒視為在發展過程中
個體不斷適應的歷程。
氣質
是情緒及
生理功能
的調節
2. Rothbart & Derryberry
氣質是主要表現在反應性與自我
調節性上的個別差異。
(1) 反應性:由不同環境刺激
所啟動的反應。
(2) 自我調節性:調節,控制
或抑制的效果。分為主動
抑制與被動抑制。
「氣質」具相當的穩定
性,是一種反應及自我調
節的個別差異。反應是指
個體對刺激的反應、行為
的覺醒或中央神經系統
的反應程度,自我調節是
一種過程,如注意、趨近
等特質都可以調節(增強
幼兒的反應性以及調節性與社
會適應相關,例如攻擊傾向強
的幼兒,會有較高的反社會傾
向;在調節性主動的孩子,又
遊戲中不會欺騙同伴。
15
調節性與反應性之間的相互影
響:具有相同反應性小孩,有可
能變具有攻擊性也有可能成為受
歡迎者,端視兒童的調節性高低。
或減輕)反應。
3. Kagan & Fox 認為情緒為依戀
行為:分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行為抑制是指一種與生
俱來的氣質,是自主神經
系統的運作和神經─內
分泌系統互動結果。
4. Gunner 認為負向情緒傾向與
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皮質
系統間的關係。
遺傳來的氣質與生理運
作間有複雜的運作關
係,也包括社會互動的影
響。
氣質
是互動雙
方社會建
構下的產
品
John Bates 認為氣質是個體外
在可觀察到的行為作為界定氣質
的標準。
氣質是由孩子與重要他
人雙方所建構出來的。
長期影響未來的發展軌跡與人
際適應力。
《研究實驗-氣質向度》
實驗者:Stella Chess 及 Alexander Thomas (1956)。
實驗方法:長期追蹤研究
實驗發現:將嬰兒的早期資料歸納後,將嬰兒的行為分成九個向度,並將此九向度視為嬰兒氣質的定義
實驗啟示:後續的實徵研究則顯示此九向度之間並非正交關係,而是可以簡化成三或四個向度(Seifer,
Sameroff, Barrett, & Krafchuk (1994))
《研究實驗-調節性與其後來的行為表現》
實驗者:Stifter 等人。
實驗目的:探討幼兒氣質與服從父母管教之間的關係
實驗方法:縱貫式研究,測量幼兒在5、10、18 個月大時的氣質表現與30 個月大時的不順從行為
實驗發現:不論是5、10 或者18 個月大的時期,欲無法調節自己面對挫折時所產生的負向情緒之嬰幼兒(5、
10、18 個月),在幼兒(30 個月)時期,逃避、反抗,或忽略父母要求等行為也就會愈多
實驗結論:孩童能否順從父母管教要求之關鍵仍在是否有機會運用其所具有的調節性
《研究實驗-抑制傾向與穩定性》
實驗者:Kagan et al. (1989)
實驗目的:幼兒於不同時期之抑制傾向
實驗方法:追蹤測量同一批兒童在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時的抑制傾向
16
實驗發現:抑制程度有短期的穩定性
實驗結論:但是就全體參加施測的嬰幼兒來說,嬰兒在14 個月與20 個月的抑制傾向,並不能預測其於48 個
月時的抑制傾向,只有當時研究者挑出那些有明顯抑制與非抑制傾向的極端組幼兒時,一歲至四歲
的發展穩定性才能顯現出來
P.138-140 各學派理論之氣質量表類型
學派理論 Interview Protocol 年齡 氣質類型
Thomas & Chese Interview Protocol
成人氣質量表
5 歲以前
成人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Carey & McDevitt 嬰兒早期氣質量表
校訂嬰兒氣質量表
初學歩兒氣質量表
行為風格量表
中期兒童氣質量表
1-4 個月
4-11 個月
1-3 歲
3-7 歲
8-12 歲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Prelocomotive Lab-TAB
Locomitive Lab-TAB
學齡前兒童 Lab-TAB
Prelocomotive
child
Locomitive child
學齡前兒童(3-6 歲)
害怕、生氣、高興、滿足、持續度、活
動量恐懼、負向情緒、充沛、興趣/持
續度、活動量、控制力、滿意度
Goldsmith &
Campos
初學步兒行為評估量表 初學步兒 活動量、生氣、害怕、滿足、興趣
嬰兒行為量表 3-12 個月 活動量、趨避性、Cuddliness、負向情
緒的限制、特定的持續度、害怕、滿足
的強度、知覺敏感度、負向情緒的重覆
率、悲傷、笑、發聲反應、安撫的能力
兒童早期行為量表 18-36 個月 活動量、專注力、注意力轉換、
Cuddliness、不安、害怕、挫折、高滿
足、衝動、悲傷、知覺敏感度、抑制力、
低滿足、激動、正向預期、安撫能力、
好交際
兒童行為量表 3-7 歲 活動量、生氣/挫折、趨近性、專注力、
不安、反應與安撫能力退化、害怕、高
滿足、衝動、抑制力、低滿足、知覺敏
感度、悲傷、害羞、笑
Rothbart &
Derryberry
成人早期氣質量表-修正版 9-15 歲 活動控制、親密關係、注意力、害怕、
17
挫折、高滿足/Surgency、抑制力、知
覺敏感度、愉悅感、害羞、攻擊、憂鬱
情緒。
成人氣質量表 成人 負向感覺(害怕、悲傷、失望、不安、
挫折)、外向/Srugrency(好交際、
正向感覺、高滿足)、Efforful Control
(專注力控制、壓抑控制、行為控制)、
敏感趨向(Neutral Perceptual
Sensitivity、情感知覺)
Kagan Behavioral Procotol 新生兒-7 歲 敏感度、Associative Sensitivity、抑
制的指示者:易怒及害怕、哭泣、煩躁、
負向情緒表達、試驗者/同儕的潛在作
用、Duration Proximal to the mother
while no playing、自由遊戲抑制力
Buss & Plomin EAS 兒童氣質測量
EAS 成人氣質測量
12-24 個月
大專院校學生
情緒化、活動量、好交際/害羞、情緒
化(負向情緒、害怕、生氣)、活動量、
好交際
Bates 嬰兒性格量表 6-24 個月 模糊-困難、不適應、愚鈍、不可預測
Thomas和Chess所強調的「氣質是對內外在刺激的反應方式,是種行為風格取向」之觀
點,他們是第一個對「氣質」做系統化及長期追縱質化與量化資料的研究者,以實地觀察、
訪問及開放式問卷蒐集孩子的行為反應,具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也發展出許多「氣質」評量
工具。而國內醫院或相關研究一直以來也都是採用Thomas和Chess的觀點。
三、「氣質」的九大向度
Thomas和Chess(1977)認為「氣質」應具下列特性:
(1) 「氣質」是獨立性的心理特質,不同於動機、能力和人格,也不屬於認知、喚覺、動機
或情緒等心理特性,不過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氣質」會與這些心理屬性互動,在互動
的過程中,會使得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現出他的行為反應
(2) 「氣質」是一種對外在刺激、期望或要求的反應,當外在環境對個體心理特質產生影響
時,「氣質」對這種影響會產生互動或介入的功能,所以相同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因此「氣質」應是在社會情境下加以評量。
「氣質」的差異並不被視為是遲緩或無法獲得能力,而是兒童對人和事件的一貫反應風
格之中所產生的差異,這就是他們的「個性」。Thomas和Chess(1977)從研究中以九個向
度的架構,來描述從嬰兒到青少年期這個廣泛年齡層的兒童氣質,瞭解孩子對環境的感受,
18
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這九個向度的強度彼此組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可以這九
個向度去描述及評估孩子的特性:
活動量
指孩子在睡覺、遊戲、工作、吃飯、穿衣洗澡和做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仔細觀察孩子獨處、和其他同儕相處時,所形成的活動行為或反應,
顯露了多少動作?同時觀察他們在不熟悉的環璄下,活動量的多寡。
規律性
這個向度可以判斷孩子的身體動作和功能是否規律並足以預測,如:飲食、睡眠、排泄及日
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規律性較低的孩子,常讓父母猜測其生理功能的運作時機,無法訂出
常態性的作息表。觀察孩子的生活步驟時,要將環境和進行中的事件一併考慮進去,再判斷
孩子可掌控性。
趨避性
孩子對一個新刺激或陌生情境的反應是接納或退縮,包括新生入學及日常生活中,雖不稀奇
對孩子卻是嶄新經驗的事,找出孩子的反應模式,也許是樂在其中抑或極力抗拒,也可能是
持續一段時間的害羞與退縮再逐漸接納。觀察時,要將孩子已建立的,尤其是不好或恐懼的
經驗分開。
適應力
適應力是趨避反應之後出現的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狀況,適應力的強或弱是看孩子在做出本
能的趨避反應後,花多少時間去做改變,採合作態度並悅納周遭環境,抑或頑固以待。通常
對新事物較能接受的核子,適應力也較佳,但並非一概而論。適應力良好的孩子,即使剛開
始是逃避,也會讓行為舉止逐漸符合社會期待。
反應強度
孩子會花費多少力氣在事物的反應上,無論此反應是正向、快樂,或是負向、煩躁,從不同
場域去觀察反應強度,是爆炸性的,還是溫和的。甚至是孩子面對成就與挫敗的反應,都涵
納於內。幼兒可以對其搔癢、光的強度及音樂等方式觀察。
情緒本質
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所表現的情緒反應:愉悅、友善、開朗,或陰鬱、抱怨、愛挑剔,找出貫
穿其中的共通模式。觀察情境包括孩子睡前與剛醒時、遊戲時、生病就醫、與手足相處時…
等。假如孩子已是青少年,可以看到更多樣的情緒反應,其情緒起伏應會較大,但,這對青
少年而言是正常的。
堅持度/
專注力
堅持度是指孩子的活動能不因任何阻撓或干擾而中斷的程度;專注力是指在沒有任何干擾的
狀態下,孩子對一項活動能持續進行的程度。兩者的相異點在於「干擾所造成的影響」。觀察
嬰兒的專注力或堅持度可以從其注視人與物的時間來粗略判斷,較大者會在玩玩具或探索環
境時展現出來。孩子越大,通常專注時間會越長。
注意力
分散度
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圍刺激所吸引?孩子可能很容易分心,但仍能馬上回到崗位執行原本的
工作,即具高堅持度。對嬰兒來說,注意力分散度可見於其接受安撫的難易度。
敏感度
其牽涉到孩子的反應閥。外界刺激(如聲音、光亮、氣味、影像)的強度要多大才能激起孩
子做出反應。孩子的所有五官都能拿來判斷孩子的敏感程度,觀察時,要看孩子原本最直接
19
的反應,再去判斷孩子是否能敏銳地感受並做出反應。隨著心智的成熟,孩子對他人的想法
及感覺會逐漸有所瞭解及知覺。
依據上述「氣質」向度,Thomas和Chess將兒童養育程度的難易分為三類型:
養育困難型
這類型「氣質」特性為不規則的生理機能表現,面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低,對新刺激採取
退縮反應,且反應強度激烈,多為負向情緒表現。
慢吞吞型
這類型兒童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須很長時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外,其活動量低,反
應強度弱,會有負向情緒表現。
安樂型 這類型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高,對新情境採趨近性,並於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愉悅的態度。
結論
親子關係在氣質理論中的角色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3)
實驗發現:父母的溫和控制能使易恐性高的幼兒順從父母管教,則與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有關,而與父母管教
方式無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7b)
實驗方法:將親子間的相互應答性區分為親子間相互合作與共享正向情感兩部分
實驗發現:當親子互動支相互應答性越高時,母親使用威脅或責罵等負向管教方式的機率也較低,而二歲孩童
對父母管教的順從度也較高。同時也發現早期親子相互應答性具有長期的預測效果:二歲時的親子
互動相互應答性可以預測童在四歲時的順從傾向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Murray (2000)
實驗發現:更進一步發現,二歲與四歲時的親子相互應答性不僅與六歲兒童之順從行為有關,也與其道德認知
(利社會與反社會認知)有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Aksan (1995)
實驗目的:探討親子間正向情感,母親控制方式與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關係
實驗發現:若三歲的幼兒在與母親的日常互動中表現出較多的正向情感,則即使是母親不在場時,其對母親管
教之順從度也較高。又進一步發現:在親子互動出現正向情感的情況下,母親所使用之控制方式對
於幼兒的順從管教有著不同的效果
20
《研究實驗》
實驗者:Feldman et al. (1999)
實驗發現:1. 認為孩童服從管教是透過早期親子間情感同調性逐漸形成的
2. 能與母親形成相互同調性的難養孩童,其順從父母管教的傾向會較高,而易養孩童對於父母管教
的順從性則與親子間相互同調性並無顯著關連。
雷更零、黃世琤、許功餘 合著
信誼基金會
〈0~3 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一書,在我剛進碩一時,幫我們上兒童發展的老師-林佩蓉教
授,就曾經推薦給我們閱讀。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國內專業學
者,針對嬰幼兒期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間交互影響之重要理
論與研究發現,回應未來嬰幼兒研究的觀點與省思,以文獻回
顧與整理的角度所撰寫而成!
此書內容除了在緒言的部分有提到:0- 3 歲是幼兒發展很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大腦在快
速的發展,孩子也像海綿一樣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不過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新手父母
們不必害怕,大腦一直持續在發展)。而信誼基金會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了解到情緒發展與
智慧的重要性,所以2002 年5 月底主辦第二屆的0-3 歲嬰幼兒發展會議的主題便訂在情緒、
氣質與親子關係,亦如往年一樣,先邀請國內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就這個題目做一個背景知識
的介紹,務使來聆聽大師演講的聽眾們能夠滿載而歸,充分吸收到大師所帶來的新知。
之後,此書主要探討兩個部分「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節的特性」和「由依戀理論與
氣質理論個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透過許多的研究呈現出情緒、氣質與親子
關係之相關主題,並藉由簡單的文字描述讓社會大眾在閱讀時能夠不至於因為過於專業,或
者是單單陳述科學史實。假使大家在閱讀書籍時,不能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理論,那就
無法去細細品嚐出書本中想要傳達的意涵。期盼透過此書的介紹,帶動社會大眾與研究學者
對0~3 歲嬰幼兒發展中的社會情緒發展議題有更深的了解重視。
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
情緒、氣質與親子關係
課程:兒童發展與保育
老師:陳欣希 老師
班級:幼碩二 G941713
姓名:徐羽萱
日期:2007.06.13
★ 嬰兒期情緒發展與情緒調適的特性(P.13~85)
一、前言
1. 情緒:外在刺激引起個體自覺心理狀態失衡、生理變化。
功能
(1) 溝通內在
(2) 促進環境探索
(3) 增進緊急情況反應
2. 情緒發展:
(1) 個體情緒經驗與表達,隨時間和學習經驗 而逐漸改變的歷程。
(2) 初生到三歲,情感漸漸分化。
3. 情緒調適:個人面對情緒變化時,自我情調適、控制的能力。
4. 特性:反映演化軌跡,同時也受環境影響
二、腦、行為與情緒調適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errington, Cannon, Papez, Hebb
實驗結論:從與情緒反應相關之進食行為到自衛行為均曾引起許多討論
1.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趨避情緒系統
(1) 趨向情緒:發生於接近期待中目標而促發的特定情緒。
(2) 逃避情緒:遠離嫌惡刺激,產生典型逃避行為的情緒,例如厭惡、害怕。
(3) 腦皮質前額葉和杏仁體為關鍵結構。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inotti (1972);Robinson, Starr, & Price (1984);Sackheim et al.(1982)
實驗方法:對半側腦傷的病人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
實驗發現:經由比對左右腦傷病人的情緒狀態,得知左腦受傷者較易產生憂鬱症狀。
實驗結論:由於受傷的區域往往多於一處,因此對此結果的一般性解釋是因為左腦的受傷區與正向情緒的經驗
相關
3
2. 腦皮層前額葉(the prefrontal cortex)
正負向情緒系統
(1) 左右半腦處理情緒側化:左腦多和正向情緒相關,右腦多和情緒化、負向情緒相關
左腦受傷病人較易產生憂鬱症。
(2) 背側區額葉
(3) 眼眶額葉
《研究實驗》
實驗者:Morris, Robinson, Raphael, & Hopwood (1996)
實驗方法:檢視193 個因中風產生腦單側受傷的病人
實驗發現:發現只有在左側腦小規模受傷的病人身上才找到腦傷和憂鬱症間的關係。
3. 杏核體(The Amygdala)
(1) 建立制約性害怕不可或缺
(2) 杏核體活動量多易引起負向情緒
(3) 杏核體對嫌惡刺激反應明顯,但也易習慣化而剝弱。
4. 個別情緒反應風格以及中樞情緒迴路的可塑性
中樞情緒迴路:腦前額葉、杏核體和海馬回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Fox (1989)
實驗對象:10 個月大的嬰兒
實驗發現:當嬰兒在右前額葉活動量較大時,他們傾向在與母親分離片刻時哭泣。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對象:學步兒及幼兒
實驗發現:發現右側前額葉活動量大的嬰兒常表現行為抑制和警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LeDoux (1993)
實驗對象:白鼠
實驗發現:破壞白鼠的前額葉中部發現此區域與抑制嫌惡習得反應間關係密切
實驗結論:結果反映出前額葉中部和杏核體間有下行抑制的路徑
《研究實驗》
實驗者:Meaney (1999)
實驗目的:以動物研究的結果顯示早期環境中的刺激
實驗對象:母鼠
實驗方法:以母鼠輕撫和擁抱等撫育行為能促成塑造中樞情緒迴路的生物性變化,以及改變子代
4
的行為和因應壓力的生物反應
實驗發現:在高頻撫擁母鼠所養育之子鼠成年後,在面對陌生環境時明顯地表現出無懼的行為反
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Davidson & Rickman (1999)
實驗目的:探討兒童之前額葉活動側化情形
實驗對象:65 名3 至11 歲的兒童
實驗發現:他們的穩定性極低
實驗結論: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中樞情緒迴路之可塑性相當大,尤其是前額葉在功能及結構上均
經歷重大的發展變化直到青春期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lin & Shelton (1989)
實驗目的:從實驗中探討人類造成恆河猴害怕的情緒反應
實驗對象:100 隻實驗猴
實驗方法:分成三個階段
1. 恆河猴單獨在籠中(獨自階段)
2. 一個實驗者走近恆河猴所在的實驗籠並且以側面示「猴」(非注視階段)
3. 實驗者走近實驗籠並且雙眼注視恆河猴(注視階段)
各階段以10 分鐘為限,記錄此段時間中猴子的反應
實驗發現:當所有的猴子都在非注視情境中表現出僵直反應,但其中只有三隻猴子在接下來的注視階段中仍是
僵直的,而其他的猴子均不再有僵直行為。
實驗結論:在生理反應的證據中發現這三隻猴子的前額葉活動側化和腎上腺皮質素的量均明顯偏高
三、正向情緒的發展
1. 嬰兒笑容的發展特性
(1) 「內發性」、「自發性」的笑:睡眠中,出生三個月後發生頻率減少。
發生原因:與下皮層中樞神經的自發性放電相關
特殊狀況:早產兒和腦部發育缺陷嬰兒表現出較多的自發性笑容
(2) 「外發性」的笑:睡眠中,由外在刺激所引發。
發生原因:睡眠中皮層活動較為低弱,使外在的刺激所激發的活動較易
超過閾值。
(3) 早期清醒笑容
發生原因:微弱觸感和運動刺激所引起(單一肌肉多束肌肉)。
A、 第二週:高頻率聲音刺激逐漸能引發。
B、 第四週:照顧者的聲音,或對於明顯移動中的臉孔、視覺上緩慢移動的物體。
意義:嬰兒對刺激的參與起點。
5
C、 第五週:照顧者的「點頭」行為(動態視覺刺激)
D、 第五到八週:固定不動的臉。
意義:第一個視覺基模形成
發生原因:與腦皮層成熟有關。
E、 八到十二週:嬰兒表現出奮力同化(產生緊張和放鬆)為主的笑容。
(4) 再認笑容:實驗中重複出現的刺激在有效引發笑容,一些次數後漸漸失效。這表示
嬰兒對一張臉的基模已經非常熟識。
(5) 大笑:需要較多且較快速的產生緊張。(消除緊張產生大笑)
《研究實驗》
實驗者:St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發現:產生「大笑」發展具軌跡可尋
《研究實驗》
實驗者:Kagsan (1971)
實驗發現:發現二歲大嬰兒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後,露出笑容
A、 四個月:嬰兒開始開懷大笑的時間。
B、 六到十二個月:大笑發生於社會性和視覺刺激情境。
C、 十二個月:對明顯認知不協調的事物大笑。微笑常伴著大笑一起出現,是嬰
兒主動參與闡釋經驗的認知複雜化的產物。
D、 二歲:引發笑容的刺激很明顯是嬰兒心智歷程的產物。
2. 正向與負向情緒的發生機制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 Wunsch (1972)
實驗目的:由觀察對「面具接近活動」中負向嫌惡和正向愉悅反應的心跳改變
實驗方法:母親和陌生人戴著面具走近嬰兒並呼喚嬰兒的名字
實驗發現:1. 在每次活動開始時嬰兒的心跳大幅降低
2. 在嫌惡情境中,母親不在,陌生人走近:嬰兒心跳加快心跳減慢+哭聲
3. 接續2,母親拿下面具:嬰兒心跳減緩+由哭聲轉為笑容、開懷大笑、伸手相迎,
此時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肌肉放鬆。
實驗結論:1. 正向(笑容)和負向(害怕)情緒的發生過程中都包括了生理反應、警覺以及評價的歷程
2. 初期的注意力導向、評價和產生評價是由情境和刺激差異共同決定。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發現在不同情境中相同刺激情境(如母親戴面具走近)促發嬰兒產生大哭和大笑的可能性相差不遠。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6
四、負向情緒的發展
1. 害怕情緒非與生俱來,是由嬰兒早期情緒的前驅物逐漸發展而來,並伴隨認知功能的成
熟而持續發展。
2. 警戒/害怕系統和愉悅/高興系統所表現出的第一個反應皆源於興奮性刺激簡單的累
積,且獨立於事件所屬的特殊涵義。因此負向情緒的產生包含相當的主觀評估成分,其
來自個體過去的經驗。
3. 警覺表現先於真正害怕情緒,警覺反應被視為害怕情緒的前驅反應,此機制發生於六到
十二個月左右。
4. 負向意義的形成:
《研究實驗》
實驗者:Yonas, Cleaves & Petterson (1978)
實驗目的:以模糊刺激(運用陰影投射)來探討刺激意義在害怕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實驗方法:在實驗情境中將反射性的行為予以排除,並且以實驗程序對母親的行為加以控制
實驗發現:發現在進入第二半年後(大約為八至九個月)時,正常嬰兒會對模糊刺激表現出預期性反應,以及
這些反應在多次經驗之後,誘發反應所需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同時,在刺激接近之時,八至九個月
大的嬰兒的心跳速率會加快。
實驗結論:對嬰兒來說,正向情緒所帶來的緊張紓解能使嬰兒超越現有的調節機能,不但可以幫
助嬰兒與新奇或挑戰性刺激情境交流也能提升嬰兒的認知和情緒的成長。
《研究實驗》
實驗者:Sorce, Emde, Campos & Klinnert (1985)
實驗方法:視覺懸崖作業
實驗發現:十二個月大的嬰兒爬越視覺懸崖時,母親的面部表現影響嬰兒爬越視覺懸崖的反應。
實驗結論:社會參照:大約九至十二個月後,嬰兒會注意照顧者所提供的情感訊息作為自己行為的參考
5. 對陌生人的反應:
《研究實驗》
實驗者:Sroufe (1995)
實驗發現:1. 嬰兒傾向對橫越房間的陌生人微笑,而對陌生人突然企圖報起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
2. 六至十個月大的嬰兒會增加其正向或負向反應的強度。
3. 實驗情境的條件可以左右嬰兒所表現出的情緒反應
4. 實驗中發生的其他因素的干擾,嬰兒則可能表現出較溫和的負向反應ex:目光轉移
《研究實驗》
實驗者:Gaensbuer (1995)
實驗對象:調查14 個嬰兒
實驗方法:縱貫性研究(嬰兒4 至12 個月中追蹤調查)
實驗發現:1. 嬰兒大約平均於八個月大時對於陌生人的干擾表現出明顯的負向反應,而且均發生生於一歲之前
2. 安全依附:當照顧者在場並給予足夠的熟悉時間,十二月大的嬰兒可能會與陌生人一起玩具
7
3. 不適應的依附關係:在照顧者在場的情況下,仍無法因應輕微程度的外在壓力而對陌生人進行探
索(抗拒形依附)。或是嬰兒表現出對陌生人的趨近輕易地接受而沒有負向反應(逃避形依附)。
五、情緒調適發展
1. 情緒調節的發展
2. 早期經驗的影響
腦神精發展
認知發展 情緒調節
圖1 嬰兒情緒調節發展
嬰兒 主要照顧者
嬰兒與照顧者之間:
1. 嬰兒藉由主要照顧者來調節情緒。
2. 在照顧者身上建立起個人正向感情庫,並應用於主要
照顧者身上。
3. 形成依附。
嬰兒與外在環境:
1. 對現階段事情的評價。
2. 察覺感情本身。
3. 發展情緒調節,由被動到主
早期經驗促成未來發展:
1. 表現出更廣的情緒
2. 目標性的情感溝通
3. 主觀性投入
4. 自我察覺提昇
5 具評價性的情緒反應
嬰兒自己本身:
1. 發展自主性
2. 面對緊張狀況時,漸能整
合自己的情緒
3. 提升自我調控的能力
8
3. 嬰兒情緒調節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
年齡(月) 發展特徵 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說明 依附狀況
0-3 生理調節 平順的日常規律 身體的情緒安撫:搖晃…
3-6 緊張的調節 敏感與合作 對照顧的的需求由生理轉變到心理 無差別依附
6-12 建立有效的依附 給予反應 嬰兒初步向外探索,早期練習期 特定對象依附
12-18 探索與支配 安全堡壘 依附在幼兒探索行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強烈的依附關係
18-36
個體自主化 穩固的支持與自我
控制的引導
自己逐漸能控制情緒,追求自主,經歷反
抗期
逐漸轉變為夥伴關
係
(1) 零至三個月
以成熟為主
對嬰兒表現正面興趣的投入
同步互動:熟悉嬰兒的特性,生理為主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生理的、身體接觸的
(2) 三至六個月
同步互動:對嬰兒釋出的訊息作反應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面對新奇刺激
新奇刺激 嬰兒 照顧者
依附的形成:
1. 嬰兒緊張,照顧者情緒調節以滿足嬰兒需求
2. 嬰兒以正向情緒回饋
3. 鼓舞照顧者投入
4. 相互呼應
重複性互動產生的結果:
1. 照顧者給予嬰兒更多的刺激。
2. 嬰兒漸漸學習到容忍緊張的能力。
3. 嬰兒更能投入各種新情境中。
4. 新刺激能引發嬰兒的興趣,帶來更豐富的經驗。
情緒調節:
1. 嬰兒學習控制自己
2. 嬰兒覺得自己能力→自主性
3. 嬰兒與照顧者建立依附
3-6 個月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9
(3) 六至十二個月
主動參與的時期
持續且努力的引發社會反應
嘗試使用新方法
位移帶來許多改變→安全堡壘的初步形成
同步互動:嬰兒探索時給,對嬰兒的不安和緊張隨時給與回應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嬰兒逐漸主導,仍依賴照顧者;視照顧者可獲得性與回應方
式而定,並參掺雜嬰兒過往經驗、環境特質和面對威脅的感覺。
(4) 十二至十八個月
依附關係日漸重要
嬰兒的社會發展基礎→內在運作模式
自我調節的先趨
嬰兒變得更主動
嬰兒向外拓展
調節負向情緒
使正向的情感分享更有目的性
依附關係
行為的形成→神經系統
品質→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
心理生物性的協調 (psychobiogically attuned)
分離與重聚的典型行為(情緒調節的一種)
分離:反抗→沮喪→與照顧者心情上的隔離
重聚:忽略、不在意→生氣→恢復友好
同步互動:不安觀察照顧者,難過時特別需要照顧者安慰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歡迎行為與隔空互動→生理轉變為心理
10
(5) 十八至三十六個月
同步互動:視需要給幫助
協助嬰兒情緒調節:視幼兒是否受挫或可能失控的狀況而介入,通常可能是高度
的生理反應刺激,或攻擊、衝動的行為
《研究實驗》
實驗者:Carr, Dabbs, & Carr (1975)
實驗發現:當嬰幼兒無法直接看到母親時,他們遊玩和探索的時間減少,也較可能發出聲音尋找母親。但當母
親就在視線內、嬰幼兒可以自由地與回到母親身邊時,他們進行探索時間較長,反而並不常回到母
親身邊,甚至也很少望著母親。
《研究實驗》
實驗者:Colen Barrett, & Zahn-Waxler (1992)
實驗方法:自然觀察
實驗發現:此時嬰兒有能力表現出一些自我覺察和修正,並且也較經常伴隨語言的表達,這樣的表現往往有成
人在場時更為明顯。
《研究實驗》
實驗者:Schore (1975)
實驗發現:在15 的月大時,額葉中各層細胞成熟度相差無幾,但此後便產生重大改變。
《研究實驗》
實驗者:Belsky, Friedman, Hsieh (2001)
實驗發現:只有在注意力無法正常持續的情形下,高負向情緒才與低社交能力相關。對於注意力持續的幼兒而
言,高負向情緒與高入學準備度相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Shipman & Zeman (2001)
實驗對象:6 至12 歲之受虐兒童
實驗發現:對於在情緒低潮時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預期低落,因此較不願意對母親表達情緒狀態,也同時較無
法因應生氣的情緒。
結語
幼兒的探索行為是和主要照顧主互動下的產物。
良好的依附→幼兒有好的經驗→幼兒有信心、勇於探索、相信主要照顧主→較易管教
15 個月時的注意力持續為3 歲時社會能力、問題行為和入學準備度的中介變項→因為,
注意力無法正常的持續,與高負向情緒、低社交能力具相關。
幼兒的情緒調適受○1 母親教導的策略,○2 教導的量,所影響。
幼兒也希望能讓自己的父母滿意。
嬰兒和主要照顧主情感互動會產生內化,進而影響幼兒及兒童期的情緒調適。
11
★ 由「依戀理論」與「氣質理論」分別解析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親子關係(P.86~)
一、依戀關係理論
依戀的定義
1. 依戀
(1) Bowlby:依戀為某人與親近的人之間強烈的感情聯繫,是一種愛的連結。
(2) Ainsworth:嬰兒不分時地對特定人事物強烈的情感連結,具有區別性、特殊性。
(3) Leslie Cohen:對依戀對象有特別的反應。
2. 依戀行為
3. 尋求與依戀對象接近接觸或聯繫的行為。共有四類:
(1)尋求接近、接觸之行為
(2)維繫接觸之行為
(3)有距離的互動
(4)分離後的尋找行為
4. 四大發展理論對依戀的看法
先後天 依戀對象 依戀的動力 依戀的本質 依戀的影響
心理分析論 後天
滿足嬰兒口慾的餵
食者
此時期快感中心
為口
具有區辯性
(9 個月)
不信任他人,較易
產生依賴性格
社會學習論 後天
給予餵食與舒適的
身體接觸的照顧
者,強調母子間互動
次級增強 注意與支持
促進嬰兒的社會
發展
人種論 先天
能確保自己生存的
對象
物競天擇&學
習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促進嬰兒個別行
為的學習
認知發展論 後天
找尋能滿足他的對
象,其後發展成視對
方為自己的關係
內在參與社會
的動機
從無社會期
到有區分性
(8-12 個月)
依戀與認知發展
平行,依戀行為有
個別差異
5. 綜合四大理論
正增強 認知發展 天生行為 學習
心理分析論 ○ ○
社會學習論 ○ ○
人種論 ○ ○ ○
認知發展論 ○ ○
12
依戀的功能
1. 正面的看法(Bowlby)
整體觀:為了確保生存的機率,必須尋求可保護並供給生命必需資源的對象。情緒:是
嬰兒為了調節自我負向情緒或是獲得安全感。
2. 負面的看法(行為學派)
整體觀:認為阻礙幼兒探索環境,進而影響其他面向發展,因此依戀是不利發展的行為。
情緒:誘使幼兒使用不當的情緒表達得到想要的事物,導致幼兒習慣於表達負向情緒。
《研究實驗》
實驗者:美國學者Mary Ainsworth 及其後輩Alan Sroufe 及Everett Waters (1977)。
實驗方法:使用「陌生情境」實徵派典(the “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
實驗對象:一歲大嬰兒
實驗發現:一歲大嬰兒會使用greeting(如:看到主要照顧者時快樂的打招呼),checking(如:自己玩玩具
完一會兒後會抬頭檢查主要照顧者是否仍在附近),avoid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
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並與其保持距離,好讓主要照顧者不會因為孩子顯現了負面情緒而故意遺棄
他),resistance(如: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後初重聚時會先是接近他後又生氣地想要分離,接著又要
求再被抱起,反覆不定),proximity seeking(如:看見陌生人或在陌生的情境會主動親近主要照
顧者)
依戀的個別差異
1. 嬰兒依戀類型
Ainsworth 等人藉著「陌生情境測驗」觀察嬰兒的行為,對依戀歸納出下面三種類型。
(1) 安全型:對母親離去感到難過,但喜愛並主動與母親接近。
(2) 抗拒型:對母親離去感到生氣,但試圖接近母親,卻抗拒母親的接觸。
(3) 逃避型:對母親離去感到少許不悅,卻又不理睬返回的母親,逃避與母親有更多
的接觸。
(4) 錯亂型:後人(Main &Solomon,1986;1990)研究發現有更多的嬰兒無法被歸類
於上面三種,因此另歸一類為「錯亂型」。此類嬰兒會混合逃避與抗拒兩種類型
的行為,例如不同的重逢情境出現不同行為、接近母親卻又掉頭離開。
2. 母親照顧類型
透過持續的家庭觀察記錄,Ainsworth 等人發現,母親的照顧模式才是影響嬰兒依戀類
型的主要因素。
(1) 安全型: 對孩子的需求敏感,且能迅速並正確地做出反應。
(2) 抗拒型: 對孩子有不一致的態度,依母親當時心情而定。
(3) 逃避型: 對孩子的需要採忽視或拒絕的態度,也有可能是過度干涉。
(4) 錯亂型: 對孩子過度保護或是過度緊張。
13
3. 圖表比較
家中情形 重聚反應 母親特質 嬰兒特質
B-安全型
少哭、少分離焦
慮
少有矛盾
富情感,對嬰兒需求
敏銳並喜愛身體接觸
人際溝通模式較佳
C 錯亂型
愛哭、最有分離
焦慮
充滿接近-生氣的矛盾
常抱著孩子,卻少流
露感情
不能產生信賴
A-逃避型
表現怒意、最愛
哭、有分離焦慮
有接近-逃開的矛盾
少有情感的表達,拒
絕與過度干涉嬰兒,
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人際關係退縮不前並充
滿挫折,無法產生信賴
《研究實驗-銘印現象》
實驗者:Lorenz (1977)。
實驗發現: 剛出生看不到母鴨的小鴨子仍會「銘印」於牠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
實驗結論:說明基因本身的可變通性有助於演化之成功
依戀關係的影響
對於未來而言,依戀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安全依戀的兒童,在其他的情境之下,具
有友善、喜於接受探索新事物、容易接納他人…,等許多正面的特質。主因是因為個體成長
從剛開始的行為層次的依戀到認知層次的依戀,經由親子不斷地互動、調整過程中,漸漸地
建立出對外界、自我、人際的基本印象與假設。因此,我們可以說良好依戀的兒童,以母親
提供的安全感為基礎,從早期即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世界,因此也較易發展出正向的情緒處理
模式與人際關係。
結論
簡單地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使用有效率且開明的情緒調節模式的基礎,但是影響
親子關係的因素卻不單單只有依戀關係,而有許多其他的面向。而在提出依戀理論之同時,
適逢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此此理論不斷被質疑為鼓勵女人走回家庭,並有氣質理論學家企圖
以不同氣質的嬰兒反應反駁依戀理論。但由於依戀理論原本就不是以情緒發展的角度為出發
點,因此只能說有安全依戀的個體,會具有較高的安全感,因此有助於情緒調節。
二、「氣質」的定義
在人格特質裡的「氣質」不同於一般人對他人「整體感與優雅度」所下的判斷,在《張
氏心理學辭典》對「氣質」(temperament)的定義如下:「1. 指人的性情或脾氣;2. 指個
體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更具體來說,「氣質」是以明
確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概略傾向,或是明確的行為風格,它並不只是行為在特定時間和場域
的所作所為及行為外表上的一個特徵,如,形容某人「急躁」或「奇怪」,那些只是「氣質」
差異的根本反映。就這個意義而言,「氣質」是抽象的,是經由測量個體在時間和地點雙方面
的行為而推論出來的。
14
事實上,我們很難對「氣質」取得一致性的定義。「氣質」一詞最早由希臘醫學家
Hippocrates首創,取材自的宇宙論和病理學概念,並進一步提出「體液氣質說」,認為人體
內有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與黏液,這些體液分別與樂觀、暴躁、壓抑、無精打
采(listless) 或冷靜有關的「氣質」相對應,以此說明個體體質相關的心理因素與習慣。自1930
開始,有關「氣質」之研究紛紛出籠,各家說法自成系統,Vaughn and Bost (1988)舉出各
家理論的共通點(一)在非常年幼就可顯現的,(二)可在一段時間後仍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
情,(三)這些個別差異具有內在的生理基礎。
以下依Vaughn and Bost (1988)的分類方式將氣質理論的特色予以統整:
氣質所包含的面向 氣質的成因 氣質與個體發展間的互動關係
1. Thomas&Chess 認為氣質可
以從9 個行為向度看出來,後續
將9 個項度合併為3 或4 個向
度。不論是哪一種向度歸類方
式,其中都包含著「情緒品質」
這一項。
氣質受遺傳影響,但是氣
質的表達會隨著環境的
對個體的要求而有所調
整,沒有排除環境及親子
互動對於兒童氣質表現
的影響。
環境會影響個體在氣質上的表
達,因此提出「最適配合」。
氣質
是個體的
行為風格
2. Carey(見表一)
氣質
是性格的
初始階段
Buss & Plomin 認為氣質面向包
括情緒,活動力與社交力。
氣質是植根於遺傳基
因,氣質的個別差異是遺
傳基因所決定的。任何經
由社會經驗所導致的個
別差異,並非氣質。
早期氣質是未來性格的雛形。
1. Campos &Goldsmith 認為情緒
為主要面向,強調情緒具有調節
的「功能」,稱為「情緒功能論」,
而氣質便是指這些基礎情緒的感
知傾向與表達傾向的個別差異。
對於是否為天生遺傳沒
有嚴格的要求。
氣質是目標導向---生存與適應
的目標,有兩個特點:
1. 對於個體動機討論
2. 將情緒視為在發展過程中
個體不斷適應的歷程。
氣質
是情緒及
生理功能
的調節
2. Rothbart & Derryberry
氣質是主要表現在反應性與自我
調節性上的個別差異。
(1) 反應性:由不同環境刺激
所啟動的反應。
(2) 自我調節性:調節,控制
或抑制的效果。分為主動
抑制與被動抑制。
「氣質」具相當的穩定
性,是一種反應及自我調
節的個別差異。反應是指
個體對刺激的反應、行為
的覺醒或中央神經系統
的反應程度,自我調節是
一種過程,如注意、趨近
等特質都可以調節(增強
幼兒的反應性以及調節性與社
會適應相關,例如攻擊傾向強
的幼兒,會有較高的反社會傾
向;在調節性主動的孩子,又
遊戲中不會欺騙同伴。
15
調節性與反應性之間的相互影
響:具有相同反應性小孩,有可
能變具有攻擊性也有可能成為受
歡迎者,端視兒童的調節性高低。
或減輕)反應。
3. Kagan & Fox 認為情緒為依戀
行為:分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行為抑制是指一種與生
俱來的氣質,是自主神經
系統的運作和神經─內
分泌系統互動結果。
4. Gunner 認為負向情緒傾向與
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皮質
系統間的關係。
遺傳來的氣質與生理運
作間有複雜的運作關
係,也包括社會互動的影
響。
氣質
是互動雙
方社會建
構下的產
品
John Bates 認為氣質是個體外
在可觀察到的行為作為界定氣質
的標準。
氣質是由孩子與重要他
人雙方所建構出來的。
長期影響未來的發展軌跡與人
際適應力。
《研究實驗-氣質向度》
實驗者:Stella Chess 及 Alexander Thomas (1956)。
實驗方法:長期追蹤研究
實驗發現:將嬰兒的早期資料歸納後,將嬰兒的行為分成九個向度,並將此九向度視為嬰兒氣質的定義
實驗啟示:後續的實徵研究則顯示此九向度之間並非正交關係,而是可以簡化成三或四個向度(Seifer,
Sameroff, Barrett, & Krafchuk (1994))
《研究實驗-調節性與其後來的行為表現》
實驗者:Stifter 等人。
實驗目的:探討幼兒氣質與服從父母管教之間的關係
實驗方法:縱貫式研究,測量幼兒在5、10、18 個月大時的氣質表現與30 個月大時的不順從行為
實驗發現:不論是5、10 或者18 個月大的時期,欲無法調節自己面對挫折時所產生的負向情緒之嬰幼兒(5、
10、18 個月),在幼兒(30 個月)時期,逃避、反抗,或忽略父母要求等行為也就會愈多
實驗結論:孩童能否順從父母管教要求之關鍵仍在是否有機會運用其所具有的調節性
《研究實驗-抑制傾向與穩定性》
實驗者:Kagan et al. (1989)
實驗目的:幼兒於不同時期之抑制傾向
實驗方法:追蹤測量同一批兒童在14 個月、20 個月、32 個月、48 個月時的抑制傾向
16
實驗發現:抑制程度有短期的穩定性
實驗結論:但是就全體參加施測的嬰幼兒來說,嬰兒在14 個月與20 個月的抑制傾向,並不能預測其於48 個
月時的抑制傾向,只有當時研究者挑出那些有明顯抑制與非抑制傾向的極端組幼兒時,一歲至四歲
的發展穩定性才能顯現出來
P.138-140 各學派理論之氣質量表類型
學派理論 Interview Protocol 年齡 氣質類型
Thomas & Chese Interview Protocol
成人氣質量表
5 歲以前
成人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Carey & McDevitt 嬰兒早期氣質量表
校訂嬰兒氣質量表
初學歩兒氣質量表
行為風格量表
中期兒童氣質量表
1-4 個月
4-11 個月
1-3 歲
3-7 歲
8-12 歲
活動量、規律性、對新刺激的趨避性、
適應能力、反應強度、情緒、持續度、
專心程度、注意力長短、知覺敏感度
Prelocomotive Lab-TAB
Locomitive Lab-TAB
學齡前兒童 Lab-TAB
Prelocomotive
child
Locomitive child
學齡前兒童(3-6 歲)
害怕、生氣、高興、滿足、持續度、活
動量恐懼、負向情緒、充沛、興趣/持
續度、活動量、控制力、滿意度
Goldsmith &
Campos
初學步兒行為評估量表 初學步兒 活動量、生氣、害怕、滿足、興趣
嬰兒行為量表 3-12 個月 活動量、趨避性、Cuddliness、負向情
緒的限制、特定的持續度、害怕、滿足
的強度、知覺敏感度、負向情緒的重覆
率、悲傷、笑、發聲反應、安撫的能力
兒童早期行為量表 18-36 個月 活動量、專注力、注意力轉換、
Cuddliness、不安、害怕、挫折、高滿
足、衝動、悲傷、知覺敏感度、抑制力、
低滿足、激動、正向預期、安撫能力、
好交際
兒童行為量表 3-7 歲 活動量、生氣/挫折、趨近性、專注力、
不安、反應與安撫能力退化、害怕、高
滿足、衝動、抑制力、低滿足、知覺敏
感度、悲傷、害羞、笑
Rothbart &
Derryberry
成人早期氣質量表-修正版 9-15 歲 活動控制、親密關係、注意力、害怕、
17
挫折、高滿足/Surgency、抑制力、知
覺敏感度、愉悅感、害羞、攻擊、憂鬱
情緒。
成人氣質量表 成人 負向感覺(害怕、悲傷、失望、不安、
挫折)、外向/Srugrency(好交際、
正向感覺、高滿足)、Efforful Control
(專注力控制、壓抑控制、行為控制)、
敏感趨向(Neutral Perceptual
Sensitivity、情感知覺)
Kagan Behavioral Procotol 新生兒-7 歲 敏感度、Associative Sensitivity、抑
制的指示者:易怒及害怕、哭泣、煩躁、
負向情緒表達、試驗者/同儕的潛在作
用、Duration Proximal to the mother
while no playing、自由遊戲抑制力
Buss & Plomin EAS 兒童氣質測量
EAS 成人氣質測量
12-24 個月
大專院校學生
情緒化、活動量、好交際/害羞、情緒
化(負向情緒、害怕、生氣)、活動量、
好交際
Bates 嬰兒性格量表 6-24 個月 模糊-困難、不適應、愚鈍、不可預測
Thomas和Chess所強調的「氣質是對內外在刺激的反應方式,是種行為風格取向」之觀
點,他們是第一個對「氣質」做系統化及長期追縱質化與量化資料的研究者,以實地觀察、
訪問及開放式問卷蒐集孩子的行為反應,具有嚴謹的理論基礎,也發展出許多「氣質」評量
工具。而國內醫院或相關研究一直以來也都是採用Thomas和Chess的觀點。
三、「氣質」的九大向度
Thomas和Chess(1977)認為「氣質」應具下列特性:
(1) 「氣質」是獨立性的心理特質,不同於動機、能力和人格,也不屬於認知、喚覺、動機
或情緒等心理特性,不過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氣質」會與這些心理屬性互動,在互動
的過程中,會使得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現出他的行為反應
(2) 「氣質」是一種對外在刺激、期望或要求的反應,當外在環境對個體心理特質產生影響
時,「氣質」對這種影響會產生互動或介入的功能,所以相同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因此「氣質」應是在社會情境下加以評量。
「氣質」的差異並不被視為是遲緩或無法獲得能力,而是兒童對人和事件的一貫反應風
格之中所產生的差異,這就是他們的「個性」。Thomas和Chess(1977)從研究中以九個向
度的架構,來描述從嬰兒到青少年期這個廣泛年齡層的兒童氣質,瞭解孩子對環境的感受,
18
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這九個向度的強度彼此組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可以這九
個向度去描述及評估孩子的特性:
活動量
指孩子在睡覺、遊戲、工作、吃飯、穿衣洗澡和做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仔細觀察孩子獨處、和其他同儕相處時,所形成的活動行為或反應,
顯露了多少動作?同時觀察他們在不熟悉的環璄下,活動量的多寡。
規律性
這個向度可以判斷孩子的身體動作和功能是否規律並足以預測,如:飲食、睡眠、排泄及日
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規律性較低的孩子,常讓父母猜測其生理功能的運作時機,無法訂出
常態性的作息表。觀察孩子的生活步驟時,要將環境和進行中的事件一併考慮進去,再判斷
孩子可掌控性。
趨避性
孩子對一個新刺激或陌生情境的反應是接納或退縮,包括新生入學及日常生活中,雖不稀奇
對孩子卻是嶄新經驗的事,找出孩子的反應模式,也許是樂在其中抑或極力抗拒,也可能是
持續一段時間的害羞與退縮再逐漸接納。觀察時,要將孩子已建立的,尤其是不好或恐懼的
經驗分開。
適應力
適應力是趨避反應之後出現的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狀況,適應力的強或弱是看孩子在做出本
能的趨避反應後,花多少時間去做改變,採合作態度並悅納周遭環境,抑或頑固以待。通常
對新事物較能接受的核子,適應力也較佳,但並非一概而論。適應力良好的孩子,即使剛開
始是逃避,也會讓行為舉止逐漸符合社會期待。
反應強度
孩子會花費多少力氣在事物的反應上,無論此反應是正向、快樂,或是負向、煩躁,從不同
場域去觀察反應強度,是爆炸性的,還是溫和的。甚至是孩子面對成就與挫敗的反應,都涵
納於內。幼兒可以對其搔癢、光的強度及音樂等方式觀察。
情緒本質
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所表現的情緒反應:愉悅、友善、開朗,或陰鬱、抱怨、愛挑剔,找出貫
穿其中的共通模式。觀察情境包括孩子睡前與剛醒時、遊戲時、生病就醫、與手足相處時…
等。假如孩子已是青少年,可以看到更多樣的情緒反應,其情緒起伏應會較大,但,這對青
少年而言是正常的。
堅持度/
專注力
堅持度是指孩子的活動能不因任何阻撓或干擾而中斷的程度;專注力是指在沒有任何干擾的
狀態下,孩子對一項活動能持續進行的程度。兩者的相異點在於「干擾所造成的影響」。觀察
嬰兒的專注力或堅持度可以從其注視人與物的時間來粗略判斷,較大者會在玩玩具或探索環
境時展現出來。孩子越大,通常專注時間會越長。
注意力
分散度
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圍刺激所吸引?孩子可能很容易分心,但仍能馬上回到崗位執行原本的
工作,即具高堅持度。對嬰兒來說,注意力分散度可見於其接受安撫的難易度。
敏感度
其牽涉到孩子的反應閥。外界刺激(如聲音、光亮、氣味、影像)的強度要多大才能激起孩
子做出反應。孩子的所有五官都能拿來判斷孩子的敏感程度,觀察時,要看孩子原本最直接
19
的反應,再去判斷孩子是否能敏銳地感受並做出反應。隨著心智的成熟,孩子對他人的想法
及感覺會逐漸有所瞭解及知覺。
依據上述「氣質」向度,Thomas和Chess將兒童養育程度的難易分為三類型:
養育困難型
這類型「氣質」特性為不規則的生理機能表現,面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低,對新刺激採取
退縮反應,且反應強度激烈,多為負向情緒表現。
慢吞吞型
這類型兒童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須很長時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外,其活動量低,反
應強度弱,會有負向情緒表現。
安樂型 這類型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高,對新情境採趨近性,並於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愉悅的態度。
結論
親子關係在氣質理論中的角色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3)
實驗發現:父母的溫和控制能使易恐性高的幼兒順從父母管教,則與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有關,而與父母管教
方式無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1997b)
實驗方法:將親子間的相互應答性區分為親子間相互合作與共享正向情感兩部分
實驗發現:當親子互動支相互應答性越高時,母親使用威脅或責罵等負向管教方式的機率也較低,而二歲孩童
對父母管教的順從度也較高。同時也發現早期親子相互應答性具有長期的預測效果:二歲時的親子
互動相互應答性可以預測童在四歲時的順從傾向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Murray (2000)
實驗發現:更進一步發現,二歲與四歲時的親子相互應答性不僅與六歲兒童之順從行為有關,也與其道德認知
(利社會與反社會認知)有關。
《研究實驗》
實驗者:Kochanska & Aksan (1995)
實驗目的:探討親子間正向情感,母親控制方式與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關係
實驗發現:若三歲的幼兒在與母親的日常互動中表現出較多的正向情感,則即使是母親不在場時,其對母親管
教之順從度也較高。又進一步發現:在親子互動出現正向情感的情況下,母親所使用之控制方式對
於幼兒的順從管教有著不同的效果
20
《研究實驗》
實驗者:Feldman et al. (1999)
實驗發現:1. 認為孩童服從管教是透過早期親子間情感同調性逐漸形成的
2. 能與母親形成相互同調性的難養孩童,其順從父母管教的傾向會較高,而易養孩童對於父母管教
的順從性則與親子間相互同調性並無顯著關連。
2-3歲大幼兒之知覺動作發展能力在粗大動作方面為可以走的很好、有快步跑的動作,雙腳同時離地、會雙腳離地跳,並往前跳、墊腳尖站及走、騎三輪車、不扶欄杆,一腳或二腳一階上樓梯(3歲)、開始有接球、過肩丟球動作(3歲)。在精細動作方面為可以疊更多的積木、開始可畫出圓形、會穿珠珠、扣大鈕釦、穿脫套頭襯衫、開始學習用剪刀。在認知方面為有形狀配對與指認、觀察圖片及周遭發生的一些事情。
2-3歲大幼兒其誘導方式為鼓勵他跳躍及墊腳尖遊戲,練習跳房子,握手單腳跳可以隨著音樂擺動,騎腳踏車、跳,或利用遊樂場的玩具,如盪鞦韆、蹺蹺板、溜滑梯等等;可給更多的積木做出結構夠複雜的造型;準備紙張畫圖 用具讓孩子去練習;讓他自己穿脫衣服、協助下參與洗澡活動;讓他自己練習剪紙的一些遊戲;讓他自己去做一些勞作;在輔導方面可鼓勵孩子觀察一些事務;鼓勵他畫出熟悉的物體;讓他玩一些各種形狀方塊的形狀板、配對的遊戲。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數位博物館
2-3歲大幼兒其誘導方式為鼓勵他跳躍及墊腳尖遊戲,練習跳房子,握手單腳跳可以隨著音樂擺動,騎腳踏車、跳,或利用遊樂場的玩具,如盪鞦韆、蹺蹺板、溜滑梯等等;可給更多的積木做出結構夠複雜的造型;準備紙張畫圖 用具讓孩子去練習;讓他自己穿脫衣服、協助下參與洗澡活動;讓他自己練習剪紙的一些遊戲;讓他自己去做一些勞作;在輔導方面可鼓勵孩子觀察一些事務;鼓勵他畫出熟悉的物體;讓他玩一些各種形狀方塊的形狀板、配對的遊戲。
資料來源:物理治療數位博物館
2-3歲的孩子
■生理動作發展
‧ 可以跑跑跳跳,踮著腳尖走路,自己上樓梯,學習騎三輪腳踏車。
‧ 能自己使用餐具吃飯。兩歲以後,可以嘗試自己脫掉鞋襪和已經解開鈕釦的衣服,兩歲半後可自行脫掉或拉上有鬆緊帶的褲子。
‧ 會熟練地用筆塗鴉畫圈,一頁頁地翻書,會串大珠子、拍打揉捏黏土。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幫助他大肌肉的發展,孩子的靈活度與平衡感也會更好。
‧ 孩子正在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凡事喜歡自己嘗試,你可以多讓他自己練習吃飯、脫掉衣物。
‧ 當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某件事時,無論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以鼓勵的態度,肯定他的嘗試。
孩子的不小心
如果孩子不小心弄翻食物,不要生氣、罵孩子,因孩子正在學習,若有疏漏也是正常的。
(1) 為他準備材質及大小適合他使用的物品,如:塑膠餐具、杯子、小水壺。
(2) 鼓勵他多嚐試,多提供他練習的機會。
(3) 肯定他的嚐試,跟他說:「好棒!你願意自己試試看,以後你一定會愈做愈好!」。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及紅、黃、綠三種顏色,還可以進行簡單的配對。
‧ 孩子瞭解生活中的事物有不同的功用,會嚐試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洗澡時,孩子會把身邊所有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放到浴盆裡,看看會發生甚麼事情。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準備黏土、積木、蠟筆、紙、保特瓶等各種安全多樣的素材,讓孩子可以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只要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也不會破壞物品或環境,怎樣玩都可以。
‧ 盡量多提供孩子探索、操弄各種生活物品的機會,就算是不要的空瓶子,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玩具。
‧ 鼓勵孩子發問,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或帶領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背誦不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
要求孩子背誦唐詩、三字經並非不可能,只是孩子並不了解唐詩、三字經的意義,所以背完很容易就忘,並無益學習,反而剝奪了孩子從遊戲中探索學習的機會。真正有益孩子學習的方式是:
(1) 遊戲學習:在扮家家酒時,練習人際互動。
(2) 動手操作:為了遊戲,自己動手製作道具。
(3) 問題解決:遊戲時遇到問題,想方法解決。
(4) 對話討論:有助孩子了解自己遭遇的問題。
■語言溝通發展
‧ 能理解簡短的語句,回應爸媽的簡單指令,並且了解否定句的意思。
‧ 會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肚子餓,但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即使有時看起來好像有,如:說出「老婆婆」、「小白兔」,實際上孩子是把整個詞看成一個整體單位。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愛模仿成人說話,多在生活中與孩子對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學到正確的表達及溝通方式。
‧ 儘可能安排每週一次以上的親子共讀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圖大字少的繪本或生活故事。
‧ 為孩子慎選電視節目和錄影帶,避免他學到不雅的詞彙與不當的語言表達方式。
別跟孩子說教
別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說大道理,因為他聽不懂,下次仍可能再犯,如果採打罵的方式,他也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才對。建議您可以:
(1) 直接以行動示範甚麼是該做、可以做的事情,如:發現孩子用大人用的原子筆在牆壁塗鴉,爸媽可示範如何使用適合孩子的粗筆,在適合的地方上塗鴉,如:屬於孩子的畫冊。
(2) 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孩子堅持要自己拿湯匙吃飯,剛開始可能會舀不到東西,或食物還沒送到口就掉滿地,幾次失敗之後,就會因為肚子餓,要爸媽餵他。
■社會情緒發展
‧ 孩子會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雖然實際上是各玩各的,但仍會注意彼此的遊戲,有時會短暫參與對方的活動。
‧ 恐懼的情緒增加,怕黑、怕獨處,容易嫉妒新生的弟妹,會用大哭大鬧的方法表現不滿的情緒。
‧ 孩子能短暫聽從成人的警告或提醒,但自己的想法變多,喜歡說「不」,追求獨立自主。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他到社區公園,鼓勵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教他學習遵守簡單的規範,如:「分享」、「排隊」。
‧ 學習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他表達情緒,透過說故事及遊戲,幫助他認識、抒發情緒。
‧ 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尊重他的感受,給他 更多選擇的機會,但不能任意放縱他。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大哭大鬧,父母先不要發怒,可以試想引發孩子哭鬧的可能原因,不要一直質問孩子,也不要打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不容易說出自己哭鬧的原因。
建議你可以蹲下來抱他一下,輕拍他的背,等他哭聲平息、情緒好一點時,再以和緩的口氣跟他說:「爸媽知道你心情不好,你怎麼了?來,跟爸媽慢慢說。」、「如果你一邊哭一邊說,爸媽聽不見你在說甚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幫你…」,孩子的情緒可能就會緩和一些,並試著說出他怎麼了。
■ 爸媽的Q & A
1. 孩子凡事都說「不」,該如何處理?
‧ 孩子說「不」,是必經的成長歷程
爸媽可能會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愛說「不」,而覺得困擾。其實2到3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爸媽可以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說:「不可以!」多跟孩子說:「你可以做甚麼。」、「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甚麼。」相信孩子說「不」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 喜歡追求獨立自主的兩歲孩子
兩歲以後的孩子,因為有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喜歡跑跑跳跳、爬上爬下、騎三輪車四處探索,生活中許多事都想要自己嚐試,如:自己吃飯、拿筷子、脫鞋、如廁。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不喜歡聽從大人的命令,即使做不好,也想自己做。
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試他想做的事,在一旁陪伴就好,如:在平坦空曠的地方,讓孩子練習騎三輪車,讓孩子有充分機會練習,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要用批評取笑的方式否定他,免得他因為挫折感而放棄嚐試,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你做得很好,下次會愈騎愈好、愈騎愈遠!」,這樣可以使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培養出願意自我挑戰的特質。
‧ 順應孩子的發展與個別特質
父母如因安全或整潔問題,限制孩子對環境的主動探索,可能會造成他變得非常被動,或變得更愛反抗大人。孩子必須藉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建議父母可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讓他藉由探索環境了解或發展自己的能力。
除了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之外,教養孩子也需要順應孩子的個人氣質傾向,如:活動量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運動,才會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2. 我家的孩子很偏食,怎麼辦?
「小宇很挑食,只愛吃甜食,不喜歡吃菜吃肉,令人擔心他的營養與健康問題。」
‧ 飲食問題帶來的健康問題
飲食習慣不良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脾氣暴躁,而吃了太多高糖高鹽、高脂肪高熱量的油炸食物,容易導致肥胖症,未來還可能因為血醣過高,引發糖尿病。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小時候胖沒關係。其實,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愈發胖,可能造成呼吸不順、肺活量不佳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肥胖容易使人自我形象低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 讓孩子不偏食的五大良方
(1) 吃飯前,不要讓孩子做劇烈運動。不可以零食代替正餐,如果孩子在正餐前肚子餓,可以改給他少量水果、牛奶止飢。
(2) 孩子不想吃東西時,不要硬性要求與逼迫,選在孩子最可能餓的時候,給他食物,而且盡量少量多餐。
(3) 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如:把青菜剁碎,跟餃子皮或餡攪和在一起,或以鮮豔的食物色彩或裝飾可愛的餐盤提升孩子吃的興趣。
(4) 讓孩子參與烹調食物的過程,如:幫忙攪拌,鼓勵他吃看看自己製作的餐點。
(5) 用聊天或繪本說故事的方式,鼓勵孩子嚐試新的食物,讓孩子明白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資料來源:全國幼兒教育資訊網
■生理動作發展
‧ 可以跑跑跳跳,踮著腳尖走路,自己上樓梯,學習騎三輪腳踏車。
‧ 能自己使用餐具吃飯。兩歲以後,可以嘗試自己脫掉鞋襪和已經解開鈕釦的衣服,兩歲半後可自行脫掉或拉上有鬆緊帶的褲子。
‧ 會熟練地用筆塗鴉畫圈,一頁頁地翻書,會串大珠子、拍打揉捏黏土。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幫助他大肌肉的發展,孩子的靈活度與平衡感也會更好。
‧ 孩子正在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凡事喜歡自己嘗試,你可以多讓他自己練習吃飯、脫掉衣物。
‧ 當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某件事時,無論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以鼓勵的態度,肯定他的嘗試。
孩子的不小心
如果孩子不小心弄翻食物,不要生氣、罵孩子,因孩子正在學習,若有疏漏也是正常的。
(1) 為他準備材質及大小適合他使用的物品,如:塑膠餐具、杯子、小水壺。
(2) 鼓勵他多嚐試,多提供他練習的機會。
(3) 肯定他的嚐試,跟他說:「好棒!你願意自己試試看,以後你一定會愈做愈好!」。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及紅、黃、綠三種顏色,還可以進行簡單的配對。
‧ 孩子瞭解生活中的事物有不同的功用,會嚐試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洗澡時,孩子會把身邊所有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放到浴盆裡,看看會發生甚麼事情。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準備黏土、積木、蠟筆、紙、保特瓶等各種安全多樣的素材,讓孩子可以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只要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也不會破壞物品或環境,怎樣玩都可以。
‧ 盡量多提供孩子探索、操弄各種生活物品的機會,就算是不要的空瓶子,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玩具。
‧ 鼓勵孩子發問,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或帶領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背誦不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
要求孩子背誦唐詩、三字經並非不可能,只是孩子並不了解唐詩、三字經的意義,所以背完很容易就忘,並無益學習,反而剝奪了孩子從遊戲中探索學習的機會。真正有益孩子學習的方式是:
(1) 遊戲學習:在扮家家酒時,練習人際互動。
(2) 動手操作:為了遊戲,自己動手製作道具。
(3) 問題解決:遊戲時遇到問題,想方法解決。
(4) 對話討論:有助孩子了解自己遭遇的問題。
■語言溝通發展
‧ 能理解簡短的語句,回應爸媽的簡單指令,並且了解否定句的意思。
‧ 會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肚子餓,但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即使有時看起來好像有,如:說出「老婆婆」、「小白兔」,實際上孩子是把整個詞看成一個整體單位。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愛模仿成人說話,多在生活中與孩子對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學到正確的表達及溝通方式。
‧ 儘可能安排每週一次以上的親子共讀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圖大字少的繪本或生活故事。
‧ 為孩子慎選電視節目和錄影帶,避免他學到不雅的詞彙與不當的語言表達方式。
別跟孩子說教
別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說大道理,因為他聽不懂,下次仍可能再犯,如果採打罵的方式,他也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才對。建議您可以:
(1) 直接以行動示範甚麼是該做、可以做的事情,如:發現孩子用大人用的原子筆在牆壁塗鴉,爸媽可示範如何使用適合孩子的粗筆,在適合的地方上塗鴉,如:屬於孩子的畫冊。
(2) 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孩子堅持要自己拿湯匙吃飯,剛開始可能會舀不到東西,或食物還沒送到口就掉滿地,幾次失敗之後,就會因為肚子餓,要爸媽餵他。
■社會情緒發展
‧ 孩子會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雖然實際上是各玩各的,但仍會注意彼此的遊戲,有時會短暫參與對方的活動。
‧ 恐懼的情緒增加,怕黑、怕獨處,容易嫉妒新生的弟妹,會用大哭大鬧的方法表現不滿的情緒。
‧ 孩子能短暫聽從成人的警告或提醒,但自己的想法變多,喜歡說「不」,追求獨立自主。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他到社區公園,鼓勵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教他學習遵守簡單的規範,如:「分享」、「排隊」。
‧ 學習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他表達情緒,透過說故事及遊戲,幫助他認識、抒發情緒。
‧ 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尊重他的感受,給他 更多選擇的機會,但不能任意放縱他。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大哭大鬧,父母先不要發怒,可以試想引發孩子哭鬧的可能原因,不要一直質問孩子,也不要打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不容易說出自己哭鬧的原因。
建議你可以蹲下來抱他一下,輕拍他的背,等他哭聲平息、情緒好一點時,再以和緩的口氣跟他說:「爸媽知道你心情不好,你怎麼了?來,跟爸媽慢慢說。」、「如果你一邊哭一邊說,爸媽聽不見你在說甚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幫你…」,孩子的情緒可能就會緩和一些,並試著說出他怎麼了。
■ 爸媽的Q & A
1. 孩子凡事都說「不」,該如何處理?
‧ 孩子說「不」,是必經的成長歷程
爸媽可能會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愛說「不」,而覺得困擾。其實2到3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爸媽可以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說:「不可以!」多跟孩子說:「你可以做甚麼。」、「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甚麼。」相信孩子說「不」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 喜歡追求獨立自主的兩歲孩子
兩歲以後的孩子,因為有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喜歡跑跑跳跳、爬上爬下、騎三輪車四處探索,生活中許多事都想要自己嚐試,如:自己吃飯、拿筷子、脫鞋、如廁。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不喜歡聽從大人的命令,即使做不好,也想自己做。
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試他想做的事,在一旁陪伴就好,如:在平坦空曠的地方,讓孩子練習騎三輪車,讓孩子有充分機會練習,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要用批評取笑的方式否定他,免得他因為挫折感而放棄嚐試,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你做得很好,下次會愈騎愈好、愈騎愈遠!」,這樣可以使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培養出願意自我挑戰的特質。
‧ 順應孩子的發展與個別特質
父母如因安全或整潔問題,限制孩子對環境的主動探索,可能會造成他變得非常被動,或變得更愛反抗大人。孩子必須藉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建議父母可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讓他藉由探索環境了解或發展自己的能力。
除了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之外,教養孩子也需要順應孩子的個人氣質傾向,如:活動量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運動,才會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2. 我家的孩子很偏食,怎麼辦?
「小宇很挑食,只愛吃甜食,不喜歡吃菜吃肉,令人擔心他的營養與健康問題。」
‧ 飲食問題帶來的健康問題
飲食習慣不良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脾氣暴躁,而吃了太多高糖高鹽、高脂肪高熱量的油炸食物,容易導致肥胖症,未來還可能因為血醣過高,引發糖尿病。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小時候胖沒關係。其實,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愈發胖,可能造成呼吸不順、肺活量不佳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肥胖容易使人自我形象低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 讓孩子不偏食的五大良方
(1) 吃飯前,不要讓孩子做劇烈運動。不可以零食代替正餐,如果孩子在正餐前肚子餓,可以改給他少量水果、牛奶止飢。
(2) 孩子不想吃東西時,不要硬性要求與逼迫,選在孩子最可能餓的時候,給他食物,而且盡量少量多餐。
(3) 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如:把青菜剁碎,跟餃子皮或餡攪和在一起,或以鮮豔的食物色彩或裝飾可愛的餐盤提升孩子吃的興趣。
(4) 讓孩子參與烹調食物的過程,如:幫忙攪拌,鼓勵他吃看看自己製作的餐點。
(5) 用聊天或繪本說故事的方式,鼓勵孩子嚐試新的食物,讓孩子明白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資料來源:全國幼兒教育資訊網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
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
以1994-2004碩博士論文為例
張中煖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摘 要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在歷史發展上常受到與智能無關,卻會因肉慾、熱情引發事端之誤解,致使舞蹈地位受損,研究起步也較晚,直到二十世紀舞蹈才脫離體育成為高等教育獨立主修科目,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也促使舞蹈研究開花結果,並結合應用其他領域,擴展研究主題與成果。
台灣自有舞蹈科系以來主要以培養專業舞者為目標,1990年代舞蹈研究所的相繼設立,對舞蹈研究風氣的開創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本論文主要以1994至2004年全國碩博士論文中針對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和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作彙整、分析與探討,不就個別論文內容作評論,而從研究主題回顧中思考並提出未來從「跨越」的觀點擴展研究主題的可能性,俾利舞蹈教育研究量與質的提昇。
關鍵詞:舞蹈教育、舞蹈研究、碩博士論文
Abstract
Dance is made through human body. Because people think it i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separating from mind, and easy to cause crimes, it has been misunderstood
and twisted in the long histo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dance did not win its respectable place. Dance research started late compared to other arts. Dance has gradually not affiliat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enhanced value of dance in academic world, dance research blooms and more research topics have been explored. It also becomes a trend to do research by combining dance with other fields.
To train professional dancers has been the main goal of different dance programs in Taiwan since its start from 1964. Dance research has not been the focus until dance graduate programs were established from 1992. Due to the meaningful era of development of dance research in Taiwan,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itles of theses from 1994 to 2004 with research targets on Talented Dance Class, da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dance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itles of theses, the author discusses what main interests are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tudy within above-mentioned dimensions. However, 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are not criticized. Based on collected materials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uthor submits the interaction of rol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inter-disciplines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re helpful to expand and deep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topic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ance research in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Keywords: Dance Education; Dance Research; Thesis
壹、前言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被認為是藝術之母,是人類最親近的藝術,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手舞足蹈即伴隨著存在。然而,或許因為手舞足蹈的身體經驗非常個人、
主觀,較難以用精準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舞蹈人習慣「動身體」勝於「動筆」,甚且「動身體」的經驗,在中外歷史上似乎都難逃遭到曲解、貶抑、邊緣化及禁制的命運,例如:中國舞蹈史中許多善舞者是名妓(王克芬等,1986;王克芬,1991),因此舞者並未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我們有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及說法,顯示「智」育凌駕「體」育,身體的教育被忽視,藝術教育亦非課程核心,致使舞蹈從未在我國一般學校體制內佔有獨立運作實施的空間,這可從歷來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得到證明(教育部,1993;1995)。在西方雖然柏拉圖認為健全的教育應包括歌舞教育,但自古希臘文明的傳統開始就將身體與智能二元區隔,希臘哲人仍舊憂心跳舞引發過度熱情,危害社會秩序;莎樂美的舞蹈被認為是色情、誘惑與罪惡;清教徒禁慾,舞蹈就像遊戲般只在孩童身上發生;西洋舞蹈史古羅馬帝國時期也曾將舞蹈與肉慾色情掛勾,且因為強迫基督徒跳舞以示懲罰,使得基督宗教亦曾要求信徒禁舞;直到二十世紀前舞蹈在一般人的概念就是身體與情感的化身,與智力無關(Kraus & Chapman, 1981; Hanna, 1999)。個人以為上述種種因素使得舞蹈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相較於其他藝術,起步較晚,相關的文獻亦較缺乏。
貳、舞蹈教育研究開場
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有舞蹈研究學者,中國學者如明朝朱載堉研究歷代舞蹈,包括舞名、舞者、舞衣、舞形、舞容、舞器、舞譜等,甚且以「舞學」來尊崇舞蹈的獨立學術地位(王克芬、蘇祖謙,1996),在舞蹈研究方面貢獻卓著,比起其他國家毫不遜色。但若要論及舞蹈教育研究,筆者始終認為舞蹈作為一獨立知識體的地位須先確立,且其必須可以系統化、結構化地教與學,需要透過具公信力的學術環境滋養支持,才有可能持續累積研究成果,因此從舞蹈在現代化高等教育體制內的發展起算,應該是較務實的做法,而因為現代大學(University)
這種產物來自西方傳統,故舞蹈教育研究的開場從西方世界登台是可預期的,根據Puretz(1989)所述,美國大專院校有關舞蹈研究最早之記錄可推至1901年的Springfield College。
第一個擁有創造性、藝術性舞蹈的教育部門是由Gertrude Colby女士在1913年設立於Speyer學校,該校屬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Teachers College)的分支。Colby女士累積自己在體操、芭蕾、戲劇、音樂律動之訓練,積極發展兒童舞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1916年她轉換跑道至哥大教師學院推動其「自然律動與舞蹈」之師資培訓課程,她回歸走、跑、跳、轉,自由、自然地舞動,以及標榜自我表達、展現想像力的舞蹈教育理想,為舞蹈成為現代學校研習內容打開源頭。之後由於Margaret H’Doubler女士的努力,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於1926年首開創舉訂定舞蹈課程,提供附屬於體育內的舞蹈學位,使舞蹈成為大學主修學習項目,為舞蹈進入高等教育立下里程碑。H’Doubler女士個人有著生物科學、哲學與體育的背景,對舞蹈訓練本身就很強調從生理運動科學的觀點出發,已經為舞蹈研究鋪路,她同時鼓吹以各種觀念方法來研究舞蹈,認為舞蹈作為一種學習領域,應該包括動作科學、動作技巧、律動分析、舞蹈歷史、舞蹈編創、舞蹈哲學和舞蹈教學法,而舞蹈教育的目的旨在啟發每個人的身體覺知能力、智力及創造力,這也為舞蹈研究之路奠下根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Kraus & Chapman, 1981; Ross, 2000; Hagood, 2000)。爾後拉邦動作分析、舞譜等科目進入校園,更為舞蹈研究提供了多樣的工具及方法。美國舞蹈教育的發展即證明了自從舞蹈進入大學體制後,舞蹈的研究伴隨舞蹈地位的提昇,逐漸開花結果,如今還藉由跨領域的研究管道,結合應用其他像是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管理學等領域,促使投入舞蹈相關研究者的背景更多元,舞蹈研究的主題與方向更為拓展,舞蹈研究方法有更多的選擇,研究成果當然也就更豐碩了。
參、台灣舞蹈學術研究的腳步
前已提過舞蹈研究起步較晚,而我國的舞蹈教育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又更晚,這原因其實是可以追溯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中國文化大學是在1964年文化學院時代成立五年制舞蹈科,這是我國最早有舞蹈專科的開始,距離H’Doubler女士的1926年足足晚了近四十年。舞蹈在文化學院內也曾經和音樂合併為舞蹈音樂科(1966年),並與體育合為體育系舞蹈組(1975年),直到1982年才獨立成系(http://www.pccu.edu.tw/dance/)。
由目前六所擁有舞蹈系之校院的網站觀之,不難發現歷史較悠久的學校如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台南家專(今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最初都是在音樂科內設立舞蹈組;位於台中的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則是成立體育科舞蹈組,後改為體育舞蹈學系(1996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1983年成立舞蹈系;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於1998年成立舞蹈系。不同於美國的專業舞者養成能夠倚靠民間舞蹈學校和舞團的訓練,台灣的情形是舞蹈在大專校院內成為獨立之專業主修學習項目後,舞蹈的自主性雖確立,然有鑒於國際舞壇之強烈競爭,需積極提昇舞者的素質,台灣各舞蹈科系皆以培育專業舞者為主要目標,學術理論的建立與研究並非重點。所以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成立時設定為五年制,希望以較多的時間來訓練表演者;舞蹈資優班的設置,也是基於想更早以有系統的方式來發掘並培養年輕舞者。
即便如此,大專校院體育課或體育科系,尤以師範體系內實施舞蹈課程之授課教師,仍因自己的專長而努力從事舞蹈教學和相關研究,舞蹈科系誕生後,因有更多舞蹈專業教師的投入,研究方面也就可仰賴更多高等教育師資的奉獻,他們雖因教學行政工作繁忙,在升等的壓力下仍勉力為之,研究的重點包羅萬象,舉凡中國舞蹈史料彙整分析,台灣原住民樂舞的田野採集研究,中西方舞蹈比較,以及有關舞者的訓練、動作探索、創作教學各方面都包含在內,自1960至1994年劉鳳學(1967)、廖幼茹(1974)、張麗珠(1975)、蔡麗華(1979)、高棪、李維(1983)、施淑慧(1983)、吳明月(1984)、江映碧(1986)、蔣
嘯琴(1988)、黃素雪(1991)、伍曼麗(1992)等人的著作出版可為代表。雖然那時尚未有舞蹈研究所,也有少數與舞蹈相關的碩士論文,例如趙麗雲的【周舞十議】(1977),在此情況下,舞蹈研究算是有不錯的起步,然可繼續追求在量與質方面開拓改善的空間。
近年來學成回國之舞蹈博士也積極投入研究工作,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的論文集可資證明,惟目前所見似乎雲門舞集是蠻多人共同的興趣和研究焦點,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更多樣化的主題探討出現,這群深具潛力的研究學者未來的發展和研究動向著實令人期待。另一值得慶幸的是對台灣舞蹈前輩的資料整理也在文建會推動下,自筆者1995年規劃台灣舞蹈史研討會,有了初步研究報告後(文建會,1995),再接再厲,完成高棪(江映碧,2004)、李天民(伍湘芝,2004)、李彩娥(趙綺芳,2004)林香芸(林郁晶,2004)的單本傳記,加以國家文藝基金會歷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劉鳳學(李小華,1998)、劉紹爐(鍾明德,1999)、羅曼菲(徐開塵,2002)、林懷民(楊孟瑜,2003)等人的傳記出版,都提供舞蹈界更豐富的研究主題史料。舞蹈人類學尤以台灣原住民舞蹈之研究是另一研究主軸,因其為台灣所專有,佔文化地利之優勢,早期舞蹈前輩高棪、劉鳳學、李天民等人即已投入蒐集研究工作,研究前景仍舊看好,融入各族原住民的知名表演團體【原舞者舞團】還以結合研究、推廣與表演自許。劉鳳學博士繼其有關儒家舞蹈研究之後,結合研究與表演唐樂舞的成果,更是獨樹一格,深獲國內外人士的肯定;陳玉秀女士在雅樂舞與古典舞蹈的研究亦貢獻良多。其他有關東方身體觀、現代、後現代等思潮之研究也頗為流行,尚有舞蹈比賽、民間舞團和舞蹈社經營管理等研究,台灣舞蹈學術研究就在一步一腳印中持續前進。
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
舞蹈不僅是情感和身體經驗的表達,也是一種心智現象的反映。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Frame of Mind)(1983)多元智能理論,就明白指出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說明了舞蹈是多元智能的一種表現。廣義而言,舉凡有關舞蹈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就是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不僅是舞蹈的教與學,還著重於舞蹈的教與學之間如何互動、轉化及運用,以激發個人成長之無限潛能。換言之,舞蹈教育提供學生舞蹈之經驗、知識,並強化學習者在其他領域科目的學習能力,以便將所學和所得之能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Hanna, 1999)。而舞蹈本身即有教育的功能,透過人認識舞蹈,透過舞蹈瞭解文化,透過舞蹈研究再深化對不同舞蹈議題面向的發掘與領悟,進而達到教育所賦予之啟發探究的本質與內涵,可見舞蹈教育包含廣闊,舞蹈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舞蹈教育研究可謂是與舞蹈的教與學有關之研究,其主題面向之涵蓋範圍非常寬廣,且並非舞蹈人才有興趣從事與舞蹈教育相關主題之研究工作,研究主題的選擇乃源自於研究者的興趣與關心,研究本身則是研究者隨著時代科技的演變,不斷為舞蹈的教與學發現問題、診斷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以找到新的發展契機之歷程。
伍、本論文之規範
一個沒有範圍限制的研究,只會徒增研究者的困擾,使研究失焦,無法突顯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且筆者自衡時間和能力有限,倘若要全面探究舞蹈教育研究主題,深感惶恐也力不從心,有鑑於此,本論文將以1994年到2004年這十年之全國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且特別以大專校院舞蹈科系、中小學舞蹈班和普通班為對象的研究論文為探討重點,此乃根據民國八十六年公佈的藝術教育法,將藝術教育之實施區分為學校專業藝術教育、學校一般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三大
項,筆者取其前兩項所針對的對象為主。意即本論文僅就近十年來以舞蹈專業科系、中小學舞蹈班,以及中小學普通班為研究對象之碩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作回顧與分析。
其實此次研究在時間點的擷取上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國第一個舞蹈碩士班於1992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成立,距今約十多年,之後陸續有文化大學(1999年)、國立臺灣體育學院(2004年,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及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成立舞蹈研究所(2004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所創立的表演藝術研究所也有舞蹈組(2002年),從時間推算,剛好可作十年回顧。而研究所的成立使得我國舞蹈研究環境更上一層樓,舞蹈研究人才之培育有了更堅實的搖籃,故以研究生論文主題作探討,實有助於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與評估。同時這十年來有更多到歐美國家取得高學歷的舞蹈學者投入舞蹈專業教育工作,對帶動舞蹈學術研究風氣產生極大的效果,這也是去年(200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舉辦國內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主之國際舞蹈論壇的重要因素。筆者將本論文研究之時間點鎖定在近十年內碩博士生論文之研究主題,企圖從回顧、彙整資料中找出相關脈絡,呈現出舞蹈研究的發展趨勢和問題,以展望未來,俾利更多舞蹈研究的產出。本文不會就個別論文內容作分析評論,所有引用的資料筆者都瀏覽過摘要或是全文,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則以吳宜澄、盧姵綺(2003)出版的手冊為參考依據。
陸、舞蹈碩博士論文十年回首
根據筆者在一、二月份初步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輸入電腦,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結果,發現33筆資料,若是以舞蹈連結教育作為關鍵字輸入,搜尋1994年至2004年的碩士論文共得459筆,博士論文30筆,但從檢索到的資料顯示真正與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學生或大專校院專業科系為對象之論文約有
三十多篇,其中許多不在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的選項內,此也引發研究者對關鍵字選擇的好奇及思考,其是否意味著舞蹈教育尚未成為專業用語,使用性並不普遍,有待進一步探究。以下就從檢索到和個人掌握到的資料入手,先以三大研究對象為區隔作回顧與分析探討。
一、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
從以舞蹈班為主題的論文中不難發現主題脫離不了針對舞蹈班整體、學生、教師與教材教法之研究。例如:有關舞蹈班現況發展之研究(謝明叡,2003;唐璽惠,2004);舞蹈班學生特質、學生研讀動機、對課程及教學滿意度、生涯規劃、職業選擇、畢業生追蹤調查之研究(簡美姿,2002;傅茹玲,2004;張介,2003;鄭如吟,2004;林宇涵,2001;林正隆,1999);舞蹈教師培育制度、教學滿意度、工作士氣、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生涯規劃、專業成長、教學行為、教師教學效能等研究(黃萌勤,2002;戴貝玲,2000;許幼靜,2001;康純怡,2003;林靜怡,2003;林逸貞,2003;劉麗雲,2002;張錦昌,2003);以及針對特定課程實施狀況之研究、技巧教學派別訓練、課程或教學設計之改善所作的行動研究(薛美良,2002;石志如,2003;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有趣的是上述例子中,類似的主題會運用於不同年齡層的舞蹈班作為研究主題,或是跨越舞蹈班年齡層,甚或涵蓋技職體系,且量化研究不少於質化研究,可見研究生的興趣和相互影響,也顯示統計數據結果仍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對舞蹈專業背景者而言,則須跨領域學習或尋求相關專業人士之協助。另外,由於早期舞蹈班的設立是依據特殊教育法,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所以研究者的背景延伸至教育和特教領域,也因為須符合特教法規,正式師資須具備特教學分之要求,使得舞蹈班師資來源和教學成為關鍵問題,故明顯看出在教師方面的研究主題又較為豐富。
此外,目前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的論文又明顯較其他研究對象多,究其因,筆者認為是因為舞蹈班於1980年設置,乃世界創舉,具有獨特性,沒有太
多傳統包袱,但實施以來又面臨許多問題,因此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筆者就曾獲國科會補助研究國小舞蹈班的即興創作課(張中煖,1999/2000),也曾為文探討過舞蹈班的相關問題(張中煖,1997),並至國外發表論文介紹我國的舞蹈班(Chang, 2000)。同時,筆者發現這些研究者幾乎都曾擔任過舞蹈班的教師或行政人員,有些還曾是在舞蹈班中成長的學生,會以舞蹈班為研究對象應是自然合理之事。
二、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
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的舞蹈教育研究,因為以往無舞蹈師資專門培育管道,舞蹈是附屬於體育課程內,故在舞蹈專長師資欠缺的情況下,舞蹈教學較難落實,只能倚靠有心人士對舞蹈的熱愛與熱忱,投入教學和研究工作。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啟動之後,舞蹈在國民中小學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與戲劇併入表演藝術中,由於新課程的改變,影響到課程的整合設計與教學之實施。十年來的研究主題包括針對舞蹈教學教師行為、舞蹈教學現況、教學滿意度、教學要領、教學方法、舞蹈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等(陳勝美,1994;蕭玉香,2004;周冠玲,2004),以及有關舞蹈課程與教學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研究主題亦紛紛出爐,涉獵的主題方向包括舞蹈在國民中小學統整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含原住民舞蹈)、教學方法研究等等(莊憶竹,2002;柯佩宜,2003;莊國鑫,2003)。還有一位研究者直接以「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為研究主題,雖然實施對象為幼稚園大班,不在討論範圍內,但研究者既直接又坦白,充分反映了普通班舞蹈教學的困境(張重文,2003)。截至目前為止所看到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之研究,量化和質化研究皆有,研究者不乏師範院校之背景出身,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引起了舞蹈碩士生的興趣,有參與研究的趨勢,未來藉由擁有舞蹈系所學校之師資培育中心,將有更多舞蹈專業人才進入中小學體制內任教,期待能有更多這
方面的舞蹈教育研究出現,也希望以教育為主之舞蹈研究所學生能針對一般中小學之舞蹈教育,勇於開發更多可研究之主題。
三、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
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有以特定舞蹈學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影響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因素為主題之碩士論文(李佩芬,2003;傅家玫,2002),尚有針對專業舞者的身體狀況和動作能力為研究面向的,其多為體育背景或是結合體育領域的舞蹈研究者,且以舞者體態、身體組成、動作分析、動作能力、運動傷害、身體覺察能力、表演能力等為研究主題(郭惠良,2002;曾媚美,2001;黃懿蒨,2003;林麗芬,2004;李奕寬,2004;卓子文,2002;鍾孟玲,2001)。若研究對象為專業舞者,有可能是只針對某一舞蹈專業科系舞者之研究,甚至是以少數舞者為對象,也可能不僅限於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的學生,這些論文皆有助於對舞蹈系學生和專業舞者的瞭解。
在此筆者還想提及舞蹈藝術碩士的畢業成果報告,雖然和教師以作品升等類似,是以舞蹈表演或創作過程和結果作為文字撰寫內容,多半是自身經驗敘述和感想,然而從舞蹈專業者的角度觀之,卻是最直接真實的記錄,仍具有一定的價值,近幾年相關研究主題大多圍繞在身體旅程的探索、表演的「體驗」、表演能力的開發與提昇等面向(謝慧超,2004;林維芬,2004),可作為研究專業舞者及編舞者的寶貴資料。
柒、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跨越
此次彙整近十年來國內碩博士論文有關中小學和舞蹈專業環境之舞蹈教育研究主題,雖然因舞蹈尚未有博士班,以致博士論文闕如,且因個人時間能力因素,難免有所疏漏不足之處,但欣喜看到舞蹈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並看到未來
可再努力的方向。綜觀現有主題,筆者預判未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發展趨勢,會是從「跨越」的觀點所衍生,故提出下列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跨越教師與研究者的角色
傳統教師的做法比較被動保守,自有九年一貫課程後,教師的自主性提高,也被鼓勵自己編教材,自己研究教學方法。近年行動研究又蔚為風潮,使教師參與者的角色,可以透過教學行動,診斷問題,設計方法,改善問題,達到教學與研究合而為一之目標。許多舞蹈研究生具有教師資格,從論文標題顯示有些已經著手進行此類研究(卓子文,2002;莊憶竹,2002;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筆者期盼更多舞蹈教師,尤其是舞蹈技巧、舞蹈即興與創作的任課教師,應思考如何把握舞蹈術科教學所需特殊環境,舞蹈動作學習的特性和方法,舞蹈編創過程之導引方式,或是舞蹈特殊的評量方式,設定研究主題,嚐試行動研究。如此一來,教學和研究結合,教學之後研究結果也水到渠成,對於時間精力的耗費相當經濟,對於大專校院期待教師能兼顧教學與研究工作之目標又最能順利達成。且由此個人跨越角色的想法岀發,又可延伸至不同人、不同角色、不同專業背景、甚至不同國度文化的研究人才,共同發展研究主題,完成跨領域、跨國度、跨文化合作之研究成果的願景。
二、跨越舞蹈與人文領域
舞蹈以人出發,關懷的亦是人的問題。然因長久受到以專業舞者為培訓目標導向之影響,舞蹈人對舞蹈的文史哲學用心不夠,更遑論觸及對一般文史哲學的關注,故筆者在此研究過程中發現舞蹈文史哲學相關之研究主題出自舞蹈研究生的不多(林勇成,2001;趙郁玲,2002;陳詩雲,2004),而可能是來自其他藝術、美術史、國文相關的研究生(劉怡慧,2000;蕭心瑩,2002;袁光明,2003;林姿君,2003;李睿瑜,2003),似乎早期舞蹈前輩對舞蹈史學和美學的研究挖掘,急待舞蹈人承繼。筆者指導研究生時,也常發現他們要針對自己的研究方向,訂出適合的研究主題並非易事。當面對研究主題的選擇、確定時,常會因為思考
窄化、受侷限,可揮灑的空間不足,致使研究主題難產。如何旁徵博引、觸類旁通,使得研究主題更簡潔明確並富有人文氣息,甚至能深及舞蹈人文發展脈絡,是研究者必須深思並謹慎以對的,而這也與舞蹈本身如何能夠以更統整的方式落實在教育體系內息息相關。
三、跨越舞蹈與體育領域
舞蹈作為一般學校正式學習的獨立個體是從體育分立出來的,雖然舞蹈在情感、美感和創意方面的教學是體育課較缺乏的,但畢竟體育界為追求運動選手卓越成績,打破紀錄,已長期借用科技儀器,用較科學的方法來達到動作訓練的目的,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就,值得舞蹈界參考借鏡。以舞蹈班入學甄試為例,在體能測試方面仍仰賴體育基本動作測試和簡單工具來檢視學生的柔軟度、平衡感、敏捷性和空間感,以作為一些參考指標,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目前因為有些舞蹈系設置於體育學院內,從前文分析中已可看到明顯合作的趨勢,筆者認為未來應該促成兩者間更緊密的合作研究,包括武術、體操的動作與舞蹈的融合,如熊衛老師創立的太極導引對舞者的影響;或是強調心肺功能、調整肌肉或塑身減肥效果之動作訓練體系如時下流行之Pilates對舞蹈訓練的輔助;抑或運動科學可對舞蹈學習的內容、時間、方法提供客觀支撐;以及運動傷害的避免和防護,甚或如何針對某一特定舞蹈動作達到精進效果等等。
四、跨越舞蹈與醫學領域
舞蹈是以身體為媒介,瞭解身體、照顧身體,才能讓身體發揮最佳功效。不幸的是為了維持苗條的體態,以便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者對「苗條」的定義可能較一般人更為苛刻,常導致身體不健康,許多舞者吸煙就是為了維持身材,亦有得厭食症者。因此,如何保有維護健康概念,充實營養學知識,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呈現美態,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共同研究。陳玉秀(2002)研究雅樂舞中心軸與振興醫院骨科長期合作的成果,協助病人復建收穫有成,即是最佳寫照,希望對年輕一代有所啟發。此外,舞蹈在一般教育環境中實施,可能會面對
特殊學習者,包括肢障、智障、聽障、情緒障礙、自閉症、視障、精神疾病患者,如何針對這些特殊個案施教,也需要醫療專業人士的共襄盛舉,筆者認為在這方面除了所謂的舞蹈治療領域的研究像李宗芹老師已累積不少成果,並已出書分享大眾(李宗芹,1996;2001),倘若能從舞蹈教育的角度切入,亦可開發出許多值得投入研究的主題。
五、跨越舞蹈與科技領域
科技日新月異,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產生重大影響,舞蹈也被驅使著必須面對改變,也從中得到許多方便。舉例而言,現有舞蹈影像或教學過程的記錄、舞譜的記載、編舞的軟體發明、跨越時空的學習方式、資訊的取得與交流、統計程式、文字、圖檔的輸入、轉換、呈現,都拜科技發達之賜,大幅又快速地增加了舞蹈研究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未來如何善加運用科技於舞蹈教育研究中,已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傳統白紙黑字方式書寫舞蹈課程時,在動作描述上總覺得力有未逮,困難重重,若能配合影像資料同步呈現,並藉由網路廣為流傳分享,對舞蹈教學之研究實是一大利多。身處二十一世紀,結合科技與舞蹈的研究主題在可預見的將來,相信會是最具發展潛力、開拓空間最寬廣、也最值得期待的。現有研究已見端倪,有多媒體輔助傳統舞蹈跳鼓和創造性舞蹈教學的實例(張育婷,2001;潘威麟,2002; 陳秀如,2002)。今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主導,所申請的學界科專研究計畫,企圖藉由舞蹈與科技的結合,探討如何記錄顯現人類動作的質感,未來並進一步計劃將研究結果,發展運用於具創意和效能的產業上,此乃一項深具挑戰的研究工程,且讓大家拭目以待!
六、跨越量化與質化的迷思
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有特點,也各有不足之處,究竟何種方法較合適,端視研究主題的需求而定,調查研究較適合量化研究,行動研究則為質化研究。照理說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是質的提昇,但誠如前述所言有關舞蹈教育的研究顯示量化研究不在少數,因為許多研究生經常採用問卷調查之方式,進行
有關滿意度、職業選擇、生涯規劃、學習動機、教學效能等主題之統計分析研究,或是利用測試工具、科學儀器輔助來實施對身體狀況、動作能力、運動傷害之研究。筆者比較在意的是研究者對於實施方法和工具的專業能力與掌控,是否能對於量化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給予適當合理的詮釋,能夠做進一步地推論,而非僅是停留在統計數字的表層解釋。未來研究者若能根據自己的專長,或是結合其他專業人士,不陷入量化或質化研究的迷思,善用其他相關領域的特長,更有創意地運用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那麼相信會有更意想不到的研究主題及成果出現。
捌、結語
筆者建議從鼓勵更多研究者的參與投入、不同專業與文化背景之研究者的互動合作、舞蹈統整的角度、跨領域研究的激盪、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束縛各層面著手,來探討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可能性,希望對未來擴展及更深入探索舞蹈教育研究之主題能發揮實質的效益,例如:有關舞蹈與國家政策方針、經費預算、設備需求;舞蹈行政主事者的觀念看法;舞蹈專業學、術科各個課程研發和評量;舞蹈與其他領域整合之研究;台灣舞蹈發展史、舞蹈教育史的建構等方面,都有許多探究的可能和價值,可幫助更全面了解我國的舞蹈教育。
然另有一項對研究提昇相當重要、具指標作用之因素必須存在,即是研究發表管道,特別是具有嚴謹論文審查機制的研討會、學術期刊像是「藝術教育研究」期刊、各大學校院之研究學報等,目前仍是研究生和大專校院教師學術論文發表的主要場域,但還需多開闢一些管道,使研究風氣更為活絡。筆者與舞蹈夥伴於2001年成立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每年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還特別舉辦全國研究生的研討會,並出版「台灣舞蹈研究」期刊,就是希望提供舞蹈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管道,今年(2005)還預備設置碩士論文獎,以鼓勵優質的舞蹈研究成
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今年初音樂、戲劇和文化資源三個學院也開始出版屬於自己的學刊,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累積更多的研究主題、研究能量、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
總之,台灣舞蹈研究能量正在逐漸聚集中,舞蹈研究者的數目也在增加當中,雖然現有總量還不足以成大氣候,但明顯可見舞蹈研究在近十年內甚至是五年內是較密集發生的,其中因為舞蹈研究所的成立,督促研究生投入研究工作功不可沒。今年(200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將成立招生,分為教育和評論主修,對未來舞蹈教育研究無疑又增添一樁喜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主客觀研究環境更為健全的情勢下,筆者樂觀地相信透過更多量產達到優質研究水準的期盼實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王克芬(1986)。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台北市:蘭亭。
王克芬(1991)。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市:南天。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台北市:文津。
文建會(1995)。一九九五台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台北市:文建會。
石志如(2003)。葛蘭姆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國中舞蹈才能班現代舞課程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江映碧(1986)。舞蹈教育原論。台北市:快樂兒童漫畫週刊雜誌社。
江映碧(2004)。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台北市:文建會。
伍曼麗(1992)。舞蹈教學:預防傷害之研究。台北縣:麗力。
伍湘芝(2004)。李天民:舞蹈荒原的墾拓者。台北市:文建會。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
李佩芬(2003)。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灣藝術大學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奕寬(2004)。台灣地區舞蹈專長學生之舞蹈傷害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睿瑜(2003)。朱載堉舞學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吳明月(1984)。舞蹈創作理論與實際。新竹市:國興。
吳宜澄、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周冠玲(2004)。Mosston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教學在國小舞蹈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正隆(199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林宇涵(2001)。國中舞蹈班畢業生職業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5瀏覽)。
林勇成(2001)。台灣地區孔子廟「釋奠佾舞」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林姿君(2003)。舞袖飛揚—漢代墓葬中舞人形象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郁晶(2004)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台北市:文建會
林逸貞(2003)。台灣地區高中職舞蹈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維芬(2004)。跨越時空的身體探索,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
林靜怡(2003)。台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麗芬(2004)。舞蹈介入對舞者拇趾外翻及足弓之影響,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運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施淑慧(1983)。舞蹈原論。台北市:香草山。
袁光明(2003)。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高棪、李維(1983)。中西舞蹈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莊國鑫(2003)。花蓮縣北埔國民小學太巴塱傳統舞蹈教學之個案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莊憶竹(2002)。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陳玉秀(2002)。古樂舞主體覺知之探索與再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執行製作,2000年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223-244。宜蘭縣:傳藝中心。
陳秀如(2002)。視覺創造思考應用於創造性舞蹈之探討-以空間元素為創作範例,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勝美(1994)。體育課之教師行為分析-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詩雲(2004)。父權社會意識下女性芭蕾舞者角色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徐開塵(2002)。羅曼菲-紅塵舞者。台北市:聯文。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市:高雄復文。
許幼靜(2001)。舞蹈才能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康純怡(2003)。國小舞蹈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介(2003)。分析台灣地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77-93。
張中煖(1999/2000)。拉邦動作分析在國小舞蹈班即興創作課之應用研究,報告編號:NSC89-2411-H-119-001。台北市:國科會。
張育婷(2001)。電腦多媒體輔助舞蹈學習之研究-以台灣跳鼓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摘要。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張錦昌(2003)。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麗珠(1975)。論我國傳統舞蹈之創新。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社。
張馨尹(2000)。俄羅斯芭蕾藝術之起源與發展,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郭惠良(2002)。台灣地區舞蹈學生身體型態現況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黃素雪(1991)。從創造性舞蹈的動作表現中評估國小高年級女生的人格。台南縣:漢家。
黃萌勤(2002)。國民中學舞蹈資優班舞蹈師資培育制度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琤圈(2003)。合作學習在高中芭蕾教學之應用-以行動研究為主,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懿蒨(2003)。芭蕾舞者平衡能力與時間準確能力(Timing)、空間準確能力(Spacing)、岀力準確能力(Grading)相關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茹玲(2004)。高中舞蹈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家玫(2002)。影響台灣大專院校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歷程因素-以九位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生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曾媚美(2001)。舞者身體組成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孟瑜(2003)。少年懷民。台北市:天下文化。
趙郁玲(2002)。台灣舞蹈藝術概念蛻變之研究-以通俗文化中舞蹈為論題(1940-1980),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趙綺芳(200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市:文建會。
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趙麗雲(1977)。周舞十議,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廖幼茹(1974)。舞蹈創作三要素的研究。嘉義市:教師之友社。
蔣嘯琴(1988)。大儺考~起源及其舞蹈演變之研究。台北市:蘭亭。
蔡麗華(1979)。舞蹈創作之研究。台北市:弦哥圖書。
鄭如吟(2004)。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劉怡慧(2000)。唐代燕樂十部伎、二部伎之樂舞研究,摘要。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劉鳳學(1967)。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台北市:現代出版社。
劉麗雲(2002)。國中舞蹈班芭蕾舞教學行為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潘威麟(2002)。以「創造性舞蹈」為主體之國小教師電腦化輔助「教」「學」網站平台雛形設計與研究,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
蕭心瑩(2002)。兩漢「女樂」舞者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蕭玉香(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蕭明佳(2003)。從柴可夫斯基小夜曲作品48號與巴蘭欽之舞作來探討其音樂與舞蹈之關係,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
戴貝玲(2000)。國小舞蹈班舞蹈教師之教學滿意度及教學行政意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孟玲(2001)。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市:時報。
謝明叡(2003)。高中、高職舞蹈班發展現況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謝慧超(2004)。心‧中‧白-身心探索之旅,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薛美良(2002)。從芭蕾技巧之訓練原則探索腿形異常之改善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Chang, C. S. (2000).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Dance Class" in Taiwan, Dance and History: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Dance Research, 97-108.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Hagood, T. K. (2000). A history of da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Dance and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Hanna, J. L. (1999). Partnering dance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moves for changing times. IL: Human Kinetics.
Kraus, R. & Chapman, S. A. (1981).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2nd ed.). NJ: Prentice-Hall.
Puretz, S.L. (1989). The psychology of dance: A research review. In Overby, L. Y. & Humphrey, J. H. (Eds.). Dance current selected research volume 1 (pp.238-264). NY: AMS Press.
Ross, J. (2000). Moving lessons: Margaret H'Doubler and the beginning of dance in American educati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以1994-2004碩博士論文為例
張中煖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摘 要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在歷史發展上常受到與智能無關,卻會因肉慾、熱情引發事端之誤解,致使舞蹈地位受損,研究起步也較晚,直到二十世紀舞蹈才脫離體育成為高等教育獨立主修科目,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也促使舞蹈研究開花結果,並結合應用其他領域,擴展研究主題與成果。
台灣自有舞蹈科系以來主要以培養專業舞者為目標,1990年代舞蹈研究所的相繼設立,對舞蹈研究風氣的開創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本論文主要以1994至2004年全國碩博士論文中針對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和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作彙整、分析與探討,不就個別論文內容作評論,而從研究主題回顧中思考並提出未來從「跨越」的觀點擴展研究主題的可能性,俾利舞蹈教育研究量與質的提昇。
關鍵詞:舞蹈教育、舞蹈研究、碩博士論文
Abstract
Dance is made through human body. Because people think it i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separating from mind, and easy to cause crimes, it has been misunderstood
and twisted in the long histo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dance did not win its respectable place. Dance research started late compared to other arts. Dance has gradually not affiliat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enhanced value of dance in academic world, dance research blooms and more research topics have been explored. It also becomes a trend to do research by combining dance with other fields.
To train professional dancers has been the main goal of different dance programs in Taiwan since its start from 1964. Dance research has not been the focus until dance graduate programs were established from 1992. Due to the meaningful era of development of dance research in Taiwan,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itles of theses from 1994 to 2004 with research targets on Talented Dance Class, da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dance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itles of theses, the author discusses what main interests are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tudy within above-mentioned dimensions. However, 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are not criticized. Based on collected materials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author submits the interaction of rol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inter-disciplines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re helpful to expand and deep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topic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ance research in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Keywords: Dance Education; Dance Research; Thesis
壹、前言
舞蹈以人體為媒介,被認為是藝術之母,是人類最親近的藝術,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手舞足蹈即伴隨著存在。然而,或許因為手舞足蹈的身體經驗非常個人、
主觀,較難以用精準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而且舞蹈人習慣「動身體」勝於「動筆」,甚且「動身體」的經驗,在中外歷史上似乎都難逃遭到曲解、貶抑、邊緣化及禁制的命運,例如:中國舞蹈史中許多善舞者是名妓(王克芬等,1986;王克芬,1991),因此舞者並未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我們有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及說法,顯示「智」育凌駕「體」育,身體的教育被忽視,藝術教育亦非課程核心,致使舞蹈從未在我國一般學校體制內佔有獨立運作實施的空間,這可從歷來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得到證明(教育部,1993;1995)。在西方雖然柏拉圖認為健全的教育應包括歌舞教育,但自古希臘文明的傳統開始就將身體與智能二元區隔,希臘哲人仍舊憂心跳舞引發過度熱情,危害社會秩序;莎樂美的舞蹈被認為是色情、誘惑與罪惡;清教徒禁慾,舞蹈就像遊戲般只在孩童身上發生;西洋舞蹈史古羅馬帝國時期也曾將舞蹈與肉慾色情掛勾,且因為強迫基督徒跳舞以示懲罰,使得基督宗教亦曾要求信徒禁舞;直到二十世紀前舞蹈在一般人的概念就是身體與情感的化身,與智力無關(Kraus & Chapman, 1981; Hanna, 1999)。個人以為上述種種因素使得舞蹈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相較於其他藝術,起步較晚,相關的文獻亦較缺乏。
貳、舞蹈教育研究開場
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有舞蹈研究學者,中國學者如明朝朱載堉研究歷代舞蹈,包括舞名、舞者、舞衣、舞形、舞容、舞器、舞譜等,甚且以「舞學」來尊崇舞蹈的獨立學術地位(王克芬、蘇祖謙,1996),在舞蹈研究方面貢獻卓著,比起其他國家毫不遜色。但若要論及舞蹈教育研究,筆者始終認為舞蹈作為一獨立知識體的地位須先確立,且其必須可以系統化、結構化地教與學,需要透過具公信力的學術環境滋養支持,才有可能持續累積研究成果,因此從舞蹈在現代化高等教育體制內的發展起算,應該是較務實的做法,而因為現代大學(University)
這種產物來自西方傳統,故舞蹈教育研究的開場從西方世界登台是可預期的,根據Puretz(1989)所述,美國大專院校有關舞蹈研究最早之記錄可推至1901年的Springfield College。
第一個擁有創造性、藝術性舞蹈的教育部門是由Gertrude Colby女士在1913年設立於Speyer學校,該校屬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Teachers College)的分支。Colby女士累積自己在體操、芭蕾、戲劇、音樂律動之訓練,積極發展兒童舞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1916年她轉換跑道至哥大教師學院推動其「自然律動與舞蹈」之師資培訓課程,她回歸走、跑、跳、轉,自由、自然地舞動,以及標榜自我表達、展現想像力的舞蹈教育理想,為舞蹈成為現代學校研習內容打開源頭。之後由於Margaret H’Doubler女士的努力,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於1926年首開創舉訂定舞蹈課程,提供附屬於體育內的舞蹈學位,使舞蹈成為大學主修學習項目,為舞蹈進入高等教育立下里程碑。H’Doubler女士個人有著生物科學、哲學與體育的背景,對舞蹈訓練本身就很強調從生理運動科學的觀點出發,已經為舞蹈研究鋪路,她同時鼓吹以各種觀念方法來研究舞蹈,認為舞蹈作為一種學習領域,應該包括動作科學、動作技巧、律動分析、舞蹈歷史、舞蹈編創、舞蹈哲學和舞蹈教學法,而舞蹈教育的目的旨在啟發每個人的身體覺知能力、智力及創造力,這也為舞蹈研究之路奠下根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Kraus & Chapman, 1981; Ross, 2000; Hagood, 2000)。爾後拉邦動作分析、舞譜等科目進入校園,更為舞蹈研究提供了多樣的工具及方法。美國舞蹈教育的發展即證明了自從舞蹈進入大學體制後,舞蹈的研究伴隨舞蹈地位的提昇,逐漸開花結果,如今還藉由跨領域的研究管道,結合應用其他像是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語言學、管理學等領域,促使投入舞蹈相關研究者的背景更多元,舞蹈研究的主題與方向更為拓展,舞蹈研究方法有更多的選擇,研究成果當然也就更豐碩了。
參、台灣舞蹈學術研究的腳步
前已提過舞蹈研究起步較晚,而我國的舞蹈教育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又更晚,這原因其實是可以追溯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中國文化大學是在1964年文化學院時代成立五年制舞蹈科,這是我國最早有舞蹈專科的開始,距離H’Doubler女士的1926年足足晚了近四十年。舞蹈在文化學院內也曾經和音樂合併為舞蹈音樂科(1966年),並與體育合為體育系舞蹈組(1975年),直到1982年才獨立成系(http://www.pccu.edu.tw/dance/)。
由目前六所擁有舞蹈系之校院的網站觀之,不難發現歷史較悠久的學校如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台南家專(今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最初都是在音樂科內設立舞蹈組;位於台中的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則是成立體育科舞蹈組,後改為體育舞蹈學系(1996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1983年成立舞蹈系;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於1998年成立舞蹈系。不同於美國的專業舞者養成能夠倚靠民間舞蹈學校和舞團的訓練,台灣的情形是舞蹈在大專校院內成為獨立之專業主修學習項目後,舞蹈的自主性雖確立,然有鑒於國際舞壇之強烈競爭,需積極提昇舞者的素質,台灣各舞蹈科系皆以培育專業舞者為主要目標,學術理論的建立與研究並非重點。所以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成立時設定為五年制,希望以較多的時間來訓練表演者;舞蹈資優班的設置,也是基於想更早以有系統的方式來發掘並培養年輕舞者。
即便如此,大專校院體育課或體育科系,尤以師範體系內實施舞蹈課程之授課教師,仍因自己的專長而努力從事舞蹈教學和相關研究,舞蹈科系誕生後,因有更多舞蹈專業教師的投入,研究方面也就可仰賴更多高等教育師資的奉獻,他們雖因教學行政工作繁忙,在升等的壓力下仍勉力為之,研究的重點包羅萬象,舉凡中國舞蹈史料彙整分析,台灣原住民樂舞的田野採集研究,中西方舞蹈比較,以及有關舞者的訓練、動作探索、創作教學各方面都包含在內,自1960至1994年劉鳳學(1967)、廖幼茹(1974)、張麗珠(1975)、蔡麗華(1979)、高棪、李維(1983)、施淑慧(1983)、吳明月(1984)、江映碧(1986)、蔣
嘯琴(1988)、黃素雪(1991)、伍曼麗(1992)等人的著作出版可為代表。雖然那時尚未有舞蹈研究所,也有少數與舞蹈相關的碩士論文,例如趙麗雲的【周舞十議】(1977),在此情況下,舞蹈研究算是有不錯的起步,然可繼續追求在量與質方面開拓改善的空間。
近年來學成回國之舞蹈博士也積極投入研究工作,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的論文集可資證明,惟目前所見似乎雲門舞集是蠻多人共同的興趣和研究焦點,假以時日應該會有更多樣化的主題探討出現,這群深具潛力的研究學者未來的發展和研究動向著實令人期待。另一值得慶幸的是對台灣舞蹈前輩的資料整理也在文建會推動下,自筆者1995年規劃台灣舞蹈史研討會,有了初步研究報告後(文建會,1995),再接再厲,完成高棪(江映碧,2004)、李天民(伍湘芝,2004)、李彩娥(趙綺芳,2004)林香芸(林郁晶,2004)的單本傳記,加以國家文藝基金會歷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劉鳳學(李小華,1998)、劉紹爐(鍾明德,1999)、羅曼菲(徐開塵,2002)、林懷民(楊孟瑜,2003)等人的傳記出版,都提供舞蹈界更豐富的研究主題史料。舞蹈人類學尤以台灣原住民舞蹈之研究是另一研究主軸,因其為台灣所專有,佔文化地利之優勢,早期舞蹈前輩高棪、劉鳳學、李天民等人即已投入蒐集研究工作,研究前景仍舊看好,融入各族原住民的知名表演團體【原舞者舞團】還以結合研究、推廣與表演自許。劉鳳學博士繼其有關儒家舞蹈研究之後,結合研究與表演唐樂舞的成果,更是獨樹一格,深獲國內外人士的肯定;陳玉秀女士在雅樂舞與古典舞蹈的研究亦貢獻良多。其他有關東方身體觀、現代、後現代等思潮之研究也頗為流行,尚有舞蹈比賽、民間舞團和舞蹈社經營管理等研究,台灣舞蹈學術研究就在一步一腳印中持續前進。
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
舞蹈不僅是情感和身體經驗的表達,也是一種心智現象的反映。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心智架構」(Frame of Mind)(1983)多元智能理論,就明白指出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說明了舞蹈是多元智能的一種表現。廣義而言,舉凡有關舞蹈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就是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不僅是舞蹈的教與學,還著重於舞蹈的教與學之間如何互動、轉化及運用,以激發個人成長之無限潛能。換言之,舞蹈教育提供學生舞蹈之經驗、知識,並強化學習者在其他領域科目的學習能力,以便將所學和所得之能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Hanna, 1999)。而舞蹈本身即有教育的功能,透過人認識舞蹈,透過舞蹈瞭解文化,透過舞蹈研究再深化對不同舞蹈議題面向的發掘與領悟,進而達到教育所賦予之啟發探究的本質與內涵,可見舞蹈教育包含廣闊,舞蹈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舞蹈教育研究可謂是與舞蹈的教與學有關之研究,其主題面向之涵蓋範圍非常寬廣,且並非舞蹈人才有興趣從事與舞蹈教育相關主題之研究工作,研究主題的選擇乃源自於研究者的興趣與關心,研究本身則是研究者隨著時代科技的演變,不斷為舞蹈的教與學發現問題、診斷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以找到新的發展契機之歷程。
伍、本論文之規範
一個沒有範圍限制的研究,只會徒增研究者的困擾,使研究失焦,無法突顯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且筆者自衡時間和能力有限,倘若要全面探究舞蹈教育研究主題,深感惶恐也力不從心,有鑑於此,本論文將以1994年到2004年這十年之全國碩博士論文為範圍,且特別以大專校院舞蹈科系、中小學舞蹈班和普通班為對象的研究論文為探討重點,此乃根據民國八十六年公佈的藝術教育法,將藝術教育之實施區分為學校專業藝術教育、學校一般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三大
項,筆者取其前兩項所針對的對象為主。意即本論文僅就近十年來以舞蹈專業科系、中小學舞蹈班,以及中小學普通班為研究對象之碩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作回顧與分析。
其實此次研究在時間點的擷取上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國第一個舞蹈碩士班於1992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成立,距今約十多年,之後陸續有文化大學(1999年)、國立臺灣體育學院(2004年,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及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成立舞蹈研究所(2004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所創立的表演藝術研究所也有舞蹈組(2002年),從時間推算,剛好可作十年回顧。而研究所的成立使得我國舞蹈研究環境更上一層樓,舞蹈研究人才之培育有了更堅實的搖籃,故以研究生論文主題作探討,實有助於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與評估。同時這十年來有更多到歐美國家取得高學歷的舞蹈學者投入舞蹈專業教育工作,對帶動舞蹈學術研究風氣產生極大的效果,這也是去年(200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舉辦國內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主之國際舞蹈論壇的重要因素。筆者將本論文研究之時間點鎖定在近十年內碩博士生論文之研究主題,企圖從回顧、彙整資料中找出相關脈絡,呈現出舞蹈研究的發展趨勢和問題,以展望未來,俾利更多舞蹈研究的產出。本文不會就個別論文內容作分析評論,所有引用的資料筆者都瀏覽過摘要或是全文,碩博士論文引用格式則以吳宜澄、盧姵綺(2003)出版的手冊為參考依據。
陸、舞蹈碩博士論文十年回首
根據筆者在一、二月份初步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輸入電腦,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結果,發現33筆資料,若是以舞蹈連結教育作為關鍵字輸入,搜尋1994年至2004年的碩士論文共得459筆,博士論文30筆,但從檢索到的資料顯示真正與中小學舞蹈班、普通班學生或大專校院專業科系為對象之論文約有
三十多篇,其中許多不在以舞蹈教育為關鍵字的選項內,此也引發研究者對關鍵字選擇的好奇及思考,其是否意味著舞蹈教育尚未成為專業用語,使用性並不普遍,有待進一步探究。以下就從檢索到和個人掌握到的資料入手,先以三大研究對象為區隔作回顧與分析探討。
一、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
從以舞蹈班為主題的論文中不難發現主題脫離不了針對舞蹈班整體、學生、教師與教材教法之研究。例如:有關舞蹈班現況發展之研究(謝明叡,2003;唐璽惠,2004);舞蹈班學生特質、學生研讀動機、對課程及教學滿意度、生涯規劃、職業選擇、畢業生追蹤調查之研究(簡美姿,2002;傅茹玲,2004;張介,2003;鄭如吟,2004;林宇涵,2001;林正隆,1999);舞蹈教師培育制度、教學滿意度、工作士氣、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生涯規劃、專業成長、教學行為、教師教學效能等研究(黃萌勤,2002;戴貝玲,2000;許幼靜,2001;康純怡,2003;林靜怡,2003;林逸貞,2003;劉麗雲,2002;張錦昌,2003);以及針對特定課程實施狀況之研究、技巧教學派別訓練、課程或教學設計之改善所作的行動研究(薛美良,2002;石志如,2003;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有趣的是上述例子中,類似的主題會運用於不同年齡層的舞蹈班作為研究主題,或是跨越舞蹈班年齡層,甚或涵蓋技職體系,且量化研究不少於質化研究,可見研究生的興趣和相互影響,也顯示統計數據結果仍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對舞蹈專業背景者而言,則須跨領域學習或尋求相關專業人士之協助。另外,由於早期舞蹈班的設立是依據特殊教育法,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所以研究者的背景延伸至教育和特教領域,也因為須符合特教法規,正式師資須具備特教學分之要求,使得舞蹈班師資來源和教學成為關鍵問題,故明顯看出在教師方面的研究主題又較為豐富。
此外,目前以中小學舞蹈班為對象的論文又明顯較其他研究對象多,究其因,筆者認為是因為舞蹈班於1980年設置,乃世界創舉,具有獨特性,沒有太
多傳統包袱,但實施以來又面臨許多問題,因此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筆者就曾獲國科會補助研究國小舞蹈班的即興創作課(張中煖,1999/2000),也曾為文探討過舞蹈班的相關問題(張中煖,1997),並至國外發表論文介紹我國的舞蹈班(Chang, 2000)。同時,筆者發現這些研究者幾乎都曾擔任過舞蹈班的教師或行政人員,有些還曾是在舞蹈班中成長的學生,會以舞蹈班為研究對象應是自然合理之事。
二、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
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的舞蹈教育研究,因為以往無舞蹈師資專門培育管道,舞蹈是附屬於體育課程內,故在舞蹈專長師資欠缺的情況下,舞蹈教學較難落實,只能倚靠有心人士對舞蹈的熱愛與熱忱,投入教學和研究工作。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正式啟動之後,舞蹈在國民中小學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與戲劇併入表演藝術中,由於新課程的改變,影響到課程的整合設計與教學之實施。十年來的研究主題包括針對舞蹈教學教師行為、舞蹈教學現況、教學滿意度、教學要領、教學方法、舞蹈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等(陳勝美,1994;蕭玉香,2004;周冠玲,2004),以及有關舞蹈課程與教學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研究主題亦紛紛出爐,涉獵的主題方向包括舞蹈在國民中小學統整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含原住民舞蹈)、教學方法研究等等(莊憶竹,2002;柯佩宜,2003;莊國鑫,2003)。還有一位研究者直接以「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為研究主題,雖然實施對象為幼稚園大班,不在討論範圍內,但研究者既直接又坦白,充分反映了普通班舞蹈教學的困境(張重文,2003)。截至目前為止所看到以中小學普通班為對象之研究,量化和質化研究皆有,研究者不乏師範院校之背景出身,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引起了舞蹈碩士生的興趣,有參與研究的趨勢,未來藉由擁有舞蹈系所學校之師資培育中心,將有更多舞蹈專業人才進入中小學體制內任教,期待能有更多這
方面的舞蹈教育研究出現,也希望以教育為主之舞蹈研究所學生能針對一般中小學之舞蹈教育,勇於開發更多可研究之主題。
三、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
以舞蹈專業科系為對象的研究主題有以特定舞蹈學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影響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因素為主題之碩士論文(李佩芬,2003;傅家玫,2002),尚有針對專業舞者的身體狀況和動作能力為研究面向的,其多為體育背景或是結合體育領域的舞蹈研究者,且以舞者體態、身體組成、動作分析、動作能力、運動傷害、身體覺察能力、表演能力等為研究主題(郭惠良,2002;曾媚美,2001;黃懿蒨,2003;林麗芬,2004;李奕寬,2004;卓子文,2002;鍾孟玲,2001)。若研究對象為專業舞者,有可能是只針對某一舞蹈專業科系舞者之研究,甚至是以少數舞者為對象,也可能不僅限於大專校院舞蹈科系的學生,這些論文皆有助於對舞蹈系學生和專業舞者的瞭解。
在此筆者還想提及舞蹈藝術碩士的畢業成果報告,雖然和教師以作品升等類似,是以舞蹈表演或創作過程和結果作為文字撰寫內容,多半是自身經驗敘述和感想,然而從舞蹈專業者的角度觀之,卻是最直接真實的記錄,仍具有一定的價值,近幾年相關研究主題大多圍繞在身體旅程的探索、表演的「體驗」、表演能力的開發與提昇等面向(謝慧超,2004;林維芬,2004),可作為研究專業舞者及編舞者的寶貴資料。
柒、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跨越
此次彙整近十年來國內碩博士論文有關中小學和舞蹈專業環境之舞蹈教育研究主題,雖然因舞蹈尚未有博士班,以致博士論文闕如,且因個人時間能力因素,難免有所疏漏不足之處,但欣喜看到舞蹈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並看到未來
可再努力的方向。綜觀現有主題,筆者預判未來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發展趨勢,會是從「跨越」的觀點所衍生,故提出下列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跨越教師與研究者的角色
傳統教師的做法比較被動保守,自有九年一貫課程後,教師的自主性提高,也被鼓勵自己編教材,自己研究教學方法。近年行動研究又蔚為風潮,使教師參與者的角色,可以透過教學行動,診斷問題,設計方法,改善問題,達到教學與研究合而為一之目標。許多舞蹈研究生具有教師資格,從論文標題顯示有些已經著手進行此類研究(卓子文,2002;莊憶竹,2002;黃琤圈,2003;楊芬林,2004),筆者期盼更多舞蹈教師,尤其是舞蹈技巧、舞蹈即興與創作的任課教師,應思考如何把握舞蹈術科教學所需特殊環境,舞蹈動作學習的特性和方法,舞蹈編創過程之導引方式,或是舞蹈特殊的評量方式,設定研究主題,嚐試行動研究。如此一來,教學和研究結合,教學之後研究結果也水到渠成,對於時間精力的耗費相當經濟,對於大專校院期待教師能兼顧教學與研究工作之目標又最能順利達成。且由此個人跨越角色的想法岀發,又可延伸至不同人、不同角色、不同專業背景、甚至不同國度文化的研究人才,共同發展研究主題,完成跨領域、跨國度、跨文化合作之研究成果的願景。
二、跨越舞蹈與人文領域
舞蹈以人出發,關懷的亦是人的問題。然因長久受到以專業舞者為培訓目標導向之影響,舞蹈人對舞蹈的文史哲學用心不夠,更遑論觸及對一般文史哲學的關注,故筆者在此研究過程中發現舞蹈文史哲學相關之研究主題出自舞蹈研究生的不多(林勇成,2001;趙郁玲,2002;陳詩雲,2004),而可能是來自其他藝術、美術史、國文相關的研究生(劉怡慧,2000;蕭心瑩,2002;袁光明,2003;林姿君,2003;李睿瑜,2003),似乎早期舞蹈前輩對舞蹈史學和美學的研究挖掘,急待舞蹈人承繼。筆者指導研究生時,也常發現他們要針對自己的研究方向,訂出適合的研究主題並非易事。當面對研究主題的選擇、確定時,常會因為思考
窄化、受侷限,可揮灑的空間不足,致使研究主題難產。如何旁徵博引、觸類旁通,使得研究主題更簡潔明確並富有人文氣息,甚至能深及舞蹈人文發展脈絡,是研究者必須深思並謹慎以對的,而這也與舞蹈本身如何能夠以更統整的方式落實在教育體系內息息相關。
三、跨越舞蹈與體育領域
舞蹈作為一般學校正式學習的獨立個體是從體育分立出來的,雖然舞蹈在情感、美感和創意方面的教學是體育課較缺乏的,但畢竟體育界為追求運動選手卓越成績,打破紀錄,已長期借用科技儀器,用較科學的方法來達到動作訓練的目的,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就,值得舞蹈界參考借鏡。以舞蹈班入學甄試為例,在體能測試方面仍仰賴體育基本動作測試和簡單工具來檢視學生的柔軟度、平衡感、敏捷性和空間感,以作為一些參考指標,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目前因為有些舞蹈系設置於體育學院內,從前文分析中已可看到明顯合作的趨勢,筆者認為未來應該促成兩者間更緊密的合作研究,包括武術、體操的動作與舞蹈的融合,如熊衛老師創立的太極導引對舞者的影響;或是強調心肺功能、調整肌肉或塑身減肥效果之動作訓練體系如時下流行之Pilates對舞蹈訓練的輔助;抑或運動科學可對舞蹈學習的內容、時間、方法提供客觀支撐;以及運動傷害的避免和防護,甚或如何針對某一特定舞蹈動作達到精進效果等等。
四、跨越舞蹈與醫學領域
舞蹈是以身體為媒介,瞭解身體、照顧身體,才能讓身體發揮最佳功效。不幸的是為了維持苗條的體態,以便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者對「苗條」的定義可能較一般人更為苛刻,常導致身體不健康,許多舞者吸煙就是為了維持身材,亦有得厭食症者。因此,如何保有維護健康概念,充實營養學知識,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呈現美態,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共同研究。陳玉秀(2002)研究雅樂舞中心軸與振興醫院骨科長期合作的成果,協助病人復建收穫有成,即是最佳寫照,希望對年輕一代有所啟發。此外,舞蹈在一般教育環境中實施,可能會面對
特殊學習者,包括肢障、智障、聽障、情緒障礙、自閉症、視障、精神疾病患者,如何針對這些特殊個案施教,也需要醫療專業人士的共襄盛舉,筆者認為在這方面除了所謂的舞蹈治療領域的研究像李宗芹老師已累積不少成果,並已出書分享大眾(李宗芹,1996;2001),倘若能從舞蹈教育的角度切入,亦可開發出許多值得投入研究的主題。
五、跨越舞蹈與科技領域
科技日新月異,對人類的生活和生存產生重大影響,舞蹈也被驅使著必須面對改變,也從中得到許多方便。舉例而言,現有舞蹈影像或教學過程的記錄、舞譜的記載、編舞的軟體發明、跨越時空的學習方式、資訊的取得與交流、統計程式、文字、圖檔的輸入、轉換、呈現,都拜科技發達之賜,大幅又快速地增加了舞蹈研究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未來如何善加運用科技於舞蹈教育研究中,已是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傳統白紙黑字方式書寫舞蹈課程時,在動作描述上總覺得力有未逮,困難重重,若能配合影像資料同步呈現,並藉由網路廣為流傳分享,對舞蹈教學之研究實是一大利多。身處二十一世紀,結合科技與舞蹈的研究主題在可預見的將來,相信會是最具發展潛力、開拓空間最寬廣、也最值得期待的。現有研究已見端倪,有多媒體輔助傳統舞蹈跳鼓和創造性舞蹈教學的實例(張育婷,2001;潘威麟,2002; 陳秀如,2002)。今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主導,所申請的學界科專研究計畫,企圖藉由舞蹈與科技的結合,探討如何記錄顯現人類動作的質感,未來並進一步計劃將研究結果,發展運用於具創意和效能的產業上,此乃一項深具挑戰的研究工程,且讓大家拭目以待!
六、跨越量化與質化的迷思
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有特點,也各有不足之處,究竟何種方法較合適,端視研究主題的需求而定,調查研究較適合量化研究,行動研究則為質化研究。照理說舞蹈是一種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是質的提昇,但誠如前述所言有關舞蹈教育的研究顯示量化研究不在少數,因為許多研究生經常採用問卷調查之方式,進行
有關滿意度、職業選擇、生涯規劃、學習動機、教學效能等主題之統計分析研究,或是利用測試工具、科學儀器輔助來實施對身體狀況、動作能力、運動傷害之研究。筆者比較在意的是研究者對於實施方法和工具的專業能力與掌控,是否能對於量化數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給予適當合理的詮釋,能夠做進一步地推論,而非僅是停留在統計數字的表層解釋。未來研究者若能根據自己的專長,或是結合其他專業人士,不陷入量化或質化研究的迷思,善用其他相關領域的特長,更有創意地運用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那麼相信會有更意想不到的研究主題及成果出現。
捌、結語
筆者建議從鼓勵更多研究者的參與投入、不同專業與文化背景之研究者的互動合作、舞蹈統整的角度、跨領域研究的激盪、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束縛各層面著手,來探討舞蹈教育研究主題的可能性,希望對未來擴展及更深入探索舞蹈教育研究之主題能發揮實質的效益,例如:有關舞蹈與國家政策方針、經費預算、設備需求;舞蹈行政主事者的觀念看法;舞蹈專業學、術科各個課程研發和評量;舞蹈與其他領域整合之研究;台灣舞蹈發展史、舞蹈教育史的建構等方面,都有許多探究的可能和價值,可幫助更全面了解我國的舞蹈教育。
然另有一項對研究提昇相當重要、具指標作用之因素必須存在,即是研究發表管道,特別是具有嚴謹論文審查機制的研討會、學術期刊像是「藝術教育研究」期刊、各大學校院之研究學報等,目前仍是研究生和大專校院教師學術論文發表的主要場域,但還需多開闢一些管道,使研究風氣更為活絡。筆者與舞蹈夥伴於2001年成立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每年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還特別舉辦全國研究生的研討會,並出版「台灣舞蹈研究」期刊,就是希望提供舞蹈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管道,今年(2005)還預備設置碩士論文獎,以鼓勵優質的舞蹈研究成
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今年初音樂、戲劇和文化資源三個學院也開始出版屬於自己的學刊,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累積更多的研究主題、研究能量、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
總之,台灣舞蹈研究能量正在逐漸聚集中,舞蹈研究者的數目也在增加當中,雖然現有總量還不足以成大氣候,但明顯可見舞蹈研究在近十年內甚至是五年內是較密集發生的,其中因為舞蹈研究所的成立,督促研究生投入研究工作功不可沒。今年(200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將成立招生,分為教育和評論主修,對未來舞蹈教育研究無疑又增添一樁喜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主客觀研究環境更為健全的情勢下,筆者樂觀地相信透過更多量產達到優質研究水準的期盼實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王克芬(1986)。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台北市:蘭亭。
王克芬(1991)。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市:南天。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台北市:文津。
文建會(1995)。一九九五台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台北市:文建會。
石志如(2003)。葛蘭姆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國中舞蹈才能班現代舞課程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江映碧(1986)。舞蹈教育原論。台北市:快樂兒童漫畫週刊雜誌社。
江映碧(2004)。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台北市:文建會。
伍曼麗(1992)。舞蹈教學:預防傷害之研究。台北縣:麗力。
伍湘芝(2004)。李天民:舞蹈荒原的墾拓者。台北市:文建會。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
李佩芬(2003)。台灣地區大學院校舞蹈系學生思考風格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灣藝術大學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奕寬(2004)。台灣地區舞蹈專長學生之舞蹈傷害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李睿瑜(2003)。朱載堉舞學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吳明月(1984)。舞蹈創作理論與實際。新竹市:國興。
吳宜澄、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周冠玲(2004)。Mosston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教學在國小舞蹈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正隆(199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林宇涵(2001)。國中舞蹈班畢業生職業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5瀏覽)。
林勇成(2001)。台灣地區孔子廟「釋奠佾舞」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林姿君(2003)。舞袖飛揚—漢代墓葬中舞人形象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林郁晶(2004)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台北市:文建會
林逸貞(2003)。台灣地區高中職舞蹈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維芬(2004)。跨越時空的身體探索,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
林靜怡(2003)。台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林麗芬(2004)。舞蹈介入對舞者拇趾外翻及足弓之影響,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運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施淑慧(1983)。舞蹈原論。台北市:香草山。
袁光明(2003)。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高棪、李維(1983)。中西舞蹈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莊國鑫(2003)。花蓮縣北埔國民小學太巴塱傳統舞蹈教學之個案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莊憶竹(2002)。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陳玉秀(2002)。古樂舞主體覺知之探索與再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執行製作,2000年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223-244。宜蘭縣:傳藝中心。
陳秀如(2002)。視覺創造思考應用於創造性舞蹈之探討-以空間元素為創作範例,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勝美(1994)。體育課之教師行為分析-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詩雲(2004)。父權社會意識下女性芭蕾舞者角色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徐開塵(2002)。羅曼菲-紅塵舞者。台北市:聯文。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市:高雄復文。
許幼靜(2001)。舞蹈才能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康純怡(2003)。國小舞蹈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介(2003)。分析台灣地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77-93。
張中煖(1999/2000)。拉邦動作分析在國小舞蹈班即興創作課之應用研究,報告編號:NSC89-2411-H-119-001。台北市:國科會。
張育婷(2001)。電腦多媒體輔助舞蹈學習之研究-以台灣跳鼓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重文(2003)。一位不會跳舞的老師怎麼教跳舞:我的專業成長與課程發展歷程探究,摘要。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張錦昌(2003)。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張麗珠(1975)。論我國傳統舞蹈之創新。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術研究社。
張馨尹(2000)。俄羅斯芭蕾藝術之起源與發展,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
郭惠良(2002)。台灣地區舞蹈學生身體型態現況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黃素雪(1991)。從創造性舞蹈的動作表現中評估國小高年級女生的人格。台南縣:漢家。
黃萌勤(2002)。國民中學舞蹈資優班舞蹈師資培育制度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琤圈(2003)。合作學習在高中芭蕾教學之應用-以行動研究為主,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黃懿蒨(2003)。芭蕾舞者平衡能力與時間準確能力(Timing)、空間準確能力(Spacing)、岀力準確能力(Grading)相關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茹玲(2004)。高中舞蹈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傅家玫(2002)。影響台灣大專院校舞蹈系畢業生職涯發展歷程因素-以九位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生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曾媚美(2001)。舞者身體組成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芬林(2004)。舞蹈課程統整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崇文國民小學舞蹈班跳鼓陣為例,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楊孟瑜(2003)。少年懷民。台北市:天下文化。
趙郁玲(2002)。台灣舞蹈藝術概念蛻變之研究-以通俗文化中舞蹈為論題(1940-1980),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趙綺芳(200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市:文建會。
趙綺芳、陳雅萍主編(2001)。「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趙麗雲(1977)。周舞十議,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廖幼茹(1974)。舞蹈創作三要素的研究。嘉義市:教師之友社。
蔣嘯琴(1988)。大儺考~起源及其舞蹈演變之研究。台北市:蘭亭。
蔡麗華(1979)。舞蹈創作之研究。台北市:弦哥圖書。
鄭如吟(2004)。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30瀏覽)。
劉怡慧(2000)。唐代燕樂十部伎、二部伎之樂舞研究,摘要。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劉鳳學(1967)。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台北市:現代出版社。
劉麗雲(2002)。國中舞蹈班芭蕾舞教學行為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2瀏覽)。
潘威麟(2002)。以「創造性舞蹈」為主體之國小教師電腦化輔助「教」「學」網站平台雛形設計與研究,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
蕭心瑩(2002)。兩漢「女樂」舞者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2/18瀏覽)。
蕭玉香(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蕭明佳(2003)。從柴可夫斯基小夜曲作品48號與巴蘭欽之舞作來探討其音樂與舞蹈之關係,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
戴貝玲(2000)。國小舞蹈班舞蹈教師之教學滿意度及教學行政意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孟玲(2001)。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市:時報。
謝明叡(2003)。高中、高職舞蹈班發展現況調查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謝慧超(2004)。心‧中‧白-身心探索之旅,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薛美良(2002)。從芭蕾技巧之訓練原則探索腿形異常之改善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摘要。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2005/01/28瀏覽)。
Chang, C. S. (2000).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Dance Class" in Taiwan, Dance and History: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Dance Research, 97-108.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Hagood, T. K. (2000). A history of da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Dance and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Hanna, J. L. (1999). Partnering dance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moves for changing times. IL: Human Kinetics.
Kraus, R. & Chapman, S. A. (1981).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2nd ed.). NJ: Prentice-Hall.
Puretz, S.L. (1989). The psychology of dance: A research review. In Overby, L. Y. & Humphrey, J. H. (Eds.). Dance current selected research volume 1 (pp.238-264). NY: AMS Press.
Ross, J. (2000). Moving lessons: Margaret H'Doubler and the beginning of dance in American educati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大陸網站: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作用
大陸網站: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作用
http://www.91fabiao.com/article/604.html
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作用(1) 論文發表 时间:2010-01-29 15:06:36 来源:91发表网 作者:未知 点击:時間:2010-01-29 15:06:36 來源:91發表網 作者:未知 點擊: 57 次次
摘要: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舞蹈活动的教育方式;强调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使舞蹈教育成为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摘要: 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幼兒舞蹈教育活動必須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舞蹈活動的教育方式;強調幼兒舞蹈教育對幼兒自身的影響作用、對幼兒成長的促進作用,使舞蹈教育成為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舞蹈教学,身心健康 關鍵詞:幼兒舞蹈教育,舞蹈教學,身心健康
舞蹈 , 是一门综合艺术 . 幼儿舞蹈作为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舞蹈 , 是一門綜合藝術 . 幼兒舞蹈作為幼兒藝術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 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它舞蹈性較強,藝術性較高,又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能夠使幼兒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還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從而促進孩子們身體素質、思想品德、智力開發及美育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效果。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髮展成熟的重要階段,開展舞蹈教育不僅可以發展幼兒身體運動的機能,陶冶幼兒性格和品德。 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而且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借助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现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幼儿教育阶段已日趋受到重视,其藤蔓已延伸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 現今,舞蹈作為一種藝術教育的形式,在幼兒教育階段已日趨受到重視,其藤蔓已延伸到幼兒教育的各個領域。 这种先于智力的,能够诱发想象力的教育,已成为培养幼儿、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這種先於智力的,能夠誘發想像力的教育,已成為培養幼兒、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 以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学习舞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以下我想從幾個方面來闡述一下學習舞蹈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一. 一. 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 舞蹈教育對幼兒身體發育的影響
1. 1. 舞蹈训练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訓練可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增強形體與氣質美感)
研究表明,没参加舞蹈训练的幼儿,多数都会有一些自身习惯性动作,比如说站没站相,坐没坐样。 研究表明,沒參加舞蹈訓練的幼兒,多數都會有一些自身習慣性動作,比如說站沒站相,坐沒坐樣。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的幼儿可以逐渐改掉很多不好的习惯动作,而且舞蹈训练还能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锻炼幼儿的肌肉与骨骼。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蹈訓練的幼兒可以逐漸改掉很多不好的習慣動作,而且舞蹈訓練還能促進幼兒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鍛煉幼兒的肌肉與骨骼。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舞蹈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實證明,舞蹈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成長。 学习舞蹈的孩子,食欲好、睡眠好、身高、体重增长相对都较快,这是因为参见舞蹈锻炼,能使骨骼变的粗壮,心肺功能加强,肌肉对蛋白质的吸收及? 學習舞蹈的孩子,食慾好、睡眠好、身高、體重增長相對都較快,這是因為參見舞蹈鍛煉,能使骨骼變的粗壯,心肺功能加強,肌肉對蛋白質的吸收及? 存能力增强,显得结实有力,韧带富有弹性。 存能力增強,顯得結實有力,韌帶富有彈性。 舞蹈能够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根本原因在于舞蹈是在人脑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是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应。 舞蹈能夠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根本原因在於舞蹈是在人腦神經系統指導和支配下的肌肉運動,是人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應。 幼儿学习舞蹈可以使神经系统,人体各器官、各系统、肌肉、骨骼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并能培养灵敏、速度、力量、耐力、节奏感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各年龄阶段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兒學習舞蹈可以使神經系統,人體各器官、各系統、肌肉、骨骼都得到全面的鍛煉,並能培養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節奏感等方面的能力,為今後各年齡階段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当然,幼儿舞蹈应该是建立在幼儿生理、心理学科基础之上的,按头、颈、肩、臂、肘、腕、手、胸、腰、腹、胯、臀、腿、膝、踝、足等顺序进行编排,这是因为幼儿各生理系统和运动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控制不好走、跑的速度,方向辨别能力差,骨骼纤细,肌肉无能,容易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膝关节韧带无力,弹跳力弱等。 當然,幼兒舞蹈應該是建立在幼兒生理、心理學科基礎之上的,按頭、頸、肩、臂、肘、腕、手、胸、腰、腹、胯、臀、腿、膝、踝、足等順序進行編排,這是因為幼兒各生理系統和運動機能尚未發育完善,控制不好走、跑的速度,方向辨別能力差,骨骼纖細,肌肉無能,容易失去平衡,動作不協調,膝關節韌帶無力,彈跳力弱等。 此外,还能提高幼儿形体美和气质美感。 此外,還能提高幼兒形體美和氣質美感。 孩子们都活泼好动 , 记得苏联作家加里宁说 : “人要是学会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 孩子們都活潑好動 , 記得蘇聯作家加里寧說 : “人要是學會跳舞,連走路都會美觀和文雅些”。 有些小孩走路“内八字”很严重,腿形也有点 X 形,但是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就会大有改善,不仅腿显的直而长了,走路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有些小孩走路“內八字”很嚴重,腿形也有點 X 形,但是經過系統的舞蹈訓練,就會大有改善,不僅腿顯的直而長了,走路的氣質都不一樣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骨质不坚硬,容易变形,肌纤维细嫩,关节灵活性大,因此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运动系统,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训练动作不宜过猛,舞蹈的编排上也要注意以动力性的动作为主,静力性的动作越少越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兒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骨質不堅硬,容易變形,肌纖維細嫩,關節靈活性大,因此在鍛煉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幼兒的運動系統,訓練時間不宜過長,訓練動作不宜過猛,舞蹈的編排上也要注意以動力性的動作為主,靜力性的動作越少越好。 静力时间越短越好。 靜力時間越短越好。 同时训练的方法也很重要,一定要准确、适度,不搞疲劳战术,尽可能使幼儿身体上的大多数肌肉同时参加舞蹈活动,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全面发展。 同時訓練的方法也很重要,一定要準確、適度,不搞疲勞戰術,盡可能使幼兒身體上的大多數肌肉同時參加舞蹈活動,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全面發展。
2 . 2 . 培养身体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 培養身體的反應能力,協調能力
舞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各种形势的舞蹈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舞蹈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各種形勢的舞蹈都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和協調能力。 比如在组合走步和敬礼的小组合中,走步这一动作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就象是人们生活中正常走路一样,在组合中我们只是加以规范了一下,有些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走了,老是会有同手同脚的问题出现,所以这还是一个协调性的问题,(②例如在教授舞蹈《劳动最光荣》时,富有童真、烂漫的歌声及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师的举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们的脑海中记忆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舞蹈情感的变化,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当中。显然,他们立于舞台上,迎着强而刺眼的舞台灯光,面对台下众多企盼的目光时,是良好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他们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成功的鲜花。由此可见,经常参加舞蹈训练演出的幼儿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时的综合能力,远远高于同年龄智商水平相当的幼儿。) 比如在組合走步和敬禮的小組合中,走步這一動作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就像是人們生活中正常走路一樣,在組合中我們只是加以規範了一下,有些孩子就不知道怎麼走了,老是會有同手同腳的問題出現,所以這還是一個協調性的問題,(②例如在教授舞蹈《勞動最光榮》時,富有童真、爛漫的歌聲及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渴望,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師的舉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們的腦海中記憶著舞蹈動作的變化、舞蹈情感的變化,並將其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當中。顯然,他們立於舞台上,迎著強而刺眼的舞檯燈光,面對台下眾多企盼的目光時,是良好的記憶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為他們贏得了台下熱烈的掌聲和成功的鮮花。由此可見,經常參加舞蹈訓練演出的幼兒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時的綜合能力,遠遠高於同年齡智商水平相當的幼兒。)
3 . 3 . 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 發展幼兒身體運動的機能
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孩子動作能力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 它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的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从个体动作到集体动作而逐渐发展的。 它通常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大的整體動作到小的精細的動作,從單純動作到復合動作,從不移動動作到移動動作,從個體動作到集體動作而逐漸發展的。 这些动作是否适应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着她们身体运动的机能。 這些動作是否適應孩子的生長發育,同時也影響著她們身體運動的機能。 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 比如像 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 幼兒經常參加生動活潑的舞蹈教育和活動,可以增長他們的體力,促進幼兒骨骼、肌肉、呼吸、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生理機能發育,加快幼兒新陳代謝,使他們的肌體不斷生長發育,例如:學習舞蹈《嘀哩、嘀哩》,通過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風中輕輕搖擺和花兒開放的動作,可促進幼兒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指關節和腕關節、肘關節的靈活性 比如像 通過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動作的學習可促進幼兒的腿部肌肉的發育。 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 在學習動作、練習動作表演這個舞蹈的過程中,幼兒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腸蠕動的次數增多,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也都積極參加活動。 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見,舞蹈不僅能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節奏感,而且對幼兒身體機能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心智、健康的发展 二、心智、健康的發展
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1. 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
④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④在舞蹈教學中,激發和維持幼兒注意的動機,引導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師的重要工作。 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 對不同年齡的幼兒一般採用不同的方法。 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 例:用前傾、低位置的、柔軟的體態面對幼兒;用親切、柔和的目光直視幼兒;用輕柔的小幅度的、近距離的方式去接觸幼兒;用柔和、親切、緩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語言向幼兒說話,是培養年齡較小的幼兒在放鬆的狀態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 ③幼儿时期注意力分为有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产生有意注意。 ③幼兒時期注意力分為有註意力和無意注意,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產生有意注意。 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制定可行方案,激发幼儿兴趣,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试幼儿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舞蹈活动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點,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製定可行方案,激發幼兒興趣,採取生動形象的方式試幼兒的注意力自始至終集中在舞蹈活動中,以達到最佳效果。 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觀察模仿的學習方法是舞蹈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運用可以保持舞蹈動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兒注意力,學習過程中可不斷提高幼兒觀察力.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應。 记忆在幼儿生活中气着最重要的作用。 記憶在幼兒生活中氣著最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了记忆,就没有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任何感知觉都会消失。 如果沒有了記憶,就沒有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任何感知覺都會消失。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幼兒的記憶帶有很大的無意性。 凡是幼儿感兴趣的,音响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凡是幼兒感興趣的,音響鮮明的事物就容易記住。 幼儿舞蹈生动、活泼、欢快的形式能帮助幼儿在大脑中留下丰富的记忆表象,幼儿舞蹈的游戏性、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形象记忆,使幼儿的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幼兒舞蹈生動、活潑、歡快的形式能幫助幼兒在大腦中留下豐富的記憶表象,幼兒舞蹈的遊戲性、趣味性有利於幼兒形象記憶,使幼兒的大腦經常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 在不断的学习中可提高对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 在不斷的學習中可提高對幼兒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培養。
2. 2. 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有利於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 , 生理特点又表现为活泼、好动。 幼兒的心理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 , 生理特點又表現為活潑、好動。 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 , 形象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 这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 而舞蹈正是通過人體的動作、造型和表情 , 形像地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 , 這恰恰迎合了幼兒的心理特徵。 特别是幼儿舞蹈 , 它形象优美 , 动作有趣 , 能反映幼儿自己的生活 , 深受幼儿喜爱。 特別是幼兒舞蹈 , 它形象優美 , 動作有趣 , 能反映幼兒自己的生活 , 深受幼兒喜愛。 幼儿时期的舞蹈主要是以儿歌组合、说唱表演、形体律动、简易的微型舞蹈等为主 , 它是幼儿每天的必修课。 幼兒時期的舞蹈主要是以兒歌組合、說唱表演、形體律動、簡易的微型舞蹈等為主 , 它是幼兒每天的必修課。 幼儿思维广泛 , 善于模仿 , 经过训练后 , 会把歌词、动作、节奏融合在一起 , 并自如地表现出来。 幼兒思維廣泛 , 善於模仿 , 經過訓練後 , 會把歌詞、動作、節奏融合在一起 , 並自如地表現出來。 所以 , 孩子们每排练一个节目 , 就是对他们的智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开发。 所以 , 孩子們每排練一個節目 , 就是對他們的智力進行了一次有效的開發。 同样 , 用舞蹈这种特殊的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幼儿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尝试。 同樣 , 用舞蹈這種特殊的形式來培養和強化幼兒的記憶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嘗試。 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 是属于孩子的艺术 , 是幼儿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 舞蹈是幼兒喜愛的活動 , 是屬於孩子的藝術 , 是幼兒生活形象化的一種表現。 它不仅享有特定的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 , 更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形态。 它不僅享有特定的表現對象和接受對象 , 更是幼兒心智具體化的外延形態。 幼儿能理解 , 有兴趣 , 因而可促使其智力快速发展。 幼兒能理解 , 有興趣 , 因而可促使其智力快速發展。 幼儿喜爱模仿 , 他们模仿生活、模仿周围的人们 , 在幼儿的艺术世界中 , 可以说是模仿一统天下 , 因而他们在舞蹈中模仿一切可以模仿的东西。 幼兒喜愛模仿 , 他們模仿生活、模仿周圍的人們 , 在幼兒的藝術世界中 , 可以說是模仿一統天下 , 因而他們在舞蹈中模仿一切可以模仿的東西。 如随着音乐点头、摇头、摆动身体。 如隨著音樂點頭、搖頭、擺動身體。 所以只要教师根据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 , 对幼进行必要的诱导和启发 , 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 , 他们就能展开想像的翅膀。 所以只要教師根據舞蹈所要表現的內容 , 對幼進行必要的誘導和啟發 , 把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 , 他們就能展開想像的翅膀。 如模仿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 , 小鸭子在水中游来游去 , 小骑手在草原上飞奔 , 蝴蝶飞舞 , 蜜蜂采蜜 , 等等。 如模仿小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 , 小鴨子在水中游來游去 , 小騎手在草原上飛奔 , 蝴蝶飛舞 , 蜜蜂採蜜 , 等等。 这些动作很简单 , 教师可以把舞蹈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 , 或编成简单的游戏 ,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理解 ,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稍作艺术加工 , 不断创新 , 就能让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 从抽象到具体 , 最终使他们的想像力有新的突破 , 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這些動作很簡單 , 教師可以把舞蹈編成故事講給他們聽 , 或編成簡單的遊戲 , 讓幼兒運用自己的感官進行理解 ,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稍作藝術加工 , 不斷創新 , 就能讓幼兒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 , 從抽像到具體 , 最終使他們的想像力有新的突破 , 創造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3. 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磨练孩子的毅力 3. 通過舞蹈訓練可以磨練孩子的毅力
⑤ 幼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 ⑤ 幼兒舞蹈還能培養孩子們活潑的個性和堅強的毅力。 幼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 幼兒,特別是當代獨生子女,在家中受到親人的寵愛,在公眾場合可能會有內向害羞、嬌氣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當眾表演的,這種藝術活動有著現場即時進行人際交流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徵,激發學生進行富有表情的表演。 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通過參加排練、外出演出、集體活動,許多學生剋服了性格內向、膽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 參加藝術活動,開闊了孩子的眼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開朗活潑的個性。 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門殘酷的藝術,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有些動作必須付出痛苦和艱辛才能完成。 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 舞蹈基础训练,主要就是解决小孩子们柔韧度的训练,就是个时候就是考验孩子毅力的最好时机,比如压正腿,因为韧带的差异,每个小孩需要练习的时间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就不能坚持,有时还会哇哇大哭。 這就需要孩子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 舞蹈基礎訓練,主要就是解決小孩子們柔韌度的訓練,就是個時候就是考驗孩子毅力的最好時機,比如壓正腿,因為韌帶的差異,每個小孩需要練習的時間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就不能堅持,有時還會哇哇大哭。 这时老师应该多多在旁鼓励孩子,告诉她她是最棒,并让大家一起给她掌声。 這時老師應該多多在旁鼓勵孩子,告訴她她是最棒,並讓大家一起給她掌聲。 从而使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可,让她知道这样的训练对他是有好处的。 從而使孩子得到大家的認可,讓她知道這樣的訓練對他是有好處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得到进步,他们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在學習上得到進步,他們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磨練。
4 . 4 . 音乐的完整性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音樂的完整性有利於發展幼兒創造力、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 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想象。 “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 ”, 這是因為孩子具有創造力,他們天生好動,喜歡新鮮、變化的事物,善於想像。 同时一段完整的音乐能给儿童一个快乐的舞蹈 , 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快乐的舞蹈 , 小孩子生性活泼 , 听到好听的音乐她们就能翩翩起舞 , 从专业的角度看 , 不管她们的舞姿怎么样 , 快乐的舞蹈就是表现他们最好的方式 . 幼儿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幼儿集音乐感受、形体动作、节奏变化、情感表达于一体。 同時一段完整的音樂能給兒童一個快樂的舞蹈 , 沒有音樂的舞蹈是不快樂的舞蹈 , 小孩子生性活潑 , 聽到好聽的音樂她們就能翩翩起舞 , 從專業的角度看 , 不管她們的舞姿怎麼樣 , 快樂的舞蹈就是表現他們最好的方式 . 幼兒舞蹈在這方面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為幼兒集音樂感受、形體動作、節奏變化、情感表達於一體。 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后,运用即兴舞蹈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掌握了一些舞蹈語彙並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後,運用即興舞蹈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可能接触过一点民族舞蹈,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动作,就拿新疆舞的动作来说吧,比如提裙子、脱帽、敬礼等动作,这时选一首相对活泼的曲子,先让孩子们自己编动作,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们相互评价修改,并完善舞蹈动作和造型。 比如相對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可能接觸過一點民族舞蹈,並學習了一些基本的動作,就拿新疆舞的動作來說吧,比如提裙子、脫帽、敬禮等動作,這時選一首相對活潑的曲子,先讓孩子們自己編動作,然後教師再引導孩子們相互評價修改,並完善舞蹈動作和造型。 这都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现象力和创造力。 這都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現像力和創造力。
三、结合舞蹈素材的多元性来进行教学 三、結合舞蹈素材的多元性來進行教學
1. 幼儿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好处 1. 幼兒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好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舞艺术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样的,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间舞蹈创作于民间又长期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它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颂着中华民族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民間舞藝術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樣的,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的民間舞蹈創作於民間又長期流傳於民間,並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它是民間的風俗習慣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摯的表現,蘊藏著廣闊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傳頌著中華民族自愛、自信、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質樸、勤奮、樂觀的民族神韻。 在各类舞蹈艺术中,民间舞蹈艺术既是源,也是流,没有学习、继承就没有发展。 在各類舞蹈藝術中,民間舞蹈藝術既是源,也是流,沒有學習、繼承就沒有發展。 并且民间舞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又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並且民間舞以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內涵,既能滿足孩子們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又能滿足孩子們的審美需求。 为何不从小就让她们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呢? 為何不從小就讓她們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我国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民族的风格特点。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了解我國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以及他們的民族的風格特點。 所以在选材上也的特别注意 幼儿园舞蹈课教材中民间舞部分的选材,并不是简单模仿成人的舞蹈动作,而是选取具有浓郁风格特点的、最具代表性且又具儿童特点的舞蹈,即:既保留民间舞原有的风格,又具有幼儿特点。 所以在選材上也的特別注意 幼兒園舞蹈課教材中民間舞部分的選材,並不是簡單模仿成人的舞蹈動作,而是選取具有濃郁風格特點的、最具代表性且又具兒童特點的舞蹈,即:既保留民間舞原有的風格,又具有幼兒特點。 这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想学想跳的积极性。 這樣才能激發起孩子們想學想跳的積極性。 学习民族民间舞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先学习各民族民间舞中最具典型特点的动作律动。 學習民族民間舞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即先學習各民族民間舞中最具典型特點的動作律動。 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形象、生動、優美的音樂啟迪伴奏下,通過科學系統的舞步教學訓練,將有助於幼兒音樂、動作、節奏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它對幼兒走、跑、跳基本動作的協調、靈活和動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進作用。 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 它可以增強幼兒學習、感受音樂和舞蹈的興趣,提高對音樂和舞蹈的想像和表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豐富幼兒的情緒體驗、陶冶活潑、熱情、開朗的性格。
2. 不同舞蹈种类的形式、以及每个种类舞蹈服饰的独特性 2. 不同舞蹈種類的形式、以及每個種類舞蹈服飾的獨特性
⑥世界上许多名族都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 ⑥世界上許多名族都具有各自獨特風格的舞蹈,其中民間舞蹈佔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意识的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即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作為意識的形態,舞蹈總是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審美要求,即是供人欣賞和娛樂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 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舞蹈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培養教育對象具有健美的身體姿態,培養動作的協調性、節奏感,而且可以抒發和表達感情,加強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舞蹈一般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 舞蹈一般劃分為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等。 古典舞,一般指古典风格的传统舞蹈,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规范性技术和严谨的程式。 古典舞,一般指古典風格的傳統舞蹈,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藝術家的提煉、加工和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具有規範性技術和嚴謹的程式。 中国的古典舞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特色。 中國的古典舞大多保存在戲曲藝術中,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是中國古典舞蹈的傳統特色。 民间舞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舞蹈风格和特色的明显差异。 民間舞是指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它產生於人民的勞動和鬥爭生活,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經過人民群眾不斷加工創造而形成的,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舞蹈風格和特色的明顯差異。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大多载歌载舞。 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大多載歌載舞。 如汉族的“秧歌”、“腰鼓”,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弦子”、“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朝鲜族的“果格里”,傣族的“孔雀舞”等。 如漢族的“秧歌”、“腰鼓”,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弦子”、“鍋莊”,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朝鮮族的“果格里”,傣族的“孔雀舞”等。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 17 世纪法国, 18 世纪传入俄国。 芭蕾舞,起源於意大利,形成於 17 世紀法國, 18 世紀傳入俄國。 到 19 世纪初期,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了足尖舞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 到 19 世紀初期,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創造了足尖舞技巧,並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意大利學派、法國學派和俄羅斯學派。 我国的芭蕾舞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得到了发展。 我國的芭蕾舞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得到了發展。 现代舞,是指 20 世纪初,由美国舞蹈家邓肯创作的一种舞蹈。 現代舞,是指 20 世紀初,由美國舞蹈家鄧肯創作的一種舞蹈。 其特征是摆脱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缚,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的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后来的许多舞蹈家继承了邓肯的主张,又各自发展创造,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现代舞流派。 其特徵是擺脫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縛,以自然的舞蹈動作,自由的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後來的許多舞蹈家繼承了鄧肯的主張,又各自發展創造,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現代舞流派。 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多为男女对舞的形式,国际流行的主要有“华尔兹”、“布鲁士”、“狐布”、“探戈”、“伦巴”等。 社交舞蹈又名“交際舞”或“交誼舞”,由民間舞蹈演變而成,多為男女對舞的形式,國際流行的主要有“華爾茲”、“布魯士”、“狐布”、“探戈”、“倫巴”等。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组舞和舞剧等。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以分為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組舞和舞劇等。
不管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各民族的舞蹈都是多样化的,而他们所穿戴的服装也是具有独特性的,在这里我举例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给大家介绍以下:比如⑦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不管從形式上還是風格上,各民族的舞蹈都是多樣化的,而他們所穿戴的服裝也是具有獨特性的,在這裡我舉例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給大家介紹以下:比如⑦ 傣族服飾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的。 服飾更是婀娜多姿的。 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婦女服飾上身服裝淡雅,下身大紅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 , 与过去基本相同。 ,扎包頭,發上插各種花、梳子或裝飾等 , 與過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 , 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不同的是料子的質量、花色品種、服裝的式樣等 , 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製。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 “ 三围 ” 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 “ 三圍 ” 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同样苗族的也种类很多 , 主要有三种 :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 “ 耕 ” 。 同樣苗族的也種類很多 , 主要有三種 : 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 “ 耕 ” 。 二、是锦带,宽 2 至 3 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二、是錦帶,寬 2 至 3 厘米,用作褲帶、袋帶、背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 “ 伦 ” 。 三是錦幅,苗語稱為 “ 倫 ” 。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錦幅多用作背面、背帶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 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工藝。 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作,是她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願和對生活的追求。 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 在苗家看來,蠟染藝術是美的象徵,也是愛的表示,不僅自己要發揚,而且樂意傳授給別人。 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蠟染藝術漂洋過海,傳到國外,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3 . 3 . 各舞种歌曲的区别 各舞種歌曲的區別
四、集体教学的优越性、优势 四、集體教學的優越性、優勢
1 . 1 .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增強孩子們的團隊精神
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孩子们最忠实的伙伴,只有让孩子们爱上他们的 “ 大伙伴 ” ,才会使他们围绕在你的身边,和你做知心朋友。 在幼兒園裡,教師是孩子們最忠實的伙伴,只有讓孩子們愛上他們的 “ 大夥伴 ” ,才會使他們圍繞在你的身邊,和你做知心朋友。 因此,要想使你的班级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你的这群 “ 小伙伴 ” ,要做好他们的 “ 领头羊 ” 。 因此,要想使你的班級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你的這群 “ 小伙伴 ” ,要做好他們的 “ 領頭羊 ” 。 我常常这样告诉小朋友: “ 我们是快乐的大集体,老师就像你们的妈妈,而你们就是老师的好宝宝,小朋友之间是最亲密的好伙伴。 ” 我会经常与小朋友一起在地毯上翻跟头,还会和他们一起玩 “ 开火车 ” 的游戏,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我会坐在他们的床头亲吻他们的额头。 我常常這樣告訴小朋友: “ 我們是快樂的大集體,老師就像你們的媽媽,而你們就是老師的好寶寶,小朋友之間是最親密的好夥伴。 ” 我會經常與小朋友一起在地毯上翻跟頭,還會和他們一起玩 “ 開火車 ” 的遊戲,在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會坐在他們的床頭親吻他們的額頭。 孩子们明显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也越来越喜欢我,有时我说不舒服,他们还会主动照顾我,拿水给我喝呢! 孩子們明顯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也越來越喜歡我,有時我說不舒服,他們還會主動照顧我,拿水給我喝呢! 所以,我成功的成为了他们的 “ 领头羊 ”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 所以,我成功的成為了他們的 “ 領頭羊 ” ,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團結在一起。
当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时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我们应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 “ 集体 ” 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就是我们这个 “ 大家庭 ” 。 當孩子們參加集體活動時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了,我們應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 “ 集體 ” 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就是我們這個 “ 大家庭 ” 。 包括爱他们的老师,和班级里的所有小伙伴。 包括愛他們的老師,和班級裡的所有小伙伴。 让他们懂得要为这个 “ 大家庭 ” 争光! 讓他們懂得要為這個 “ 大家庭 ” 爭光! 让他们知道,如果我们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小朋友不努力都会影响到我们这个 “ 大家庭 ” 的荣誉。 讓他們知道,如果我們這個集體中有一個小朋友不努力都會影響到我們這個 “ 大家庭 ” 的榮譽。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邀请同级部的小朋友与我们班的小朋友进行竞赛。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邀請同級部的小朋友與我們班的小朋友進行競賽。 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荣誉! 讓他們感受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榮譽! 在进行早操训练的过程中,我先告诉他们我们每天的训练是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身体,而且还要参加早操比赛,我问幼儿: “ 你们想拿第几名? ” 孩子们几乎是一口同声的说 “ 拿第一 ” ,既然大家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训练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了,孩子们表现得斗志昂扬,在比赛的那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進行早操訓練的過程中,我先告訴他們我們每天的訓練是為了能鍛煉自己的身體,而且還要參加早操比賽,我問幼兒: “ 你們想拿第幾名? ” 孩子們幾乎是一口同聲的說 “ 拿第一 ” ,既然大家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訓練起來也就如魚得水了,孩子們表現得鬥志昂揚,在比賽的那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 每周一次的 “ 我的好朋友 ” ,是小朋友畅谈心里话的时间,不但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也是我进一步了解幼儿之间感情的途径。 每週一次的 “ 我的好朋友 ” ,是小朋友暢談心裡話的時間,不但可以增進幼兒之間的友誼,也是我進一步了解幼兒之間感情的途徑。 每隔一个月,我会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带大家 “ 走出幼儿园 ” ,开展一系列的集体活动。 每隔一個月,我會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帶大家 “ 走出幼兒園 ” ,開展一系列的集體活動。 使每一个幼儿都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加深了幼儿的团队精神 使每一個幼兒都感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增強了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加深了幼兒的團隊精神
2 . 2 . 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提高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 合作是指為了共同的目的而兩人或多人、兩個集體或多個集體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務的行為。 “以自我为中心”是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弱点。 “以自我為中心”是獨生子女比較普遍的弱點。 他们最初参加舞蹈活动时觉得好玩、新鲜,只求开心,别的事情好像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一样。 他們最初參加舞蹈活動時覺得好玩、新鮮,只求開心,別的事情好像都跟他們沒有關係一樣。 针对这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搞一些集体训练,然后弄一些“看谁做的好”或者“哪一组的小朋友做的更好”的比赛活动,表扬表演好的小朋友,并请他们来做下示范。 針對這些,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搞一些集體訓練,然後弄一些“看誰做的好”或者“哪一組的小朋友做的更好”的比賽活動,表揚表演好的小朋友,並請他們來做下示範。 做好了,大家给他们一起鼓掌,表示要像他们学习,使他们感到光荣、自豪。 做好了,大家給他們一起鼓掌,表示要像他們學習,使他們感到光榮、自豪。 这时老师给与引导,让他们知道这就是荣誉,要得到这份荣誉必须要刻苦、认真的训练,和完成老师所教授的动作。 這時老師給與引導,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榮譽,要得到這份榮譽必須要刻苦、認真的訓練,和完成老師所教授的動作。 然后以小组多开展一些竞赛,能使小朋友们认识到,在集体训练中,不光是自己要做好,其他小朋友的配合也很重要,要全体小朋友都做好了,才是最好。 然後以小組多開展一些競賽,能使小朋友們認識到,在集體訓練中,不光是自己要做好,其他小朋友的配合也很重要,要全體小朋友都做好了,才是最好。 这个舞蹈才会好看,才会整齐,才能获得胜利。 這個舞蹈才會好看,才會整齊,才能獲得勝利。 他们有了集体观念,再进行训练,便会相互纠正错误,提醒身旁的小伙伴不要走错位置。 他們有了集體觀念,再進行訓練,便會相互糾正錯誤,提醒身旁的小伙伴不要走錯位置。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能做出有整齐又优美的动作时,他们会欢呼,会高兴。 當孩子們看到自己能做出有整齊又優美的動作時,他們會歡呼,會高興。 这些举动又证明他们已经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从而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這些舉動又證明他們已經把自己融入集體中,從而產生了集體榮譽感,又提高了他們的合作能力。
五、结论 五、結論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所以舞蹈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幼儿有着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舞蹈是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空間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所以舞蹈教育對於正處在身心發展關鍵階段的幼兒有著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而且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正在力求发展成为一种双向平衡的时间和理论体系,幼儿舞蹈教育的本质正好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而再次证明了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正在力求發展成為一種雙向平衡的時間和理論體系,幼兒舞蹈教育的本質正好符合幼兒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因而再次證明了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正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只有好的引导教育才能引领幼儿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而舞蹈教育在新世纪终于走入大家的视野,身体上它不仅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快新陈代谢,而且还促进生理机能和肌体不断发育;心理思想方面在舞蹈老师的引导和舞蹈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内涵上不仅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磨练孩子的毅力同时舞蹈教育所提供的具有完整性的音乐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兒所處的年齡段正是身體和心理髮展的黃金時期和關鍵時期,只有好的引導教育才能引領幼兒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進,而舞蹈教育在新世紀終於走入大家的視野,身體上它不僅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加快新陳代謝,而且還促進生理機能和肌體不斷發育;心理思想方面在舞蹈老師的引導和舞蹈教育本身所蘊含的內涵上不僅 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 ,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而且還能磨練孩子的毅力同時舞蹈教育所提供的具有完整性的音樂有利於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当然是进行特定的舞蹈教育更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特定的舞蹈素材和集体舞蹈教育更是对心智很不成熟的幼儿有着巨大的利处。 當然是進行特定的舞蹈教育更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特定的舞蹈素材和集體舞蹈教育更是對心智很不成熟的幼兒有著巨大的利處。 不同的舞蹈素材能够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 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例如民族舞蹈教育不仅具有舞蹈教育所广泛存在的利处还能使幼儿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解和认知;而集体舞蹈教育更是能从小培养幼儿在社会中所必须拥有的团队精神和意识,这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用处的东西,但集体舞蹈教育也却不是表面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幼儿的心智毕竟相当不成熟而且自控意识也不强,所以想轻易的进行集体舞蹈教育需要我们更多的结合实际情况再三思索找到最有利的方式,个人认为集体舞蹈教育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的舞蹈教育基础上,只有在幼儿都已进行了最泛称的舞蹈教育而且幼儿本身收获很多时才能进行集体舞蹈教育,只有这样幼儿潜意识才会一直意识到这也是舞蹈教育而非很简单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训练,因而不会有抵触的情绪思想上也不会过多的开小差,简单的说对幼儿进行集体舞蹈教育必须很深刻的考虑到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心智和思想特点,同时进行集体舞蹈教育的老师必须能够具有很好的耐心来引导。 不同的舞蹈素材能夠讓幼兒接觸到不同的 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內涵,例如民族舞蹈教育不僅具有舞蹈教育所廣泛存在的利處還能使幼兒對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解和認知;而集體舞蹈教育更是能從小培養幼兒在社會中所必須擁有的團隊精神和意識,這是對他們一生都有用處的東西,但集體舞蹈教育也卻不是表面所理解的那樣簡單,幼兒的心智畢竟相當不成熟而且自控意識也不強,所以想輕易的進行集體舞蹈教育需要我們更多的結合實際情況再三思索找到最有利的方式,個人認為集體舞蹈教育應該建立在廣泛的的舞蹈教育基礎上,只有在幼兒都已進行了最泛稱的舞蹈教育而且幼兒本身收穫很多時才能進行集體舞蹈教育,只有這樣幼兒潛意識才會一直意識到這也是舞蹈教育而非很簡單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訓練,因而不會有抵觸的情緒思想上也不會過多的開小差,簡單的說對幼兒進行集體舞蹈教育必須很深刻的考慮到幼兒所處年齡階段的心智和思想特點,同時進行集體舞蹈教育的老師必須能夠具有很好的耐心來引導。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舞蹈教育本身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任何教育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很好的研究舞蹈教育同时做好舞蹈教育,它会最大程度的将它所能提供给幼儿的利处展现在我们眼前!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的,舞蹈教育本身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弊端,這是任何教育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自己能夠很好的研究舞蹈教育同時做好舞蹈教育,它會最大程度的將它所能提供給幼兒的利處展現在我們眼前!
参考文献 參考文獻
[1] 吕远 . 世界幼儿进行曲 [J]. 歌曲 , 2004,(05) [1] 呂遠 . 世界幼兒進行曲 [J]. 歌曲 , 2004,(05)
http://www.91fabiao.com/article/604.html
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作用(1) 論文發表 时间:2010-01-29 15:06:36 来源:91发表网 作者:未知 点击:時間:2010-01-29 15:06:36 來源:91發表網 作者:未知 點擊: 57 次次
摘要: 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舞蹈活动的教育方式;强调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使舞蹈教育成为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摘要: 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幼兒舞蹈教育活動必須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舞蹈活動的教育方式;強調幼兒舞蹈教育對幼兒自身的影響作用、對幼兒成長的促進作用,使舞蹈教育成為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舞蹈教学,身心健康 關鍵詞:幼兒舞蹈教育,舞蹈教學,身心健康
舞蹈 , 是一门综合艺术 . 幼儿舞蹈作为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舞蹈 , 是一門綜合藝術 . 幼兒舞蹈作為幼兒藝術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 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它舞蹈性較強,藝術性較高,又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能夠使幼兒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還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從而促進孩子們身體素質、思想品德、智力開發及美育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效果。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髮展成熟的重要階段,開展舞蹈教育不僅可以發展幼兒身體運動的機能,陶冶幼兒性格和品德。 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而且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借助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现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幼儿教育阶段已日趋受到重视,其藤蔓已延伸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 現今,舞蹈作為一種藝術教育的形式,在幼兒教育階段已日趨受到重視,其藤蔓已延伸到幼兒教育的各個領域。 这种先于智力的,能够诱发想象力的教育,已成为培养幼儿、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這種先於智力的,能夠誘發想像力的教育,已成為培養幼兒、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 以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学习舞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以下我想從幾個方面來闡述一下學習舞蹈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
一. 一. 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 舞蹈教育對幼兒身體發育的影響
1. 1. 舞蹈训练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訓練可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增強形體與氣質美感)
研究表明,没参加舞蹈训练的幼儿,多数都会有一些自身习惯性动作,比如说站没站相,坐没坐样。 研究表明,沒參加舞蹈訓練的幼兒,多數都會有一些自身習慣性動作,比如說站沒站相,坐沒坐樣。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的幼儿可以逐渐改掉很多不好的习惯动作,而且舞蹈训练还能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锻炼幼儿的肌肉与骨骼。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蹈訓練的幼兒可以逐漸改掉很多不好的習慣動作,而且舞蹈訓練還能促進幼兒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鍛煉幼兒的肌肉與骨骼。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舞蹈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實證明,舞蹈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成長。 学习舞蹈的孩子,食欲好、睡眠好、身高、体重增长相对都较快,这是因为参见舞蹈锻炼,能使骨骼变的粗壮,心肺功能加强,肌肉对蛋白质的吸收及? 學習舞蹈的孩子,食慾好、睡眠好、身高、體重增長相對都較快,這是因為參見舞蹈鍛煉,能使骨骼變的粗壯,心肺功能加強,肌肉對蛋白質的吸收及? 存能力增强,显得结实有力,韧带富有弹性。 存能力增強,顯得結實有力,韌帶富有彈性。 舞蹈能够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根本原因在于舞蹈是在人脑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是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应。 舞蹈能夠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根本原因在於舞蹈是在人腦神經系統指導和支配下的肌肉運動,是人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應。 幼儿学习舞蹈可以使神经系统,人体各器官、各系统、肌肉、骨骼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并能培养灵敏、速度、力量、耐力、节奏感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各年龄阶段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兒學習舞蹈可以使神經系統,人體各器官、各系統、肌肉、骨骼都得到全面的鍛煉,並能培養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節奏感等方面的能力,為今後各年齡階段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当然,幼儿舞蹈应该是建立在幼儿生理、心理学科基础之上的,按头、颈、肩、臂、肘、腕、手、胸、腰、腹、胯、臀、腿、膝、踝、足等顺序进行编排,这是因为幼儿各生理系统和运动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控制不好走、跑的速度,方向辨别能力差,骨骼纤细,肌肉无能,容易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膝关节韧带无力,弹跳力弱等。 當然,幼兒舞蹈應該是建立在幼兒生理、心理學科基礎之上的,按頭、頸、肩、臂、肘、腕、手、胸、腰、腹、胯、臀、腿、膝、踝、足等順序進行編排,這是因為幼兒各生理系統和運動機能尚未發育完善,控制不好走、跑的速度,方向辨別能力差,骨骼纖細,肌肉無能,容易失去平衡,動作不協調,膝關節韌帶無力,彈跳力弱等。 此外,还能提高幼儿形体美和气质美感。 此外,還能提高幼兒形體美和氣質美感。 孩子们都活泼好动 , 记得苏联作家加里宁说 : “人要是学会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 孩子們都活潑好動 , 記得蘇聯作家加里寧說 : “人要是學會跳舞,連走路都會美觀和文雅些”。 有些小孩走路“内八字”很严重,腿形也有点 X 形,但是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就会大有改善,不仅腿显的直而长了,走路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有些小孩走路“內八字”很嚴重,腿形也有點 X 形,但是經過系統的舞蹈訓練,就會大有改善,不僅腿顯的直而長了,走路的氣質都不一樣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骨质不坚硬,容易变形,肌纤维细嫩,关节灵活性大,因此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运动系统,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训练动作不宜过猛,舞蹈的编排上也要注意以动力性的动作为主,静力性的动作越少越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兒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骨質不堅硬,容易變形,肌纖維細嫩,關節靈活性大,因此在鍛煉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幼兒的運動系統,訓練時間不宜過長,訓練動作不宜過猛,舞蹈的編排上也要注意以動力性的動作為主,靜力性的動作越少越好。 静力时间越短越好。 靜力時間越短越好。 同时训练的方法也很重要,一定要准确、适度,不搞疲劳战术,尽可能使幼儿身体上的大多数肌肉同时参加舞蹈活动,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全面发展。 同時訓練的方法也很重要,一定要準確、適度,不搞疲勞戰術,盡可能使幼兒身體上的大多數肌肉同時參加舞蹈活動,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全面發展。
2 . 2 . 培养身体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 培養身體的反應能力,協調能力
舞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各种形势的舞蹈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舞蹈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各種形勢的舞蹈都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和協調能力。 比如在组合走步和敬礼的小组合中,走步这一动作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就象是人们生活中正常走路一样,在组合中我们只是加以规范了一下,有些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走了,老是会有同手同脚的问题出现,所以这还是一个协调性的问题,(②例如在教授舞蹈《劳动最光荣》时,富有童真、烂漫的歌声及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师的举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们的脑海中记忆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舞蹈情感的变化,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当中。显然,他们立于舞台上,迎着强而刺眼的舞台灯光,面对台下众多企盼的目光时,是良好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他们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成功的鲜花。由此可见,经常参加舞蹈训练演出的幼儿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时的综合能力,远远高于同年龄智商水平相当的幼儿。) 比如在組合走步和敬禮的小組合中,走步這一動作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就像是人們生活中正常走路一樣,在組合中我們只是加以規範了一下,有些孩子就不知道怎麼走了,老是會有同手同腳的問題出現,所以這還是一個協調性的問題,(②例如在教授舞蹈《勞動最光榮》時,富有童真、爛漫的歌聲及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渴望,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師的舉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們的腦海中記憶著舞蹈動作的變化、舞蹈情感的變化,並將其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當中。顯然,他們立於舞台上,迎著強而刺眼的舞檯燈光,面對台下眾多企盼的目光時,是良好的記憶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為他們贏得了台下熱烈的掌聲和成功的鮮花。由此可見,經常參加舞蹈訓練演出的幼兒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時的綜合能力,遠遠高於同年齡智商水平相當的幼兒。)
3 . 3 . 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 發展幼兒身體運動的機能
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孩子動作能力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 它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的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从个体动作到集体动作而逐渐发展的。 它通常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大的整體動作到小的精細的動作,從單純動作到復合動作,從不移動動作到移動動作,從個體動作到集體動作而逐漸發展的。 这些动作是否适应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着她们身体运动的机能。 這些動作是否適應孩子的生長發育,同時也影響著她們身體運動的機能。 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 比如像 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 幼兒經常參加生動活潑的舞蹈教育和活動,可以增長他們的體力,促進幼兒骨骼、肌肉、呼吸、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生理機能發育,加快幼兒新陳代謝,使他們的肌體不斷生長發育,例如:學習舞蹈《嘀哩、嘀哩》,通過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風中輕輕搖擺和花兒開放的動作,可促進幼兒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指關節和腕關節、肘關節的靈活性 比如像 通過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動作的學習可促進幼兒的腿部肌肉的發育。 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 在學習動作、練習動作表演這個舞蹈的過程中,幼兒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腸蠕動的次數增多,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也都積極參加活動。 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見,舞蹈不僅能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節奏感,而且對幼兒身體機能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心智、健康的发展 二、心智、健康的發展
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1. 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
④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④在舞蹈教學中,激發和維持幼兒注意的動機,引導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師的重要工作。 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 對不同年齡的幼兒一般採用不同的方法。 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 例:用前傾、低位置的、柔軟的體態面對幼兒;用親切、柔和的目光直視幼兒;用輕柔的小幅度的、近距離的方式去接觸幼兒;用柔和、親切、緩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語言向幼兒說話,是培養年齡較小的幼兒在放鬆的狀態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 ③幼儿时期注意力分为有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产生有意注意。 ③幼兒時期注意力分為有註意力和無意注意,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產生有意注意。 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制定可行方案,激发幼儿兴趣,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试幼儿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舞蹈活动中,以达到最佳效果。 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點,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製定可行方案,激發幼兒興趣,採取生動形象的方式試幼兒的注意力自始至終集中在舞蹈活動中,以達到最佳效果。 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觀察模仿的學習方法是舞蹈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運用可以保持舞蹈動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兒注意力,學習過程中可不斷提高幼兒觀察力.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應。 记忆在幼儿生活中气着最重要的作用。 記憶在幼兒生活中氣著最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了记忆,就没有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任何感知觉都会消失。 如果沒有了記憶,就沒有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任何感知覺都會消失。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幼兒的記憶帶有很大的無意性。 凡是幼儿感兴趣的,音响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凡是幼兒感興趣的,音響鮮明的事物就容易記住。 幼儿舞蹈生动、活泼、欢快的形式能帮助幼儿在大脑中留下丰富的记忆表象,幼儿舞蹈的游戏性、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形象记忆,使幼儿的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幼兒舞蹈生動、活潑、歡快的形式能幫助幼兒在大腦中留下豐富的記憶表象,幼兒舞蹈的遊戲性、趣味性有利於幼兒形象記憶,使幼兒的大腦經常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 在不断的学习中可提高对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 在不斷的學習中可提高對幼兒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培養。
2. 2. 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有利於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 , 生理特点又表现为活泼、好动。 幼兒的心理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 , 生理特點又表現為活潑、好動。 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 , 形象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 这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 而舞蹈正是通過人體的動作、造型和表情 , 形像地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 , 這恰恰迎合了幼兒的心理特徵。 特别是幼儿舞蹈 , 它形象优美 , 动作有趣 , 能反映幼儿自己的生活 , 深受幼儿喜爱。 特別是幼兒舞蹈 , 它形象優美 , 動作有趣 , 能反映幼兒自己的生活 , 深受幼兒喜愛。 幼儿时期的舞蹈主要是以儿歌组合、说唱表演、形体律动、简易的微型舞蹈等为主 , 它是幼儿每天的必修课。 幼兒時期的舞蹈主要是以兒歌組合、說唱表演、形體律動、簡易的微型舞蹈等為主 , 它是幼兒每天的必修課。 幼儿思维广泛 , 善于模仿 , 经过训练后 , 会把歌词、动作、节奏融合在一起 , 并自如地表现出来。 幼兒思維廣泛 , 善於模仿 , 經過訓練後 , 會把歌詞、動作、節奏融合在一起 , 並自如地表現出來。 所以 , 孩子们每排练一个节目 , 就是对他们的智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开发。 所以 , 孩子們每排練一個節目 , 就是對他們的智力進行了一次有效的開發。 同样 , 用舞蹈这种特殊的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幼儿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尝试。 同樣 , 用舞蹈這種特殊的形式來培養和強化幼兒的記憶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嘗試。 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 是属于孩子的艺术 , 是幼儿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 舞蹈是幼兒喜愛的活動 , 是屬於孩子的藝術 , 是幼兒生活形象化的一種表現。 它不仅享有特定的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 , 更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形态。 它不僅享有特定的表現對象和接受對象 , 更是幼兒心智具體化的外延形態。 幼儿能理解 , 有兴趣 , 因而可促使其智力快速发展。 幼兒能理解 , 有興趣 , 因而可促使其智力快速發展。 幼儿喜爱模仿 , 他们模仿生活、模仿周围的人们 , 在幼儿的艺术世界中 , 可以说是模仿一统天下 , 因而他们在舞蹈中模仿一切可以模仿的东西。 幼兒喜愛模仿 , 他們模仿生活、模仿周圍的人們 , 在幼兒的藝術世界中 , 可以說是模仿一統天下 , 因而他們在舞蹈中模仿一切可以模仿的東西。 如随着音乐点头、摇头、摆动身体。 如隨著音樂點頭、搖頭、擺動身體。 所以只要教师根据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 , 对幼进行必要的诱导和启发 , 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 , 他们就能展开想像的翅膀。 所以只要教師根據舞蹈所要表現的內容 , 對幼進行必要的誘導和啟發 , 把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 , 他們就能展開想像的翅膀。 如模仿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 , 小鸭子在水中游来游去 , 小骑手在草原上飞奔 , 蝴蝶飞舞 , 蜜蜂采蜜 , 等等。 如模仿小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 , 小鴨子在水中游來游去 , 小騎手在草原上飛奔 , 蝴蝶飛舞 , 蜜蜂採蜜 , 等等。 这些动作很简单 , 教师可以把舞蹈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 , 或编成简单的游戏 ,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理解 ,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稍作艺术加工 , 不断创新 , 就能让幼儿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 从抽象到具体 , 最终使他们的想像力有新的突破 , 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這些動作很簡單 , 教師可以把舞蹈編成故事講給他們聽 , 或編成簡單的遊戲 , 讓幼兒運用自己的感官進行理解 ,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稍作藝術加工 , 不斷創新 , 就能讓幼兒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 , 從抽像到具體 , 最終使他們的想像力有新的突破 , 創造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3. 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磨练孩子的毅力 3. 通過舞蹈訓練可以磨練孩子的毅力
⑤ 幼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 ⑤ 幼兒舞蹈還能培養孩子們活潑的個性和堅強的毅力。 幼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 幼兒,特別是當代獨生子女,在家中受到親人的寵愛,在公眾場合可能會有內向害羞、嬌氣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當眾表演的,這種藝術活動有著現場即時進行人際交流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徵,激發學生進行富有表情的表演。 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通過參加排練、外出演出、集體活動,許多學生剋服了性格內向、膽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 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 參加藝術活動,開闊了孩子的眼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開朗活潑的個性。 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門殘酷的藝術,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有些動作必須付出痛苦和艱辛才能完成。 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 舞蹈基础训练,主要就是解决小孩子们柔韧度的训练,就是个时候就是考验孩子毅力的最好时机,比如压正腿,因为韧带的差异,每个小孩需要练习的时间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就不能坚持,有时还会哇哇大哭。 這就需要孩子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 舞蹈基礎訓練,主要就是解決小孩子們柔韌度的訓練,就是個時候就是考驗孩子毅力的最好時機,比如壓正腿,因為韌帶的差異,每個小孩需要練習的時間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就不能堅持,有時還會哇哇大哭。 这时老师应该多多在旁鼓励孩子,告诉她她是最棒,并让大家一起给她掌声。 這時老師應該多多在旁鼓勵孩子,告訴她她是最棒,並讓大家一起給她掌聲。 从而使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可,让她知道这样的训练对他是有好处的。 從而使孩子得到大家的認可,讓她知道這樣的訓練對他是有好處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得到进步,他们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在學習上得到進步,他們的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磨練。
4 . 4 . 音乐的完整性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音樂的完整性有利於發展幼兒創造力、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 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想象。 “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 ”, 這是因為孩子具有創造力,他們天生好動,喜歡新鮮、變化的事物,善於想像。 同时一段完整的音乐能给儿童一个快乐的舞蹈 , 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快乐的舞蹈 , 小孩子生性活泼 , 听到好听的音乐她们就能翩翩起舞 , 从专业的角度看 , 不管她们的舞姿怎么样 , 快乐的舞蹈就是表现他们最好的方式 . 幼儿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幼儿集音乐感受、形体动作、节奏变化、情感表达于一体。 同時一段完整的音樂能給兒童一個快樂的舞蹈 , 沒有音樂的舞蹈是不快樂的舞蹈 , 小孩子生性活潑 , 聽到好聽的音樂她們就能翩翩起舞 , 從專業的角度看 , 不管她們的舞姿怎麼樣 , 快樂的舞蹈就是表現他們最好的方式 . 幼兒舞蹈在這方面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為幼兒集音樂感受、形體動作、節奏變化、情感表達於一體。 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后,运用即兴舞蹈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掌握了一些舞蹈語彙並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後,運用即興舞蹈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可能接触过一点民族舞蹈,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动作,就拿新疆舞的动作来说吧,比如提裙子、脱帽、敬礼等动作,这时选一首相对活泼的曲子,先让孩子们自己编动作,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们相互评价修改,并完善舞蹈动作和造型。 比如相對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可能接觸過一點民族舞蹈,並學習了一些基本的動作,就拿新疆舞的動作來說吧,比如提裙子、脫帽、敬禮等動作,這時選一首相對活潑的曲子,先讓孩子們自己編動作,然後教師再引導孩子們相互評價修改,並完善舞蹈動作和造型。 这都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现象力和创造力。 這都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現像力和創造力。
三、结合舞蹈素材的多元性来进行教学 三、結合舞蹈素材的多元性來進行教學
1. 幼儿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好处 1. 幼兒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好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舞艺术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样的,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间舞蹈创作于民间又长期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它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颂着中华民族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民間舞藝術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樣的,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的民間舞蹈創作於民間又長期流傳於民間,並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它是民間的風俗習慣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摯的表現,蘊藏著廣闊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傳頌著中華民族自愛、自信、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質樸、勤奮、樂觀的民族神韻。 在各类舞蹈艺术中,民间舞蹈艺术既是源,也是流,没有学习、继承就没有发展。 在各類舞蹈藝術中,民間舞蹈藝術既是源,也是流,沒有學習、繼承就沒有發展。 并且民间舞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又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並且民間舞以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內涵,既能滿足孩子們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又能滿足孩子們的審美需求。 为何不从小就让她们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呢? 為何不從小就讓她們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我国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民族的风格特点。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了解我國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以及他們的民族的風格特點。 所以在选材上也的特别注意 幼儿园舞蹈课教材中民间舞部分的选材,并不是简单模仿成人的舞蹈动作,而是选取具有浓郁风格特点的、最具代表性且又具儿童特点的舞蹈,即:既保留民间舞原有的风格,又具有幼儿特点。 所以在選材上也的特別注意 幼兒園舞蹈課教材中民間舞部分的選材,並不是簡單模仿成人的舞蹈動作,而是選取具有濃郁風格特點的、最具代表性且又具兒童特點的舞蹈,即:既保留民間舞原有的風格,又具有幼兒特點。 这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想学想跳的积极性。 這樣才能激發起孩子們想學想跳的積極性。 学习民族民间舞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先学习各民族民间舞中最具典型特点的动作律动。 學習民族民間舞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即先學習各民族民間舞中最具典型特點的動作律動。 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形象、生動、優美的音樂啟迪伴奏下,通過科學系統的舞步教學訓練,將有助於幼兒音樂、動作、節奏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它對幼兒走、跑、跳基本動作的協調、靈活和動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進作用。 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 它可以增強幼兒學習、感受音樂和舞蹈的興趣,提高對音樂和舞蹈的想像和表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豐富幼兒的情緒體驗、陶冶活潑、熱情、開朗的性格。
2. 不同舞蹈种类的形式、以及每个种类舞蹈服饰的独特性 2. 不同舞蹈種類的形式、以及每個種類舞蹈服飾的獨特性
⑥世界上许多名族都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 ⑥世界上許多名族都具有各自獨特風格的舞蹈,其中民間舞蹈佔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意识的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即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作為意識的形態,舞蹈總是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審美要求,即是供人欣賞和娛樂的藝術形式,也具有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 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舞蹈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培養教育對象具有健美的身體姿態,培養動作的協調性、節奏感,而且可以抒發和表達感情,加強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舞蹈一般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 舞蹈一般劃分為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等。 古典舞,一般指古典风格的传统舞蹈,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规范性技术和严谨的程式。 古典舞,一般指古典風格的傳統舞蹈,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藝術家的提煉、加工和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具有規範性技術和嚴謹的程式。 中国的古典舞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特色。 中國的古典舞大多保存在戲曲藝術中,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是中國古典舞蹈的傳統特色。 民间舞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舞蹈风格和特色的明显差异。 民間舞是指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它產生於人民的勞動和鬥爭生活,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經過人民群眾不斷加工創造而形成的,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舞蹈風格和特色的明顯差異。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大多载歌载舞。 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大多載歌載舞。 如汉族的“秧歌”、“腰鼓”,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弦子”、“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朝鲜族的“果格里”,傣族的“孔雀舞”等。 如漢族的“秧歌”、“腰鼓”,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弦子”、“鍋莊”,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朝鮮族的“果格里”,傣族的“孔雀舞”等。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 17 世纪法国, 18 世纪传入俄国。 芭蕾舞,起源於意大利,形成於 17 世紀法國, 18 世紀傳入俄國。 到 19 世纪初期,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了足尖舞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 到 19 世紀初期,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創造了足尖舞技巧,並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意大利學派、法國學派和俄羅斯學派。 我国的芭蕾舞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得到了发展。 我國的芭蕾舞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得到了發展。 现代舞,是指 20 世纪初,由美国舞蹈家邓肯创作的一种舞蹈。 現代舞,是指 20 世紀初,由美國舞蹈家鄧肯創作的一種舞蹈。 其特征是摆脱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缚,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的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后来的许多舞蹈家继承了邓肯的主张,又各自发展创造,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现代舞流派。 其特徵是擺脫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縛,以自然的舞蹈動作,自由的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後來的許多舞蹈家繼承了鄧肯的主張,又各自發展創造,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現代舞流派。 社交舞蹈又名“交际舞”或“交谊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多为男女对舞的形式,国际流行的主要有“华尔兹”、“布鲁士”、“狐布”、“探戈”、“伦巴”等。 社交舞蹈又名“交際舞”或“交誼舞”,由民間舞蹈演變而成,多為男女對舞的形式,國際流行的主要有“華爾茲”、“布魯士”、“狐布”、“探戈”、“倫巴”等。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组舞和舞剧等。 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可以分為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組舞和舞劇等。
不管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各民族的舞蹈都是多样化的,而他们所穿戴的服装也是具有独特性的,在这里我举例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给大家介绍以下:比如⑦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不管從形式上還是風格上,各民族的舞蹈都是多樣化的,而他們所穿戴的服裝也是具有獨特性的,在這裡我舉例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給大家介紹以下:比如⑦ 傣族服飾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的。 服飾更是婀娜多姿的。 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婦女服飾上身服裝淡雅,下身大紅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 , 与过去基本相同。 ,扎包頭,發上插各種花、梳子或裝飾等 , 與過去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 , 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不同的是料子的質量、花色品種、服裝的式樣等 , 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製。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 “ 三围 ” 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 “ 三圍 ” 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同样苗族的也种类很多 , 主要有三种 :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 “ 耕 ” 。 同樣苗族的也種類很多 , 主要有三種 : 一、是衣服、胸圍鑲邊用的錦邊,苗語稱為 “ 耕 ” 。 二、是锦带,宽 2 至 3 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二、是錦帶,寬 2 至 3 厘米,用作褲帶、袋帶、背帶等,青年男女戀愛時,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織的錦帶贈送給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 “ 伦 ” 。 三是錦幅,苗語稱為 “ 倫 ” 。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錦幅多用作背面、背帶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 蠟染,也是苗族著名的傳統工藝。 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苗族染的圖案是苗族婦女的天才創作,是她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代表著她們的美好心願和對生活的追求。 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 在苗家看來,蠟染藝術是美的象徵,也是愛的表示,不僅自己要發揚,而且樂意傳授給別人。 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蠟染藝術漂洋過海,傳到國外,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3 . 3 . 各舞种歌曲的区别 各舞種歌曲的區別
四、集体教学的优越性、优势 四、集體教學的優越性、優勢
1 . 1 . 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增強孩子們的團隊精神
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孩子们最忠实的伙伴,只有让孩子们爱上他们的 “ 大伙伴 ” ,才会使他们围绕在你的身边,和你做知心朋友。 在幼兒園裡,教師是孩子們最忠實的伙伴,只有讓孩子們愛上他們的 “ 大夥伴 ” ,才會使他們圍繞在你的身邊,和你做知心朋友。 因此,要想使你的班级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你的这群 “ 小伙伴 ” ,要做好他们的 “ 领头羊 ” 。 因此,要想使你的班級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你的這群 “ 小伙伴 ” ,要做好他們的 “ 領頭羊 ” 。 我常常这样告诉小朋友: “ 我们是快乐的大集体,老师就像你们的妈妈,而你们就是老师的好宝宝,小朋友之间是最亲密的好伙伴。 ” 我会经常与小朋友一起在地毯上翻跟头,还会和他们一起玩 “ 开火车 ” 的游戏,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我会坐在他们的床头亲吻他们的额头。 我常常這樣告訴小朋友: “ 我們是快樂的大集體,老師就像你們的媽媽,而你們就是老師的好寶寶,小朋友之間是最親密的好夥伴。 ” 我會經常與小朋友一起在地毯上翻跟頭,還會和他們一起玩 “ 開火車 ” 的遊戲,在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會坐在他們的床頭親吻他們的額頭。 孩子们明显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也越来越喜欢我,有时我说不舒服,他们还会主动照顾我,拿水给我喝呢! 孩子們明顯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也越來越喜歡我,有時我說不舒服,他們還會主動照顧我,拿水給我喝呢! 所以,我成功的成为了他们的 “ 领头羊 ”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 所以,我成功的成為了他們的 “ 領頭羊 ” ,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團結在一起。
当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时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我们应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 “ 集体 ” 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就是我们这个 “ 大家庭 ” 。 當孩子們參加集體活動時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了,我們應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 “ 集體 ” 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就是我們這個 “ 大家庭 ” 。 包括爱他们的老师,和班级里的所有小伙伴。 包括愛他們的老師,和班級裡的所有小伙伴。 让他们懂得要为这个 “ 大家庭 ” 争光! 讓他們懂得要為這個 “ 大家庭 ” 爭光! 让他们知道,如果我们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小朋友不努力都会影响到我们这个 “ 大家庭 ” 的荣誉。 讓他們知道,如果我們這個集體中有一個小朋友不努力都會影響到我們這個 “ 大家庭 ” 的榮譽。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邀请同级部的小朋友与我们班的小朋友进行竞赛。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邀請同級部的小朋友與我們班的小朋友進行競賽。 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荣誉! 讓他們感受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榮譽! 在进行早操训练的过程中,我先告诉他们我们每天的训练是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身体,而且还要参加早操比赛,我问幼儿: “ 你们想拿第几名? ” 孩子们几乎是一口同声的说 “ 拿第一 ” ,既然大家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训练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了,孩子们表现得斗志昂扬,在比赛的那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進行早操訓練的過程中,我先告訴他們我們每天的訓練是為了能鍛煉自己的身體,而且還要參加早操比賽,我問幼兒: “ 你們想拿第幾名? ” 孩子們幾乎是一口同聲的說 “ 拿第一 ” ,既然大家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訓練起來也就如魚得水了,孩子們表現得鬥志昂揚,在比賽的那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 每周一次的 “ 我的好朋友 ” ,是小朋友畅谈心里话的时间,不但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也是我进一步了解幼儿之间感情的途径。 每週一次的 “ 我的好朋友 ” ,是小朋友暢談心裡話的時間,不但可以增進幼兒之間的友誼,也是我進一步了解幼兒之間感情的途徑。 每隔一个月,我会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带大家 “ 走出幼儿园 ” ,开展一系列的集体活动。 每隔一個月,我會抽出一個上午的時間帶大家 “ 走出幼兒園 ” ,開展一系列的集體活動。 使每一个幼儿都感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加深了幼儿的团队精神 使每一個幼兒都感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增強了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加深了幼兒的團隊精神
2 . 2 . 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提高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 合作是指為了共同的目的而兩人或多人、兩個集體或多個集體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務的行為。 “以自我为中心”是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弱点。 “以自我為中心”是獨生子女比較普遍的弱點。 他们最初参加舞蹈活动时觉得好玩、新鲜,只求开心,别的事情好像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一样。 他們最初參加舞蹈活動時覺得好玩、新鮮,只求開心,別的事情好像都跟他們沒有關係一樣。 针对这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搞一些集体训练,然后弄一些“看谁做的好”或者“哪一组的小朋友做的更好”的比赛活动,表扬表演好的小朋友,并请他们来做下示范。 針對這些,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搞一些集體訓練,然後弄一些“看誰做的好”或者“哪一組的小朋友做的更好”的比賽活動,表揚表演好的小朋友,並請他們來做下示範。 做好了,大家给他们一起鼓掌,表示要像他们学习,使他们感到光荣、自豪。 做好了,大家給他們一起鼓掌,表示要像他們學習,使他們感到光榮、自豪。 这时老师给与引导,让他们知道这就是荣誉,要得到这份荣誉必须要刻苦、认真的训练,和完成老师所教授的动作。 這時老師給與引導,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榮譽,要得到這份榮譽必須要刻苦、認真的訓練,和完成老師所教授的動作。 然后以小组多开展一些竞赛,能使小朋友们认识到,在集体训练中,不光是自己要做好,其他小朋友的配合也很重要,要全体小朋友都做好了,才是最好。 然後以小組多開展一些競賽,能使小朋友們認識到,在集體訓練中,不光是自己要做好,其他小朋友的配合也很重要,要全體小朋友都做好了,才是最好。 这个舞蹈才会好看,才会整齐,才能获得胜利。 這個舞蹈才會好看,才會整齊,才能獲得勝利。 他们有了集体观念,再进行训练,便会相互纠正错误,提醒身旁的小伙伴不要走错位置。 他們有了集體觀念,再進行訓練,便會相互糾正錯誤,提醒身旁的小伙伴不要走錯位置。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能做出有整齐又优美的动作时,他们会欢呼,会高兴。 當孩子們看到自己能做出有整齊又優美的動作時,他們會歡呼,會高興。 这些举动又证明他们已经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从而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這些舉動又證明他們已經把自己融入集體中,從而產生了集體榮譽感,又提高了他們的合作能力。
五、结论 五、結論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所以舞蹈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幼儿有着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舞蹈是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空間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所以舞蹈教育對於正處在身心發展關鍵階段的幼兒有著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而且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正在力求发展成为一种双向平衡的时间和理论体系,幼儿舞蹈教育的本质正好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而再次证明了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正在力求發展成為一種雙向平衡的時間和理論體系,幼兒舞蹈教育的本質正好符合幼兒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因而再次證明了舞蹈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正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只有好的引导教育才能引领幼儿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而舞蹈教育在新世纪终于走入大家的视野,身体上它不仅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快新陈代谢,而且还促进生理机能和肌体不断发育;心理思想方面在舞蹈老师的引导和舞蹈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内涵上不仅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能磨练孩子的毅力同时舞蹈教育所提供的具有完整性的音乐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兒所處的年齡段正是身體和心理髮展的黃金時期和關鍵時期,只有好的引導教育才能引領幼兒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進,而舞蹈教育在新世紀終於走入大家的視野,身體上它不僅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加快新陳代謝,而且還促進生理機能和肌體不斷發育;心理思想方面在舞蹈老師的引導和舞蹈教育本身所蘊含的內涵上不僅 有利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 ,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而且還能磨練孩子的毅力同時舞蹈教育所提供的具有完整性的音樂有利於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当然是进行特定的舞蹈教育更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特定的舞蹈素材和集体舞蹈教育更是对心智很不成熟的幼儿有着巨大的利处。 當然是進行特定的舞蹈教育更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特定的舞蹈素材和集體舞蹈教育更是對心智很不成熟的幼兒有著巨大的利處。 不同的舞蹈素材能够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 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例如民族舞蹈教育不仅具有舞蹈教育所广泛存在的利处还能使幼儿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解和认知;而集体舞蹈教育更是能从小培养幼儿在社会中所必须拥有的团队精神和意识,这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用处的东西,但集体舞蹈教育也却不是表面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幼儿的心智毕竟相当不成熟而且自控意识也不强,所以想轻易的进行集体舞蹈教育需要我们更多的结合实际情况再三思索找到最有利的方式,个人认为集体舞蹈教育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的舞蹈教育基础上,只有在幼儿都已进行了最泛称的舞蹈教育而且幼儿本身收获很多时才能进行集体舞蹈教育,只有这样幼儿潜意识才会一直意识到这也是舞蹈教育而非很简单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训练,因而不会有抵触的情绪思想上也不会过多的开小差,简单的说对幼儿进行集体舞蹈教育必须很深刻的考虑到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心智和思想特点,同时进行集体舞蹈教育的老师必须能够具有很好的耐心来引导。 不同的舞蹈素材能夠讓幼兒接觸到不同的 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內涵,例如民族舞蹈教育不僅具有舞蹈教育所廣泛存在的利處還能使幼兒對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解和認知;而集體舞蹈教育更是能從小培養幼兒在社會中所必須擁有的團隊精神和意識,這是對他們一生都有用處的東西,但集體舞蹈教育也卻不是表面所理解的那樣簡單,幼兒的心智畢竟相當不成熟而且自控意識也不強,所以想輕易的進行集體舞蹈教育需要我們更多的結合實際情況再三思索找到最有利的方式,個人認為集體舞蹈教育應該建立在廣泛的的舞蹈教育基礎上,只有在幼兒都已進行了最泛稱的舞蹈教育而且幼兒本身收穫很多時才能進行集體舞蹈教育,只有這樣幼兒潛意識才會一直意識到這也是舞蹈教育而非很簡單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訓練,因而不會有抵觸的情緒思想上也不會過多的開小差,簡單的說對幼兒進行集體舞蹈教育必須很深刻的考慮到幼兒所處年齡階段的心智和思想特點,同時進行集體舞蹈教育的老師必須能夠具有很好的耐心來引導。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舞蹈教育本身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任何教育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很好的研究舞蹈教育同时做好舞蹈教育,它会最大程度的将它所能提供给幼儿的利处展现在我们眼前!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的,舞蹈教育本身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弊端,這是任何教育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自己能夠很好的研究舞蹈教育同時做好舞蹈教育,它會最大程度的將它所能提供給幼兒的利處展現在我們眼前!
参考文献 參考文獻
[1] 吕远 . 世界幼儿进行曲 [J]. 歌曲 , 2004,(05) [1] 呂遠 . 世界幼兒進行曲 [J]. 歌曲 , 2004,(05)
訂閱:
文章 (Atom)